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
馬勒逝世110周年紀念專欄
- 感性臨聽后并敘事
—— 馬勒《D大調(diào)第一交響曲》個案研究 - 相斥與合謀
—— 試論馬勒《c小調(diào)第二交響曲》的音響結(jié)構力并及意象生成 - 從死亡“印象”到復活“映像”
—— 以馬勒《第二交響曲》第五樂章史料釋證為例 - 一場交響的不斷敞開,直至澄明
—— 馬勒《第五交響曲》的“天堂之路”意象解析 - 對置·鄉(xiāng)愁:馬勒《第六交響曲》之空間意義
- 馬勒《第七交響曲》之“殘夜”意境研究
- 探究馬勒《第九交響曲》的崇高之美
- 置于學科間性合力的音樂學寫作 依托學科間性合力的音響詩學作業(yè)
—— 寫在2021“馬勒之象”音樂學寫作工作坊專題論壇之前、為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撰寫
音樂學研究
- 民族音樂學視野下的“飛地文化” ①
—— 海門山歌及其展衍的社會發(fā)生源與認同維度 - 音樂和語言的關系:促進理解,抑或阻礙理解?①
- 韓愈聽琴詩論爭的美學意義①
- 從“無樂志”正史看中國正史“樂志”的撰寫行為①
- 周孔禮樂文化中的藝術性問題
—— 現(xiàn)代儒家梁漱溟藝術思想研究之一 - “七星管”樂器考
——兼及敦煌莫高窟壁畫的以圖明史① - 我國當代音樂本體觀念的理論維度論析
- 論音樂的黏合性①
- “聲各有形”的歷史形成與理論內(nèi)涵①
- 清代琴樂游藝傳統(tǒng)研究①
- 二胡演奏之“道” ①
—— 從道家美學思想所做的闡釋 - 靜心·格己·古雅:《溪山琴況》中的樂境創(chuàng)構觀 ①
—— 兼論與明代江南審美文化的關系 - 交響詩《嘎達梅林》的混生樣態(tài)與族性分析①
- 相約南園
—— 母題學視域下的五河民歌《摘石榴》分析 - 社會變遷與“泛區(qū)域”文化觀
—— 黎族音樂多樣化傳承與保護的思考 - 古典式的現(xiàn)代氣質(zhì)與民族音樂語言的交融
—— 論姚恒璐第二鋼琴敘事曲《寧夏川的“花兒”》創(chuàng)作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