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太原方言;重疊兒化;類型特點;日常對話【中圖分類號】H172.2 【文獻標識碼】A【D0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20.027【文章編號】2097-2261(2025)20-0086-04
太原市地處山西省中部,三面環(huán)山,山西方言作為漢語方言體系中極具特色的重要分支,形成背景復雜,蘊含的語言現(xiàn)象豐富多樣,一直是語言學領(lǐng)域的研究熱點。從歷史角度來看,多次移民潮促使不同地域的母語相互交融,為太原方言增添了多元的詞匯和語法元素。其中,重疊和兒化現(xiàn)象不僅在語音、詞匯、語法等層面呈現(xiàn)出獨特的內(nèi)在規(guī)律,還承載著山西地區(qū)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民俗風情。
朱德熙(1982)把重疊分為音節(jié)的重疊、語素的重疊和詞的重疊三種類型[1]。在太原方言中,重疊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構(gòu)詞和構(gòu)形手段。從構(gòu)詞形式上來看,太原方言中很多實詞都可以重疊,如“牛牛兒”“圪撈撈兒”等。此外,兒化也是太原方言中別具特色的一種語音現(xiàn)象。文中主要聚焦于重疊詞的兒化現(xiàn)象,如“看看兒”“三三兒”等。在太原方言的語音系統(tǒng)中,當詞語經(jīng)歷重疊與兒化過程后,其兒化標記主要以卷舌元音的形式呈現(xiàn),常見的如[?r]、[a]等。以“塊塊兒 ”和“堆堆兒[teitei?r2]”為例,這些卷舌元音的發(fā)音特征使得兒化后的詞語在語流中實現(xiàn)了更為自然流暢的語音過渡,這不僅是語音層面的優(yōu)化,更從深層次上體現(xiàn)出太原地區(qū)獨特的地域文化印記,成為太原方言區(qū)別于其他方言的顯著語音標識之一。
因此,深入剖析重疊和兒化這兩種語言現(xiàn)象,對全面了解山西方言的結(jié)構(gòu)特點、演變機制以及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能夠為漢語方言學研究提供豐富的素材和新的研究視角。
一、文獻綜述
關(guān)于山西方言的研究歷史悠久,成果豐碩,不少學者聚焦于普語中的重疊現(xiàn)象和“兒”綴“子”綴進行研究。喬全生(2000)對山西方言的語法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山西方言“子尾\"研究》和《山西方言“兒化”“兒尾”研究》分別詳細分析了山西方言中“子尾”的語法功能和“兒化”的構(gòu)成形式與語法意義[2][3]。此外,動詞重疊后再兒化可以表示動作短暫,形容詞重疊后再兒化可以表示程度輕微。由侯精一、溫端政主編的《山西方言調(diào)查研究報告》也詳細地解釋了山西方言中的“子\"綴和“兒\"綴現(xiàn)象[4。
沈明《山西方言的小稱》一文中指出了山西方言重疊、前綴“圪”、兒綴和小稱音,重疊是山西方言中表示小稱的最主要的方式,兒綴表小的功能可能是后起的[5]。山西省的方言志叢書如沈明的《太原方言詞典》等也為其他地域的“子\"綴、“兒\"綴和重疊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語料[。
另外還有很多研究山西方言重疊過程和兒化現(xiàn)象的成果,蔣平和沈明的《晉語的兒尾變調(diào)和兒化變調(diào)》分析這兩種變調(diào)所遵循的不同音系規(guī)則,指出兒化變調(diào)分為重疊兒化和非重疊兒化,兒化是兒尾的語流變體[。郝紅艷《晉語形容詞的重疊過程》,歸納了普語形容詞重疊式的格式,分析了晉語形容詞的重疊過程,重疊手段有重復、附加、縮減、換位,在重疊式的形成過程中單一手段和多種手段并用[8]。
從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看,學者多關(guān)注形容詞、名詞等重疊兒化現(xiàn)象的基礎(chǔ)構(gòu)型與分類,但均缺乏綜合性探究。在語義增值和語用功能層面,現(xiàn)有理論與晉語方言的實際結(jié)合不夠緊密,需進一步細化與針對性分析。綜上,本文試圖從太原方言的日常對話中剖析重疊兒化的表達效果,分析語義表達和語用功能在地域文化習俗影響下的獨特性。
二、具體分類
在太原方言中,名詞、動詞、形容詞和量詞等都有重疊兒化現(xiàn)象。本文以日常對話為切入口,探討這些詞類所表達的語義色彩,以及部分詞語的特殊用法。
(一)名詞
第一,“AA兒”式。太原話中的“AA兒”式名詞有很多,如“牛牛兒\"表示小昆蟲,“牌牌兒”表示涎水布等。“AA兒”式詞大致可分為兩類[9]。一類是名詞重疊兒化后詞性不變但意義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如:
例1:面——面面兒(“面”經(jīng)重疊兒化后專指粉末狀的東西,如“藥面面兒”“玉米面面兒”)
例2:票——票票兒(“票”重疊兒化后專指錢,如“xxX每年能賺不少票票兒”)
例3:頭——頭頭兒(“頭”重疊兒化后專指某件事情的負責人)
另一類是名詞經(jīng)重疊兒化后詞性發(fā)生了變化而意義也隨之變化,如:
例4:墊——墊墊兒(“墊”本為動詞,經(jīng)重疊兒化后變?yōu)槊~,指墊子)
例5:刷- 一刷刷兒(“刷”本為動詞,經(jīng)重疊兒化后變?yōu)槊~,指刷子)
例6:毛—毛毛兒(名詞重疊兒化后變?yōu)樾稳菰~,用來說明衣服或者布料的質(zhì)感綿軟,如“你這件衣服摸起來毛毛兒的”)
此外,在太原話里,有些“AA兒”式名詞重疊兒化后與原詞相比,詞義縮小了,如:
例7:你把外 ① 個刀刀兒拿過來,我削個蘋果(這里的“刀刀兒”專指小刀)
例8:寶寶的碗碗兒了?沒帶過來?(這里的“碗碗兒”專指供孩子用的小碗)
例9:現(xiàn)在眼晴壞了,連個眼眼兒也看不清(這里的“眼眼兒”專指小孔)
例10:你啥時候有時間把車車兒帶回來(這里的車車兒專指童車)
第二,“ABB兒”式。這類重疊兒化現(xiàn)象分為兩類[9]。一類是重疊前后都可以作為獨立的詞語存在,重疊后只是情感色彩發(fā)生了變化,如“豆角—豆角角兒”“鞋刷—鞋刷刷兒”“水坑——水坑坑兒”“杯蓋—杯蓋蓋兒”。盡管意思未變,但疊詞的表達方式賦予了太原話濃厚的感情色彩,如“今天吃豆角角兒燜面吧”,其中“豆角角兒”就賦予了簡單的話語生活化氣息,親切感十足。第二類通過重疊兒化才能獨立成詞,表達完整意義,如“莜面魚魚兒”表示莜面被搓成短小的細條狀;“圪撈撈兒”表示角落,一般會說“你一個人蹲到外圪撈撈兒里頭作甚了”(你一個人蹲在角落里做什么呢?);“一面面兒”表示旁邊,“你上一面面兒去”的意思是“你去一邊去”,帶有某種不開心的情感色彩。
第三,“AA兒B”式?!癆A兒B”式名詞分為能夠獨立成詞和不能獨立成詞兩類[9。第一類如“花裙子——花花兒裙子”“溫水——溫溫兒水”。這類詞重疊兒化前后意義沒有區(qū)別,只是情感色彩上增添了親切之意。第二類不經(jīng)重疊兒化無法獨立成詞,如“格格兒衫”“搖搖兒車”。這類詞只有在這種特定的重疊兒化形式下,才能在太原方言里擁有較為完整的意義,表達出特定的事物概念。
第四,“AABB兒”式。這類名詞的例子較少,也分為重疊兒化前后詞性不變和詞性改變兩類。第一類,前后詞性不變,如“疙疙瘩瘩兒”。例句:“這繩子打了好幾個結(jié),疙疙瘩瘩兒的?!保ā案泶瘛痹颈硎纠K結(jié)這一事物,經(jīng)重疊兒化后仍用來描述與繩結(jié)相關(guān)的狀態(tài),不過多了一層“數(shù)量”的意味,表示繩子上存在好多個結(jié),表面不平整的狀態(tài))第二類,前后詞性改變,如“婆婆媽媽兒”。例句:“你看你這孩子,怎么婆婆媽媽兒的?!保ā捌拧焙汀皨尅笔敲~中的親屬稱謂詞,但在語境里經(jīng)重疊兒化后詞性變?yōu)樾稳菰~,用來形容人做事時表現(xiàn)出的拖沓、猶豫不決的狀態(tài))
(二)動詞
動詞重疊兒化的現(xiàn)象較少,較為典型的是“AB兒AB兒”式,分為以下兩類。
第一,前后詞性未變。太原方言里的疊音兒化詞,還可以在重疊形式前面加上沒有實際意義的詞綴,表示時間更為短暫,動作程度更進一步的含義,如:
例11:坐—坐坐(時間短)—圪坐兒圪坐兒(時間更短),如“咱在巷里圪坐坐兒,倒歇倒歇哇”(咱們在巷子里坐一會兒,聊聊天)
這里的“圪坐幾圪坐兒”表示坐的時間不久,就聊幾句天的工夫,相對于單個動詞“坐”,語用功能更加豐富,語義色彩也更加濃厚。
例12:挪—挪挪(動作程度輕)—圪挪兒圪挪兒(動作程度更輕),如“這趟地鐵太擠了,你往那邊圪挪挪兒”(你往旁邊挪一點)
這里的“圪挪挪兒”表示動作程度很輕,幅度較小,相對于“挪”,更能表現(xiàn)這一動作應(yīng)該進行的程度。
例13:擠—擠擠(動作程度輕) -圪擠兒圪擠兒(動作程度更輕)
第二,前后詞性改變。形容詞經(jīng)重疊兒化后變?yōu)閯釉~,如“熱鬧”“紅火”等詞原本為形容詞,經(jīng)重疊兒化后詞性發(fā)生了變化,具備了動詞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帶有明顯的口語化色彩,如:
例14:“咱們周末支個鍋子,大家聚一聚,紅火兒紅火兒!”
這里的“紅火兒紅火兒”不再是單純描述場景的熱鬧,而是表示通過聚會等活動讓氛圍變得熱鬧、歡快起來,是一個具有實際動作意義的表達。
例15:“把孩子們都帶過來一起,讓他們熱鬧兒熱鬧兒!”
此時的“熱鬧兒熱鬧兒”同樣表示讓孩子們進行一些活動,使場面變得熱鬧,從描述狀態(tài)的形容詞轉(zhuǎn)變?yōu)楸硎緞幼鞯膭釉~。
(三)形容詞
形容詞中的重疊兒化表達是對原有詞匯的程度加深,同時在不同的語境具備特殊的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
第一,“AA兒”式。這里形容詞的重疊兒化,與普通話的“AA兒式”存在明顯差異。普通話中,“AA兒式”形容詞在句法功能不同時,語義表達也不同,多數(shù)情況下,做定語或謂語時往往表示程度輕微,而做狀語或補語時則表示強調(diào)加深。但太原話里的“AA兒”式無論在哪種句法位置,都表示程度適中[10],如:“你買的外①橘子挺好的,甜甜兒的?!薄霸谛∽觽€頭可以了,高高兒的?!?/p>
第二,“ANBB兒”式。N起連接作用,是一種語氣詞,帶有濃厚的口語化色彩“圪”是最常見的,如:
例16:冰涼——涼圪盈盈兒(在②天氣熱的,必須得給我來杯涼圪盈盈兒的飲料)
例17:很冷 一凍圪歪歪兒(今天這天氣,凍圪歪歪兒的,你得多穿點衣服)
例18:穿衣不潮流——土圪哈哈兒(“你看他穿的外①衣服,給人感覺土圪哈哈兒的”這里的重疊兒化,可以充分表達說話者的嘲諷貶低之意)
例19:綠色的—綠圪登登兒(如“這堆油麥菜綠圪登登兒的”突出了蔬菜的色澤好,新鮮度高,同時表達了說話者的喜愛之意)
例20:整齊的——齊圪刷刷兒(你看那些中學生軍訓,站隊齊圪刷刷兒的)
此外,“不”也是這一類重疊兒化現(xiàn)象里較為常見的中綴,如太原人在日常對話中常說“這道菜寡不叭嘰兒的”,這里的“寡”是菜沒有味道,寡淡無味之意,重疊兒化后更顯說話者的嫌棄之意。
(四)量詞
量詞的重疊兒化現(xiàn)象通常展現(xiàn)出獨特的形象塑造力和強調(diào)效果,增強了語言描述的生動性與準確性。
第一,“AA兒”式。這類量詞分為重疊兒化前后詞性不變和詞性改變兩類,前者包括:
例21:條——條條兒(“今天家里有客人來,拿兩條條兒煙放桌上”,這里的“條條兒”有一種數(shù)量多之感,并不是確指兩條)
例22:行—行行兒(家里又在地里種了兩行行兒核桃樹)
例23:堆——堆堆兒(“你看那有兩堆堆兒垃圾,一會兒趕緊下樓倒了”,這里的“堆堆兒”在語境中有厭惡嫌棄之意)
后者如:
例24:包—包包兒(臨時性量詞)(他出差帶回來了幾包包兒點心)
例25:兜—兜兜兒(臨時性量詞)(“今天我們?nèi)ゴ驐椬恿?,揣了滿滿兩兜兜兒”,這里的“兜兜兒”放在日常對話中表示飽滿、數(shù)量多之意)
例26:口 -口口兒(臨時性量詞)(“能給我倒口口兒你壺里的熱水不”,這里的“口口兒”指少量,僅夠解渴)
第二,“NAA兒\"式。除去如“一個個兒”“兩行行兒”“一包包兒”等詞語外,還有兩種特殊用法。第一種是一些個體量詞(度量詞除外)的重疊式常在名詞后構(gòu)成名量型復合詞,表示該名詞事物的形狀,例如“草堆堆兒\"“樹枝枝兒”。第二種是有些名量詞(一般指個體量詞和度量詞)的重疊式可以作為某種固定的動賓結(jié)構(gòu)的賓語,表示動作進行的方式,相當于“按算”。這種結(jié)構(gòu)的動詞只限于表示計量的少數(shù)動詞,例如:“切塊塊兒\"“稱斤斤兒”“賣個個兒\"“數(shù)件件兒\"“切絲絲兒”“剁丁丁兒\"“撕條條兒\"等。
例27:你去超市里稱上兩斤斤兒蕎麥面(這里的“稱斤斤兒”表示按斤算)
例28:菜市場里賣肉的老板把肉都剁成丁丁兒了,很方便(這里指把肉剁成肉末的形態(tài))
例29:中午擦點蘿卜絲絲兒吃吧(這里的“絲絲兒”同樣用于表示蘿卜被擦成絲的形狀)
第三,“NXAA兒”式(N表示數(shù)字,X表示中綴語氣詞)。這類量詞通常包含太原話中極具特色的語氣詞“圪”,因此口語色彩濃厚。如“一圪攤攤兒”“兩圪節(jié)節(jié)兒”“三圪行行兒”等。
例30:那兒的路不好走,有一圪攤攤兒水(那兒有一堆水)
“一圪攤攤兒”等同于“一堆”形象描繪出積水的狀態(tài),體現(xiàn)出太原方言的生動。
例31:回來買上兩圪節(jié)節(jié)兒姜(回來買兩塊姜)
“兩圪節(jié)節(jié)兒”就是“兩塊”的意思,簡單幾個字,既傳達了準確的數(shù)量信息,又展現(xiàn)出太原方言獨特的韻味。
三、分析與總結(jié)
上文概括總結(jié)了太原方言日常對話中的常見的幾類重疊兒化現(xiàn)象,分析其類型特點、語義增值效果及語用功能。基于此,可以總結(jié)出以下幾個規(guī)律:
第一,在太原方言中,名詞、動詞、形容詞、量詞都存在重疊兒化現(xiàn)象,且形式多樣。名詞有“AA兒”“ABB兒”“AA兒B”“AABB兒”式;動詞較為典型的有“AB兒AB兒”式;形容詞有“AA兒”“ANBB兒”式;量詞有“AA兒”“NAA兒”“NXAA兒”式。不同詞類重疊兒化后,在詞性、語義、語法功能上變化各異。
第二,語義增值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部分名詞經(jīng)重疊兒化后意義改變,可能發(fā)生詞性轉(zhuǎn)變或詞義縮小的情況;動詞重疊兒化后往往表達動作時間短暫、程度更輕的含義,而部分形容詞重疊兒化后還會轉(zhuǎn)為動詞;形容詞重疊兒化主要起到加深程度的作用,使描述更具層次感;量詞重疊兒化在表示數(shù)量的同時,還可體現(xiàn)事物形狀、動作方式,部分帶有特定的感情色彩。
第三,在語用方面,重疊兒化現(xiàn)象為太原方言增添口語化和生活化的特點,能表達親切、喜愛、嘲諷、嫌棄等多種情感,增強了語言表達的豐富度和感染力,反映出太原人在日常對話中詞匯的多樣性和獨特的表達方式,承載著當?shù)厝嗣竦纳钪腔酆臀幕洃洝?/p>
四、結(jié)語
太原方言中的重疊兒化現(xiàn)象,作為地域語言的獨特標識,在語音、詞匯、語法和語義等層面展現(xiàn)出豐富多樣的特征。在詞匯方面,不同詞類通過多種重疊兒化形式,衍生出豐富的語義變化,如名詞詞性與詞義的改變、動詞動作程度和時間的細化等。語法上,重疊兒化影響著詞語的句法功能和結(jié)構(gòu),一些原本在句子中承擔特定語法功能的詞,經(jīng)過重疊兒化后,其在句中的位置、與其他詞的搭配方式等都可能發(fā)生變化。語義上,不僅實現(xiàn)了語義增值,豐富了詞語本身的含義,還承載著濃厚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內(nèi)涵。
本文對太原方言重疊兒化現(xiàn)象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日常對話中的重要作用。然而,語言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受社會變遷、文化交流等因素影響,太原方言的重疊兒化現(xiàn)象也在不斷演變。未來研究可從歷時角度出發(fā),深入探究其演變軌跡和機制,結(jié)合社會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等多學科理論,剖析影響其變化的內(nèi)外因素。同時,利用現(xiàn)代語言學技術(shù),如語料庫分析、語音實驗等,對重疊兒化現(xiàn)象進行更精確、量化的研究,為方言保護和傳承提供科學依據(jù)。
注釋:
① “外”[vai42],指示代詞,相當于普通話中的“那”。
② “在”[tsai42],指示代詞,相當于普通話中的“這”。
參考文獻:
[1]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wù)出版社,1982.
[2]喬全生.山西方言“子尾”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03):55-65.
[3]喬全生.山西方言“兒化、兒尾”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2):70-74.
[4]侯精一,溫端政.山西方言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5]沈明.山西方言的小稱[J].方言,2003(04):335-351.
[6]沈明.太原方言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7]蔣平,沈明.晉語的兒尾變調(diào)和兒化變調(diào)[J].方言,2002(04):289-298.
[8]郝紅艷.晉語形容詞的重疊過程[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3(04):38-43.
[9]劉坤.太原話中的重疊式詞語研究[J].漢字文化,2022(16):16-17.
[10]王文卿.太原話形容詞程度的表達方式[J].語文研究,2013(03):63-65.
作者簡介:
梁家祎(2003.7-),女,山西太原人,本科,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