鄭偉宏
這是一個真實故事。清朝沒有攝影術(shù),科舉應(yīng)試的考生都要填相貌冊,以防冒名頂替。可是,許多考官都沒頂真過,而這次赴任的考官卻非常頂真,對每一位考生都要親自過目。有些蓄少量胡子的考生在相貌冊上填“微須”,不料這位考官把“微”當作“無”理解,許多考生因此倒了霉,被攆出場。有個常熟來的考生也填了“微須”,當他知道情況后,不得已半夜里急匆匆地到剃頭鋪將胡須刮去,次日一早趕到試場聽點。不料考官說:“此是又一頂替者,冊上填明有須,何以無須?”又把他趕了出來。事后才得知,考場文書因與他熟識,已代他將“微”改為“有”了。這個考生不服氣,去與考官評理,考官訓(xùn)斥他:“讀書人怎么連朱老夫子(朱熹)以微訓(xùn)無都不知呢?”考生笑答:“照你這么說,那么‘孔子微服而過宋,就是脫得赤膊精光羅?”駁得考官啞口無言。
“孔子微服而過宋”是孟子書上的話。這里的“微”是微賤的意思,微服指便服或平民服。那時候,凡是儒家權(quán)威說過的就是對的,孟子比朱子更有權(quán)威,所以考官只好吃敗仗。
“微”是個多義詞,它既可做“無”或“少許”解,又可引伸為微賤。這些各不相同的詞義表達了各不相同的概念。概念必須通過詞語來表達,是詞語的思想內(nèi)容,詞語是概念的表現(xiàn)形式,兩者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從上面這個故事中可悟出這樣一個道理:同一個詞語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不懂得多義語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表達不同概念,就難免要象考官一樣鬧笑話。
(江蘇練念慈推薦,摘自1982年8月12日《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