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同志要立大志,建立豐功偉績,不愿“庸庸碌碌”地渡過一生。這種愿望是無可非議的。青年人應該有遠大的理想抱負。但是真正遠大的理想抱負,就不應該滲雜個人主義的渣滓。追求“名傳后世”,要當“冒尖干部”不愿“默默無聞”說不上是理想抱負,只不過是渺小自私的個人打算而已。個人主義的目標,只能把人引向消沉墮落。真正革命的抱負,才會使我們在工作中和斗爭中有明確的方向,必勝的信念,堅強的意志和巨大的動力。我在參加革命前的十多年里,為了生活,一直是南跑北奔,站在人家屋檐下,不敢不低頭,挨打受罵,有苦無處訴。共產(chǎn)黨來了我參加了革命,在黨的教育下,才開始懂得了革命的道理。從那時起我也有了一個抱負,那就是只要天下窮人再不受欺壓,我就是粉身碎骨也甘心情愿。在這種思想支配下,我干什么工作都有勁,不管組織上交給我什么工作,我都毫不講價錢地干,從來沒有挑揀過。這樣,我參加革命六個多月就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兩年多的時間,被評了好幾個艱苦大功和戰(zhàn)斗功,這都是我從來沒有想到過的。拿我寫書這件事來說,有兩個目的:一個是想通過寫書來學文化;再一個是想把自己所受的苦寫出來,借此告訴窮哥們,誰是我們的恩人,誰是我們的仇人,大家團結(jié)起來,才能把騎在我們脖子上的敵人消滅掉,才有窮人的出路和好日子過。這樣我就開始寫書了。在寫書的過程中,文字上的困難不用說了。天天爬山涉水,行軍打仗,一天要走一百多里,加上南方雨天多,有時想找個干地方寫稿都困難。但一定要把書寫出來的信念支持著我,就在這樣壞的環(huán)境下,抽一點一滴的時間,寫出了“高玉寶”的初稿。
后來全國解放了,我調(diào)到了大機關(guān),黨請了最好的老師指導我,客觀環(huán)境條件都很好,要我修改稿子,可是我在一段時間內(nèi)并沒寫出東西來。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思想上有些迷信了。以前我開始寫初稿的時候毫無顧慮,有什么就寫什么。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學習,我懂得了一部書不能隨隨便便拿出來,出一本書不是個人的事,而是要拿它去影響別人。這樣一來,思想上又產(chǎn)生了顧慮:自己文化水平這樣低,對生活理解的又不透,也沒有寫作經(jīng)驗,能把書改好嗎!當時,我動搖了,想回連隊,不想改書了。但是一想到這樣的書也是人民所需要的,把書寫好也是干好革命工作。我的勇氣就叉來了,什么迷信顧慮也就打破了。記得當時我曾在日記上寫過這樣一段話:“一個共產(chǎn)黨員在工作中碰到困難,就向困難低頭嗎?不!向困難低頭,就等于向敵人低頭。怎么辦?學習!不懂就問,有書就讀,只要有決心一年、兩年總會學會的?!痹谶@種思想支配下,才把“高玉寶”初稿改出了發(fā)表的這部分。
從我自己的體會來看,一個人能否進步,能否對革命事業(yè)作出一點成績,根本問題不在環(huán)境的好壞,而在于他是否有著革命的志氣、革命的目的。有了革命的志氣,好的環(huán)境能把工作干得很好,壞的環(huán)境也能把工作干得出色。李志同志之所以東不成,西不就,怨天尤人,最根本的也就是由于他在工作、生活中所追求的不是革命的集體的利益,而是渺小的個人主義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