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現性評價的概念與特點
(一)簡單概念
表現性評價關注學生在某種特定的真實或模擬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完成某項任務或解決某個問題,考查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問題解決、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種能力的發(fā)展狀況。
(二)主要特點
1.實踐任務
實踐任務在表現性評價中占據重要地位。表現性評價常以實踐任務為切入口,關注學生完成任務的表現。小學音樂中的實踐任務主要以演唱、樂器彈奏、創(chuàng)作、賞析為主。
2.注重過程
表現性評價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實際表現和能力展示。在小學音樂表現性評價中,主要看學生的活動參與、過程表現、學習狀態(tài)。
3.教師評估
表現性評價以教師評估為主要方式。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堅持客觀、全面、理性的原則,把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落到實處。這要求教師認真考慮學生的性格特征、學習習慣、表現行為等多種因素,在評價過程中做到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同時,從評價形式、評價指標、評價目標等方面入手,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提高表現性評價的效率和質量。
二、表現性評價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價值
(一)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藝術課程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等。從審美感知上看,表現性評價注重學生欣賞的過程,通過對音樂的賞析和歌唱,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音樂藝術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從藝術表現上看,表現性評價較為注重學生的實踐,學生在實踐任務過程中通過展示自己的唱歌水平和彈奏樂器水平,音樂能力和藝術表現力可以得到提高。從創(chuàng)意實踐看,“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一個評價指標,能促進學生進行音樂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音樂作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從文化理解上看,學生在實踐任務中,所接觸的各民族和各國家作品可以推動學生認識了解各民族和各國家的文化,形成更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
(二)推動教學改進優(yōu)化
表現性評價可以推動教學改進優(yōu)化。在進行評價后,教師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課程教學的不足,會根據評價結果對教學進行調整,使教學內容更適合學生,教學方式更有效。得到評價反饋后,教師得以明確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會使教學目標更傾向學生的學習目標,通過調整教學,推動小學音樂的教學針對性發(fā)展。表現性評價,會讓學生更加注重課堂表現,從而積極參與到音樂活動過程中來,使課堂氛圍變得更為活躍,營造出一個良好的音樂學習環(huán)境,推動小學音樂課堂的優(yōu)化。表現性評價對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觀察力的要求有明顯的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教師提高自身能力,推動教學的高質量發(fā)展。
(三)促進“五育”協(xié)同發(fā)展
表現性評價可以推動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融合發(fā)展。在表現性評價中,教師通過評價學生在過程中所表現出的道德品質,積極表揚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可以促進德育;教師通過考察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音樂知識,來評價學生的表現,能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推動智育;教師通過設置一些實踐活動任務,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身體素質,能夠推動體育;教師通過實踐任務,讓學生去感知藝術的魅力,去欣賞優(yōu)秀的音樂,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美育;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聽一些關于勞動的歌曲,培養(yǎng)學生愛勞動的意識,促進勞動教育。在整個表現性評價中堅持五育融合,能夠極大程度上推動教育的改革發(fā)展。
三、表現性評價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策略
(一)豐富評價方式
教師要采用多元方式,確立評價指標,在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進行表現性評價設計[1]在小學音樂中的表現性評價中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指標,才能盡可能地做到評價的全面、合理、正確。在布置任務階段,教師可以設置豐富多樣的實踐任務以供學生選擇。比如在《打麥號子》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演唱或賞析,來展示自己的音樂才能,提高自己的課堂表現力,教師此時可以直接觀察學生的表現,來進行評價。在教學進程里,除了實踐任務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同樣意義非凡。首先,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作為評價的重要標準。當賞析《打麥號子》時,那強有力的節(jié)奏和亢奮的情緒,能讓學生聯想到勞動者的辛勤付出,基于此,學生就有可能創(chuàng)作出有關勞動的歌曲,以此推動勞動教育的深入開展,此時教師便能以創(chuàng)作作品作為核心指標來評價。其次,學生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去剖析《打麥號子》的藝術特色、價值意義、情感表達,教師再通過評價小組的完成度和準確度來判斷小組合作能力,同時依據小組成員在小組任務中的貢獻值,細致分析學生的小組合作表現。最后,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可巧妙運用知識競答的方式來考察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收信息能力,從知識競答中學生的表現,能夠有效反推出學生在小學音樂課程中的參與度,這無疑能強有力地推動智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蓬勃發(fā)展,
(二)明確評價目標
表現性評價在音樂學科教學中不僅能平衡好復雜的學習目標與持久理解課程內容的關系,而且能夠很好地適應音樂學科教學的特性與需要,落實教學評一體化[2]。在小學音樂教學體系里,明確評價目標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它能使評價更具針對性。
例如在《憶江南》教學中,其評價目標聚焦于讓學生提高審美能力,深度感受江南音樂的獨特魅力,真切體會江南風景特色,從而激發(fā)對江南的喜愛。在評價進程里,教師必須緊緊圍繞評價目標,多設置一些諸如對江南的感受之類的評價問題。評價完成后,教師要依據評價結果,及時優(yōu)化調整教學方案,讓小學音樂教育精準對接評價目標與教學目標。在《楊柳青》教學中,教師可選擇的評價目標較為多元,既可以把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作為目標,也可以把提高學生情感表達能力作為目標,還能夠以提高學生對《楊柳青》知識的理解為目標。盡管評價目標選擇性豐富,但教師務必明確選定,切不可模棱兩可,畢竟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一定要審慎選擇最優(yōu)的評價目標,保障教學成效。
(三)優(yōu)化評價設計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學生之間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在實施表現性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以及各自獨特的學習習慣,尊重學生間的差異,精心設計一些契合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評價方法。
比如在《姑蘇風光》這首歌的教學里,有些學生極具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可以引導這類學生以《姑蘇風光》這首歌為創(chuàng)作靈感,去進行歌詞創(chuàng)作,然后依據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進行表現性評價。有些學生的樂器演奏能力較強,教師可以安排該類學生進行笛子獨奏《姑蘇風光》,通過判斷其演奏水平來開展表現性評價。還有些學生跳躍性思維很強,教師此時可以著重評價其思維能力,《姑蘇風光》這首歌中既有姑蘇地區(qū)的文化內容,也涉及相關的地理知識,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引導這類學生運用跨學科思維,全面深入地分析這首歌。
四、于表現性評價實踐中得出的經驗
(一)強調過程而非結果
教師應要注重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表現,如學生努力唱好的神情、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表現、學生積極創(chuàng)造作品的狀態(tài)。筆者班級上有一名學生有著較高的音樂天賦,但在學習《姑蘇風光》這首歌曲時,狀態(tài)不夠活躍,較為低迷,不愿意參與課堂,雖在最后歌唱《姑蘇風光》時表現很好,但筆者給的表現性評價卻較低;而另外一名學生雖然音樂天賦不高,但課堂表現十分優(yōu)越,積極回答問題,聽從筆者的指揮,雖然在最后表現階段沒有那名天賦較高的學生表現好,但筆者給的表現性評價卻高于那名學生。在給予評價之后,那名天賦型學生,開始注重課堂表現,過程表現提升之后,他的音樂能力成倍上升。故而在整個表現性評價中,我們應注重的是一種過程,對于過程表現好的學生,我們鼓勵加支持,對于過程表現差的同學,我們應當積極勸導。
(二)注重總結而非武斷
在表現性評價中要注重總結,不能片面、武斷地決定。教師不能根據單個人的評價結果去調整教學方案和教學策略,而是要依據所有學生的評價結果,找出其共性問題,以共性問題為切入口,去調整教學設計,解決學生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所普遍出現的問題,以個性問題為分叉路段,去為一些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制定出有關的策略。在表現性評價中,教師要“吾日三省吾身”不斷反思評價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發(fā)現問題時要及時改進,總結經驗,和其他教育者共同分享經驗,推動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在實踐中,筆者注重總結個性與共性的重要性,因為只有總結才能平衡好個性需求與共性需求。在《姑蘇風光》教學中,筆者總結發(fā)現大部分學生的笛子獨奏能力是較為薄弱的,而有一名學生笛子獨奏能力強,但是該學生的演唱能力較弱,通過總結后,筆者強化了對學生樂器使用能力的教學,但在此同時也不忘該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也進行了歌唱教學。只有總結才能知道教學的側重點該放于何處,而武斷的決定就如同給天平上本就重的那方持續(xù)加碼,導致失去平衡性。
(三)重視合作而非割裂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共同的事業(yè),共同的斗爭,可以使人們產生忍受一切的力量?!睂W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無論哪一方都不應該處于割裂狀態(tài),要注重其合作。教師在設計實踐任務時,可以多注重合作任務,比如小組創(chuàng)作歌詞、團隊合唱、音樂劇表演,根據學生在團隊項目中的表現,來評價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表現性評價中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表現性評價中要積極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可以適當地進行指導。學生要配合教師的表現性評價,學生與教師的合作能讓表現性評價推進得更為流暢。在表現性評價中,家校互助也十分重要,教師要積極主動和家長交流學生的表現情況,家長也應多和教師交流,幫助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使表現性評價更為全面、適宜。從教師、家長、學生三方面進行分析與思考,能夠優(yōu)化小學音樂教學中表現性評價的運用,以發(fā)揮表現性評價的診斷、激勵與改善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感知、學習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為學生終身學習音樂奠定基礎[3]。
五、總結
表現性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表達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行評價,表現性評價是符合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的特點的,將表現性評價應用于小學音樂教學是必要的[4]。表現性評價在推動五育融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發(fā)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應積極探索表現性評價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價值,提高教學水平,推動教育高質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吳麗娟.小學音樂跨學科教學“四步走”[J].中小學音樂教育,2023(8):8-10.
[2]毛彥馨.表現性評價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探索與應用[J].現代教學,2022(7):72-73.
[3]陳晶,以表現性評價為導向的小學音樂教學思考[J].中國民族博覽,2021(12):77-79.
[4]孫萌,表現性評價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