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01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5128(2025)08-0069-09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區(qū)項目:基于時變時滯的復雜生態(tài)-傳染病模型的動力學研究(12161054)
0 引言
為了研究生物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物種間的相互作用,19世紀20年代,Lotka和Voltera通過分析掠肉魚與食用魚之間的捕食與被捕食關(guān)系,首次應用數(shù)學模型研究了掠肉魚與食用魚之間的捕食與被捕食關(guān)系[1-2],解釋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由于捕獲量下降而掠肉魚的比例卻大幅度增加的現(xiàn)象。此后,眾多學者對生態(tài)中的捕食食餌系統(tǒng)進行建模和研究,獲得很多研究成果[3-6]。然而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捕食者與食餌的捕食關(guān)系不能局限于一種捕食者和一種食餌,例如,在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家畜和鼠類作為捕食者消耗草地資源。因此,研究多種捕食者對一種食餌的捕食與競爭問題已經(jīng)引起眾多學者關(guān)注。1982年, Smith[4] 研究了如下模型:
其中: X 表示 χt 時刻食餌種群數(shù)量, Y 和 Z 分別表示 χt 時刻兩種捕食者種群數(shù)量, r 表示食餌的內(nèi)稟增長率, K 表示食餌的環(huán)境容納量, 表示兩種捕食者對食餌的捕獲系數(shù), ki C i=1,2) 表示飽和參數(shù)(環(huán)境對食餌的保護力),
表示捕食者捕獲食餌后轉(zhuǎn)化為自身的增長率, di(Δi=1,2) 表示捕食者的死亡率, X(0)=X0≥0 , Y(0)=Y0?0 , Z(0)=Z?0?0 分別表示種群的初始數(shù)量?;谠缙跀?shù)值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兩種捕食者和一種食餌共存現(xiàn)象, Smith 證明了兩種捕食者一種食餌競爭模型正穩(wěn)定周期解的存在性,從理論上驗證早期數(shù)值模擬中出現(xiàn)的三種群模型周期解的存在性。隨后有眾多學者在Smith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兩種捕食者一種食餌模型的動力學行為并取得豐富成果。1984年,Cushing在系統(tǒng)參數(shù)具有周期性的假設下,研究了一個包含兩種競爭捕食者和一個可再生資源食餌的競爭模型,通過全局分支分析方法分析了正周期解的存在性和穩(wěn)定性5。2007年, Ruan 等研究了兩種捕食者一種食餌競爭捕食模型,結(jié)果表明,其中一個競爭對手的密度依賴性死亡率可以防止競爭性排斥,即3個物種可以共存[6]。2014年,Alebraheem和Hasan發(fā)展了兩種捕食者在一種食餌上的競爭模型,通過討論平衡點的存在性和穩(wěn)定性,證明了極限環(huán)的存在性和由此產(chǎn)生的復雜動力學行為[7]。2022年,Long等考慮了兩種捕食者不僅存在種間競爭,而且存在種內(nèi)競爭,研究了一類兩種捕食者一種食餌種群模型平衡點的存在性、穩(wěn)定性、一致持久性及鞍節(jié)點和Hopf分支等動力學行為[8」。2022年,Yilmaz等提出了在一種捕食者中存在記憶消退的兩種捕食者一種食餌模型,研究結(jié)果表明,記憶的消退和捕食者之間的競爭對三個種群的存在和動力學行為都有很大影響[9]。
在預測生態(tài)學和生物學中捕食者與食餌動力學行為時,最關(guān)鍵的數(shù)學組成部分之一是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函數(shù)。為了刻畫捕食者對食餌的飽和效應,1965年,Hollng假設捕食者對食餌的唯一依賴性提出了眾所周知的三類適應于不同生物的功能反應函數(shù)[10],而以上模型中的捕食關(guān)系都是基于Hollng 假設構(gòu)建并開展研究的,沒有考慮捕食者食物來源的多樣性及捕食者的環(huán)境容納量受食餌種群數(shù)量的影響等因素。
考慮到捕食者的環(huán)境容納量受食餌數(shù)量的影響,2002年,Leteller和Aziz-Alaoui提出了率依賴捕食功能反應函數(shù),刻畫捕食者由于對食餌的喜愛性而造成的損失[1]。2003年Aziz-Alaoui 首次研究了具有 Hol-lingⅡ和率依賴的捕食者食餌模型:
其中: X 與 Y 分別表示 χt 時刻食餌與捕食者的數(shù)量, r1 表示食餌的增長率, b1 表示食餌的競爭系數(shù), α1 表示捕食者 Y 對食餌的捕獲系數(shù), k1 表示飽和參數(shù)(環(huán)境對食餌的保護力), r2 表示捕食者 Y 的增長率, α2 表示捕食者 Y 的競爭系數(shù), k2 表示飽和參數(shù)(環(huán)境對捕食者 Y 的保護力), X(0)=X0≥0 , Y(0)=Y0?0 分別表示食餌和捕食者種群的初始值。Aziz-Alaoui利用Lyapunov穩(wěn)定性理論系統(tǒng)分析了模型解的有界性以及內(nèi)部平衡點的全局穩(wěn)定性[12]。
近年來,部分學者[13-15]對具有率依賴捕食關(guān)系的模型進行了系統(tǒng)且深人地研究,并獲得了豐富的理論和數(shù)值結(jié)果。
受上述研究結(jié)果啟示,考慮一種捕食者對食餌具有率依賴捕食關(guān)系和飽和效應(鼠類對草地資源),另一種捕食者對食餌具有雙線性捕食關(guān)系(家畜對草地資源)的兩種捕食者一種食餌系統(tǒng),同時假設在沒有捕食者時食餌增長符合Logistic增長,建立模型(1):
其中: X 表示 τ 時刻食餌數(shù)量, Y 表示 τ 時刻具有率依賴捕食關(guān)系的捕食者數(shù)量, Z 表示 τ 時刻具有雙線性捕食關(guān)系的捕食者數(shù)量。 r1 表示食餌的內(nèi)稟增長率, K 表示食餌的環(huán)境容納量, α1 表示捕食者 Y 對食餌的捕獲系數(shù), k1 表示飽和參數(shù)(環(huán)境對食餌的保護力), β 表示捕食者 Z 對食餌的捕獲系數(shù), r2 表示捕食者 Y 的內(nèi)稟增長率, α2 表示捕食者 Y 的競爭系數(shù), k2 表示飽和參數(shù)(環(huán)境對捕食者 Y 的保護力), δ 表示食餌的轉(zhuǎn)化率, η 表示捕食者 Z 的收獲率或死亡率。
為了使模型符合生物意義,假設所有參數(shù)非負。同時為了便于模型理論分析,對模型進行無量綱化,做變換
則原系統(tǒng)化為
其中:m 一
1解的非負性和有界性
定理1對任意給定的非負初值 ,系統(tǒng)(2)有非負解且一致有界。此外,
。其中
,y≥0, zgtrless0} 。
證明 系統(tǒng)(2)中右側(cè)函數(shù) 關(guān)于狀態(tài)變量
具有一階可導連續(xù)函數(shù),根據(jù)文獻[8],系統(tǒng)(2)滿足Cauchy問題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即系統(tǒng)(2)對給定初值存在唯一解,又因為 fi(0,0,0)=0 , i=1,2,3) ,因此對于非負初值系統(tǒng)的解也非負。
由系統(tǒng)的第一個方程知, d≤(1-),根據(jù)比較原理可知≤1。
設 u=δx+y+z ,則
因為參數(shù)和解的正性,所以
由于
根據(jù)比較原理得 ,所以系統(tǒng)(2)一致有界。
因此,集合 是正向不變集。
2邊界平衡點的存在性和穩(wěn)定性
容易看出系統(tǒng)(2)總有邊界平衡點 E0=(0,0,0) , E?1=(1,0,0) , m,0),系統(tǒng)(2)的雅可比矩陣
在平凡平衡點 E?0=(0,0,0) 的特征根為1, r,-η1 ,不穩(wěn)定;在 E1=(1,0,0) 的特征根為 -1 , r,-η1 ,不穩(wěn)定;在 的特征根為
。因此,當
時,
局部漸近穩(wěn)定。
定理2平凡平衡點 Eo 和 E1 總是不穩(wěn)定的,當 時
rm,0)局部漸近穩(wěn)定。
系統(tǒng)(2)可能存在兩種類型邊界平衡點 E3=(x3*,0,z3*) 和 ,邊界平衡點 E3 相當于食餌x 和捕食者 z 共存,捕食者 y 滅絕,而 E?4 相當于食餌 x 和捕食者 y 共存,捕食者 z 滅絕。
容易看出,當y=0,β-ngt;0時,系統(tǒng)(2)有唯一邊界平衡點E=(,, ),由于系統(tǒng)(2)的雅可比矩陣在邊界平衡點 E3 有一個特征根 rgt;0 ,故邊界平衡點 E3 總是不穩(wěn)定的。
定理3如果 (r+αm1-αα)2-4α ( rm2-αm1)≥0 ,系統(tǒng)(2)至多有2個 E?4 類型邊界平衡點。進一步,
(I)如果 ,或者
且 r 滿足 0?1 ,系統(tǒng)(2)有1個 E?4 類型邊界平衡點;此外,當 0?1 時,則系統(tǒng)(2)在 r 滿足 (r+αm1-α)2-4α ( (rm2-αm1)=0 時的邊界平衡點
發(fā)生鞍結(jié)分支。
(I)如果 且 (r+αm1-α)2-4α(Ωrm2-αm1)Ωgt;0 時,系統(tǒng)(2)有2個 E?4 類型邊界平衡點。
(Ⅲ)如果 ,系統(tǒng)(2)沒有 E?4 類型邊界平衡點。
證明 若系統(tǒng)(2)存在 E?4=L(LX4?,y4?,0) 的邊界平衡點,即當 z=0,xgt;0,ygt;0 時,求解方程組
由式(4)第二個方程得, 代人第一個方程整理得
(I)當 rm2-αm1lt;0 ,即 時,方程(5)有唯一正根 x* ,因此系統(tǒng)(2)有邊界平衡點
0);當 rm2-αm1=0 即,
且紅 r+αm1-αlt;0 時,方程(5)有唯一正根 x* ,因此,系統(tǒng)
(2)有邊界平衡點 ,0)。此外,當 r 滿足
且0?1 時,方程(5)有兩個相同的正根,即系統(tǒng)(2)在
,0)發(fā)生鞍結(jié)分支。
(Ⅱ)當 rm2-αm1gt;0 ,且 時,方程(5)有兩個正根 xi* ,( i= 1,2),因此系統(tǒng)(2)有邊界平衡點
,0)。
(Ⅲ)當 時,方程(5)無實根,故系統(tǒng)(2)無 E4 類型邊界平衡點。為了討論邊界平衡點 E?4 的穩(wěn)定性,先給出定義:
定理4對系統(tǒng)(2),設 ,則當 g1(x*)lt;0,g2(x*)lt;0,g3(x*)gt;0 時,邊界平衡點 E4=(Φx?,y?,0) 局部漸近穩(wěn)定;若存在 xh∈(0,1) ,使
,且
,則系統(tǒng)(2)在邊界平衡點 E?4= (ΦXh,yh,0) 發(fā)生 Hopf 分支。
證明系統(tǒng)(2)在邊界平衡點的雅可比矩陣為
容易看出 JE4 的一個特征根為 λ1=β1δx*-η1=g1(x*) 。因此,若 g1(x*)gt;0 ,則 JE4 有一個正特征根,邊界平衡點 E?4 不穩(wěn)定。若 g1(x*)lt;0 ,則 JE4 有一個負特征根,邊界平衡點 E?4 的穩(wěn)定性由式(6)二階矩陣的特征值決定
因此,當 且det( (ME)gt;0 時,邊界平衡點 E?4 局部漸近穩(wěn)定,其中
因此,當 g1(x*)lt;0,g2(x*)lt;0 且 g3(x*)gt;0 時,邊界平衡點 E? 局部漸近穩(wěn)定;當 ) lt;0 時,邊界平衡點 E?4 是鞍點。注意到
因此,當1+1lt;(1+m) lt;α(1+m)時,g(1)gt;0,根據(jù)連續(xù)函數(shù)零點定理,存在x∈(0,1),使
所以在邊界平衡點 ,若
,,則系統(tǒng)(2)在邊界平衡點 E?4 發(fā)生 Hopf 分支。
3正平衡點的存在性和穩(wěn)定性
定理5當δβgt;n,0*=(x*,y*,z*)
證明為了得到系統(tǒng)(2)的正平衡點,求解如下代數(shù)方程組:
δβ1x-η1=0
容易求得
因此,當δβgt;n,0*=(x*,y*,z*) 。系統(tǒng)(2)在 E* 的雅可比矩陣為
系統(tǒng)(2)的特征方程為 λ3+A1λ2+A2λ+A3=0 ,其中:
應用Hurwitz判據(jù)[16],當 A1gt;0,A1A2-A3gt;0,A3(A1A2-A3)gt;0 時,系統(tǒng)(2)在內(nèi)部平衡點 E* 局部漸近穩(wěn)定。
正平衡點的存在性和穩(wěn)定性表明,在滿足一定條件時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兩種捕食者對一種食餌捕食不會出 現(xiàn)競爭排斥現(xiàn)象而出現(xiàn)多種群共存現(xiàn)象。由于三維非線性模型的復雜性,正平衡點的全局穩(wěn)定性在數(shù)值 模擬部分給出。
4 Hopf分支
從定理5可以看出,在δβgt;m,0* ,而當A1gt;0 和 A1A2-A3=0 ,時,特征方程有一個負實根和兩個純虛根 ±ωi ,這里 ωgt;0 ,滿足 ω2=2λ2gt;0 。根據(jù)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正平衡點 E* 附近隨著參數(shù)的變化可能出現(xiàn) Hopf 分支現(xiàn)象。為了研究系統(tǒng)(2)在正平衡點 E* 附近發(fā)生Hopf分支,選擇 r 作為分支參數(shù),并定義 ,這里 A1(r),A2(r) ,A3(r) 已在定理5中給出。
不失一般性,假設存在 r* 使得 ρ(r*)=A1(r*)A2(r*)-A3(r*)=0 ,因此有如下結(jié)論
定理6假設δβgt;n,0*gt;0 使得 A1(r*)gt;0 和 ,則系統(tǒng)(2)在正平衡點 E* 附近發(fā)生 Hopf 分支。
證明從 r=r* 有 ,系統(tǒng)(2)在 E* 的特征方程可改寫為
式(7)有一個負實根 和一對純虛根λ2,3=±ωi,
。
當 0lt;|r-r*|lt;lt;1 ,記特征根 ,這里 a(r),b(r) ,滿足
,
。Hopf
r 導.有
3λ2(r)λ′(r)+A1′(r)λ2(r)+2A1(r)λ(r)λ′(r)+A2′(r)λ(r)+A2(r)λ′(r)+A3′(r)=0,
令 r=r* ,整理得
由于
, λ2(r*)=-b2(r*)=-A2(r*) ,且 λ′(r*)=a′(r*)+b′(r*)i ,整理得-2A2(r*)a′(r*)-2A1(r*)b(r*)b′(r*)+A3′(r*)-A1′(r*)A2(r*)+ i[2A1(r*)b(r*)a′(r*)-2A2(r*)b′(r*)+A2′(r*)b(r*)]=0out
根據(jù)上述方程得到
因此, 2(A(r)+A(r)),當p'(r)≠0時,a(r)≠0。
5數(shù)值模擬
為了驗證理論分析結(jié)果和研究三維非線性動力學模型的復雜動力學行為,這里對模型進行數(shù)值模擬。在系統(tǒng)(1)中選取參數(shù) r1=0.6 r2=0.523 , α1=0.15 α2=0.5 k1=0.1 k2=1.5 β=0.28 , δ=0.55 b=0.03 η=0.06 , K=4 ,經(jīng)計算得系統(tǒng)(2)中參數(shù) α=3.33,m1=0.025,m2=0.375,β1=2.24,r=1.046,η1=0.12 。
保持上述參數(shù)不變,在圖1(a)取初值(0.5,0.0013,0.5),則系統(tǒng)(2)邊界平衡點 E2 漸近穩(wěn)定,即食餌 x 與捕食者 z 滅絕,捕食者 y 持久存在;在圖 1(b) 取初值 (0.5,0.0013,0.5) ,則系統(tǒng)(2)邊界平衡點 E2 漸近穩(wěn)定,即食餌 x 與捕食者 y 共存,捕食者 z 滅絕。說明系統(tǒng)(2)存在多穩(wěn)態(tài)現(xiàn)象,即不同初始條件導致系統(tǒng)趨向不同平衡點,表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歷史狀態(tài)可能影響當前結(jié)構(gòu)。
圖1具有不同初值的系統(tǒng)(2)的解
在定理5中應用Hurwitz判據(jù)證明了系統(tǒng)(2)正平衡點的局部漸近穩(wěn)定性,正平衡點的存在性和穩(wěn)定性說明在三維捕食食餌系統(tǒng)中,三種群可以共存,為了說明正平衡點的全局漸近穩(wěn)定性,選取參數(shù) r1=0.85 ,r2=0.015 α1=0.9 α2=0.65 1 k1=0.1 k2=0.5 β=0.7 δ=0.7 , b=0.13 η=0.05 1 K=4 ,經(jīng)計算得系統(tǒng)(2)中參數(shù)α=0.0153,m1=0.6139,m2=0.1,βi=0.091,r=0.015,η?1=0.0588 0
參數(shù)符合定理5的條件,數(shù)值模擬顯示正平衡點全局漸近穩(wěn)定,如圖2所示。
圖2系統(tǒng)(2)正平衡點的全局穩(wěn)定性
根據(jù)定理6的結(jié)論,系統(tǒng)(2)發(fā)生Hopf分支現(xiàn)象,即種群呈現(xiàn)周期性振蕩,因此選取 r 作為分支參數(shù),固定其他參數(shù)不變,對系統(tǒng)(2)進行數(shù)值模擬,結(jié)果顯示系統(tǒng)狀態(tài)隨參考數(shù) r 的增長從穩(wěn)定共存變?yōu)橹芷谡袷?,如圖3所示。從圖3可以看出,當參數(shù) rgt;0.1 時,系統(tǒng)有周期解。因此選取 r=0.106 ,其他參數(shù)保持不變,對系統(tǒng)(2)進行數(shù)值求解,確定系統(tǒng)(2)存在周期解,如圖4所示。
圖3系統(tǒng)(2)的Hopf分支圖
圖4系統(tǒng)(2)的周期解
6模型生物意義
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研究兩種捕食者對一種食餌的捕食關(guān)系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研究在維持草地生態(tài)穩(wěn)定的條件下,如何控制鼠害及維持畜牧業(yè)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就顯得至關(guān)重要??紤]到捕食者對食餌的飽和因素,提出在沒有捕食情形下食餌符合Logistic增長,在捕食過程中一種捕食者對食餌捕食具有率依賴關(guān)系和HollingⅡ功能反應項,建立種群生態(tài)模型。通過數(shù)學分析揭示了兩種捕食者與食餌相互作用的復雜動力學行為,為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多物種共存、周期波動及穩(wěn)定性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應用穩(wěn)定性理論和分支理論分析了模型邊界平衡點和內(nèi)部平衡點的穩(wěn)定性以及Hopf分支發(fā)生的條件,數(shù)值模擬顯示系統(tǒng)的解具有多穩(wěn)態(tài)與周期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LOTKAA J.Elements of Physical Biology[M].Baltimore :Williamsamp; Wilkins,1925.
[2]VOLTERRA V.Variazioni e fluttuazionidelnumerod'individui in specie animali conviventiAti R[J].Acad.Naz.delLincei,1926(1):1-85.
[3]MENG X Y,QIN N N,HUO HF.Dynamics analysis ofa predator-prey system with harvesting prey and disease in prey species[J].Journal of Biological Dynamics,2018,12(1) :342-374.
[4]SMITHHL.The interactionof steady stateand Hopf bifurcations inatwo-predator-one-preycompetition model[J].SIAMJournal on Applied Mathematics,1982,42(1) :27-43.
[5]CUSHING JM.Periodic two-predator,one-prey interactions and the time sharing of aresource niche[J].SIAM Journal onAppliedMathematics,1984,44(2):392-410.
[6]RUAN S G,ARDITO A,RICCIARDI P.Coexistence in competition models with density-dependent mortality[J].ComptesRendusBiologies,2007,330(12) :845-854.
[7]ALEBRAHEEM J,HASAN YA.Dynamics of a two predator-one prey system[J].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2014,33:767-780.
[8]LONG Y,WANGL,LI JUniform persistenceand multi-stability inatwo predator-one preysystem with inter-specific and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J].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ing,2022,68:1-28.
[9]YILMAZ Z,MADEN S,GOKCE A.Dynamics and stability of two predators-one prey mathematical model with fading memory in one predator[J].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2022,202:526-539.
[10]HOLLING CS.The functional response of predators toprey densityandits role in mimicryand populationregulation [J].The Memoir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Canada,1965,97(45):1-60.
[11]LETELLIER C,AZIZ-ALAOUI M A.Analysis of the dynamics of a realistic ecological model[J].Chaos,Solitons amp; Fractals,2002,13(1):95-107.
[12]AZIZ-ALAOUI M A,OKIYE M D.Boundednessand global stability for a predator-prey model with modified LeslieGower and Holling-type II schemes[J].Applied Mathematics Letters,2003,16(7) :1069-1075.
[13]WU X,HUANG W.Dynamic analysis of a one-prey multi-predator impulsive system with Ivlev-type functional[J]. Ecological Modelling,2009,220(6) :774-783.
[14]GUPTARP,CHANDRA PBifurcation analysis of modified Leslie-Gower predator-prey model with Michaelis-Menten type prey harvesting[J].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2013,398(1):278-295.
[15]PAL S,PAL N,SAMANTA S.Fear effect in prey and hunting cooperationamong predators in aLeslie-Gower model[J]. Mathematical Biosciences and Engineering,2019,16(5) :5146. [16]馬知恩,周義倉.常微分方程定性與穩(wěn)定性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牛懷崗】
Abstract:The predation model of two predators onone preyinan ecosystem exhibitsrich dynamiccharacteristics.By considering thatoneofthe twopredators hasaratio-dependent relationshipand Holing type II functional response toprey predation,athre-dimensionalcompetitivepredator-preyecologicalmodelisestablishedApplyingthequalitativeandstability theoryofdiffrentialequations,bifurcationtheory,andnumericalsimulationmethods,theintrinsicgrowthrateoftheratio dependent predator isselectedas the threshold parameter to derive the existenceand stabilityconditions of themodel’s boundaryequilibriaand internalequilibria.TheconditionsfortheoccurrenceofHopfbifurcationinthemodelareobtained andnumerical simulationsdemonstratetheexistenceofmulti-stabilityphenomenainthemodel,with thetheoretical conclusions validated through numerical methods.
Key words: two predator-one preymodel;Holling I functional function;stability;Hopf bifur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