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2014年出臺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立德樹人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核心所在,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2017年國務院印發(fā)《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進一步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一理念要求中小學教育教學以育人為最重要的目標,將立德樹人貫徹在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真正落實為國家培養(yǎng)合格接班人的本質要求。
英語課程立德樹人的內容隨英語教育教學目標的演變而不斷發(fā)展。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yǎng)”,中小學英語課程目標的變化既反映了不同時期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也對英語教育目的進行了具有時代意義的闡釋。在“雙基”時期,學科教育和德育教育并行;“三維目標”加入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當前的英語課程目標則聚焦于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強調國際視野、國際理解、跨文化溝通能力、思辨能力等的培養(yǎng)(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7)。英語課程的育人價值建立在英語學習的知識價值和方法價值之上,是英語課程的高層次價值。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通過教學任務或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批判性地分析語言背后傳遞的思想、觀點和態(tài)度,幫助其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因此,為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師應準確理解英語課程要培養(yǎng)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提升英語課程的育人價值。同時,英語學科因其跨文化比較的獨特性,既可以通過學科內容實施育人活動,也可以通過跨文化比較任務,引導學生從不同文化的視角思考內容和意義,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
然而,在目前的義務教育英語教學實踐中,課程育人仍面臨諸多問題。如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過于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對育人的重要性關注不足,導致課程育人未能真正融入課堂教學;部分教師對英語課程育人的內涵和意義缺乏深入理解,導致教學設計和活動安排缺乏立德樹人的引導;還有的教師雖意識到育人的重要性,但無法將其與教學有機結合,育人流于課堂教學中的“貼標簽”活動,缺乏實際價值和意義。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將分析英語課程育人的內容和要素,并提出可行的實施路徑。
目前,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育人的具體內容尚未有明確的界定和劃分,但《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提供了相關指導。《課標》將英語課程主題內容分為“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范疇,下設“生活與學習”“做人與做事”“社會服務與人際溝通”“文學、藝術與體育”“歷史、社會與文化”“科學與技術”“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災害防范”“宇宙探索”十個主題群。學者們基于《課標》中的主題內容分類進行了更加細致明確的劃分,從不同維度闡述了英語課程育人的路徑。例如,程曉堂和叢琳(2022)歸納、總結和分析了《課標》中的育人目標,發(fā)現(xiàn)其突出體現(xiàn)在政治思想、道德品格、國際理解、審美情趣四個方面。熊艷艷和周琳(2024)結合德育內容與小學生德育發(fā)展特點,將小學英語課程育人的內容概括為“理想信念與政治思想、個人道德品質、中華文化與國際理解、健康生活與自我完善”四個方面,并對具體內容進行了詳細說明。這些研究為英語課程育人內容的界定與具體劃分提供了重要參考。
基于《課標》中的主題內容要求、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提出的德育內容的五個方面——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生態(tài)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7),本研究將義務教育英語課程育人劃分為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理解教育、生態(tài)文明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五個方面,并對每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具體細化(如表1所示),力圖幫助中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更有效地達成課程育人的目標。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參考該框架進行英語課程育人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然而,由于教材內容、學情等因素的差異,育人內容可能不僅限于這些方面,教師應結合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開展教學實踐,或可在某一育人方面中開展更具層次性的教學設計,從而更有效地實現(xiàn)育人目標。
英語課程育人是在英語教學主題探究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其主要要素包括教師和學生,以及教材、其他教學資源和教學環(huán)境等客觀方面。
作為育人的主體之一,英語教師的德育知識和意識對課程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起著決定性作用。教師需要具備的德育知識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本體性知識”,即德育概念、內容、過程、原則和規(guī)律等;二是“工具性知識”,即德育方法、途徑和模式等(王菲,2015)。換言之,為實現(xiàn)育人目標,教師需要明確英語課程育人“要做什么”和“怎么做”。這兩個方面在教學中具體體現(xiàn)為教師所設計的目標、內容與方法。而對于另一個主體——學生,教師要通過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分析其中的矛盾和沖突,重構對事物的理解,從而實現(xiàn)塑造人的目標。換言之,育人的過程是學生面對認知沖突,重新建構自己認知并推動其不斷發(fā)展的過程。這一過程表現(xiàn)出兩個特性:沖突性與自發(fā)性。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認知矛盾,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習打破原有認知結構,最終自發(fā)形成對問題的新理解與行為選擇。
教材、其他教學資源和教學環(huán)境等客觀因素在英語課程育人中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首先,教材是英語課程育人的基礎。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思考如何將教材內容與育人目標相結合,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具有育人價值的教學活動。英語教學中的育人與學習主題密切相關,教師要開展語篇研讀,明確主題意義,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語篇傳遞的意義,挖掘文化內涵和育人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由主題引發(fā)的問題意識,將推動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對主題意義的深度探究,這既是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是課程育人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任務和活動,幫助學生與主題建立聯(lián)系,并通過深入探究,促使學生轉變對問題的認知和行為。
其次,恰當?shù)慕虒W資源是英語課程育人的有力補充。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目標,合理選取和利用視頻、圖片等多模態(tài)資源,豐富教育內容,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提升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的教學資源能夠啟發(fā)學生對英語學習中問題的深度思考,激發(fā)他們對問題的重新認識。
最后,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是英語課程育人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課堂教學中合理的情境創(chuàng)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以及學生之間的小組合作,能夠促進學生深入理解育人的內涵與內容。同時,學習環(huán)境的合理設計為學生提供了積極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英語課程育人旨在推動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形成新的認知與價值觀。根據(jù)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當人們認識或意識到的事情存在不一致時,會產生心理上的不協(xié)調感(何旭明、陳向明,2008)。為了減少這種不協(xié)調感,人們通常會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因此,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主題中的問題,分析學生對問題的認知根源與行為表現(xiàn),幫助他們重新理解現(xiàn)狀并進行評價,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實現(xiàn)主題意義下的育人目標。
英語教學主題蘊含的育人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學生通過學習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會發(fā)現(xiàn)教材語篇內容中存在與生活相關的一些實際問題,這些問題會在學習過程中觸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深入思考,進而建構新的認知,獲得新的理解,并可能引發(fā)學生行為上的改變。然而,學生的問題意識需要通過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來啟動,引導他們與自己的生活建立聯(lián)系,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深入探究主題意義。
以外研版《英語》(一年級起點)(2014年版)五年級上冊Module 5 Unit 1為例,本單元語篇是以整理物品為主題的對話,屬于思想品德教育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的部分。教學伊始,教師通過一系列問題設計,引導學生圍繞主題進行思考和探討。例如,教師通過“Have you ever lost anything? ”“Have you ever lost your school uniform at school?”“Did you find it at last?”“Could you tell me why you lost it and how you found it?”等問題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丟失物品的經歷。隨后,進一步通過“Is this room clean or messy?”“What happened?”“Why can Lingling tell which one was hers?”等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教材圖片,分析Lingling的物品管理原因和結果。
上述讀前問題按照“日常生活—學?!谋尽币来芜f進,學生從日常生活到學校場景,再到文本語篇,逐步聚焦于物品丟失和保管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不僅聯(lián)系了生活實際,還在教師的引導下觀察圖片中雜亂的房間與Lingling對物品有序管理的對比,對生活習慣產生深度思考,逐步探究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解決方法,形成從生活出發(fā)再回到文本的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到解決問題,層層深入,不斷探究,實現(xiàn)語言學習和思維能力的融合與發(fā)展,同時達成了英語課程育人的目標。
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主題探究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語言運用,還能提升其認知能力。在教學實踐中,育人通常發(fā)生在對文本主題意義探究的過程中?!霸S多主題引領的設計往往缺乏足夠的引發(fā)學生內心沖突和矛盾體驗的機會,缺少自我改造和深刻反思的契機”(徐浩,2024:1)。通過設計具有矛盾沖突特點的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對主題下問題的思考,引導其逐步轉變原有的觀念和行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需要運用所學語言進行表達。這種話語行為既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言知識、提升語言技能,又幫助他們在任務中體驗并分析文本主題所蘊含的問題。
以外研版《英語》(一年級起點)(2014年版)五年級下冊Module 10 Unit 1為例,本單元語篇是以學習和生活的自我管理為主題的對話。Activity 1中,媽媽Ms Smart詢問Sam是否做好周末安排,Sam卻始終以“I don’t know.”回答;而當Sam問媽媽說了什么時,媽媽也以“I don’t know.”回應。為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教師設計了以下讀后任務:(1)有感情地表演對話,體會并說出對話中媽媽的情緒變化;(2)小組合作討論問題“Why did Ms Smart say‘I don’t know’ at last?”“Is Sam ready for his weekend?”“What will you say to Ms Smart?”“What will you do to help Sam? Why?”。這兩個任務旨在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練習和運用所學語言,分析人物的想法與態(tài)度,并對其行為作出評價。
在第一個任務中,學生分角色表演對話,體會人物情緒變化,分析矛盾產生的原因及避免和解決類似問題的方法。在第二個任務中,教師通過問題,引發(fā)學生反思對話內容,并討論如何解決母子之間因缺乏計劃而產生的矛盾,思考如何更好地安排學習和生活,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計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xiàn)語言學習與育人目標的深度融合。
英語課程育人與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發(fā)展密切相連。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以語言的交流來表達思想,以思維的發(fā)展來促進全面成長。當人們所面對的客體與人們的原有圖式不相適應的時候,人們原有的心理結構便會進行自我調節(jié)、修正,并改變原有圖式,以適應變化著的客體(張思永,2005)。學生在面對矛盾沖突時,會通過認知重建形成對問題新的理解和行為。因此,英語教學中,教師設計的育人任務和活動應幫助學生重新理解現(xiàn)狀,深入認識問題的矛盾根源,建立起對問題的新的認識和理解。學生在意識到問題本質后,會反思并調整認知與行為,從而實現(xiàn)再平衡。
仍以上述單元為例,Activity 2中,奶奶打電話詢問Daming是否已做好旅行安排,并圍繞旅行中的物品、地點、時間以及人物等提問,提醒他必須做好充分準備。該語篇蘊含的育人目標為認識到提前規(guī)劃和合理安排生活的重要性。為此,教師設計以下讀后任務:(1)學生分別扮演Daming和媽媽的角色進行對話,再次確認旅行安排;(2)基于媽媽工作繁忙的情境,幫助媽媽整理旅行清單,并與媽媽進一步討論旅行安排。在第一個任務中,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復習對話內容,鞏固所學語言。在第二個任務中,學生在新情境中結合實際遷移所學,完成旅行計劃的整理。同時,教師還鼓勵學生課后征詢媽媽的意見,培養(yǎng)他們對家人的關愛和責任感。學生不僅運用了所學語言,還通過行為體現(xiàn)了對家庭的關愛和責任感,最終實現(xiàn)認知與行為的再平衡。
表現(xiàn)性評價是在盡量合乎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評分規(guī)則對學生完成復雜任務的過程表現(xiàn)或結果做出判斷(周文葉、毛瑋潔,2022)。表現(xiàn)性評價中的三要素(目標、表現(xiàn)任務和評分規(guī)則)能夠評價和檢測英語課程的育人效果,更重要的是通過表現(xiàn)性評價教師可以看到學生在完成表現(xiàn)性任務的時候,是否運用所學內容顯示出他們對所學主題的正確理解、思想以及行動,并達成與此相對應的學習成果。
以外研版《英語》(一年級起點)(2014年版)六年級上冊Module 8 Unit 1為例,本單元的文本內容是Lingling和Amy在幫助他人整理物品時的對話。對話中提到當時不在現(xiàn)場的Mum和Tom。 教師以此為契機,嘗試引導學生理解生活中的責任和義務,并設計了兩個讀后小組合作任務:(1)討論和展示——學生以Mum、Tom和Amy的視角,圍繞“Who should do the housework?”“Do you want to help others clean up?”等問題展開討論;(2)模擬班會——以“我長大了”為主題,分享自己在家中承擔責任的成長故事,突出責任意識和家庭義務。
隨后,教師基于上述活動設計了層層遞進的表現(xiàn)性評價任務。首先,通過學生在讀后任務中的表現(xiàn),以及對教師提問“Can you understand the deep meaning of this text? Can you talk about it?”的回應,評估他們能否準確理解并表達文本中蘊含的育人意義。隨后,教師組織學生圍繞問題“Would you like to organize others’ items if you can? Why or why not?”進行辯論,通過語言、觀點和互動情況等,評估他們能否理解與表達幫助他人的行為及意義。最后,通過問題“Will you appreciate others’ help? What will you say to them?”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對他人幫助的態(tài)度和表達感恩的方式。在上述活動中,教師從三個維度評價學生的表現(xiàn):一是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二是學生對生活中應承擔責任的認識;三是學生對他人幫助的感恩態(tài)度。此外,通過這些任務,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會管理自己的生活,合理規(guī)劃與選擇,并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他人。
為實現(xiàn)課程育人的目標,英語課程既要契合教育教學的整體育人目標,還要充分發(fā)揮在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本文提出,教師可基于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理解教育、生態(tài)文明教育以及身心健康教育五個育人方面開展教學實踐,通過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實現(xiàn)語言和思維的共同發(fā)展,建立認知和行為的再平衡。同時,教師還可通過優(yōu)化表現(xiàn)性任務的設計與實施,結合恰當?shù)慕虒W資源、教學環(huán)境等,有效推進英語課程育人建設。
* 本文系北京教育學院2023年院級重點關注課題“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與評價”(課題編號:ZDGZ2023-06)和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北京市特級教師引領教學創(chuàng)新的實踐路徑研究”(課題編號:CDAA21025)的成果。
程曉堂,叢琳.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的育人目標及實施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6): 1—7.
何旭明, 陳向明. 2008. 學生的學習投入對學習興趣的影響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 (3): 46—51.
熊艷艷, 周琳. 2024. 小學英語課程育人的目標、內容與實施路徑[J]. 英語學習, (9): 4—10.
王菲. 2015. 對英語教師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進行德育滲透問題的研究[J]. 教育探索, (2): 109—112.
徐浩. 2024. 英語學科育人需要研究德育的規(guī)律和方法[J].英語學習,(9): 1.
張思永. 2005. 文學譯者理解過程審美心理結構研究[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7): 107—130.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7.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 (2017-08-22) [2025-01-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周文葉, 毛瑋潔. 2022. 表現(xiàn)性評價: 促進素養(yǎng)養(yǎng)成[J]. 全球教育展望, (5): 94—105.
張敏,北京教育學院副教授,閱讀教學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