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祖堂集》;巴蜀;地名【中圖分類號】H134 【文獻標識碼】A【D0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20.003【文章編號】2097-2261(2025)20-0011-03
【基金項目】南充市社科研究“十四五”規(guī)劃2025年度青年項目(項目編號:NC25C338)。
《祖堂集》作為一本禪宗語錄,記載了兩百多位禪宗祖師的主要事跡及機鋒問答,涉及大量地名,包括州國名、縣名、山名、河川名、寺名、塔名及其他建筑物名等,這里只探討其中的巴蜀地名。
一、《祖堂集》巴蜀地名概況
公元前316年,秦吞并這兩國,保留蜀國名號,并在川東設立巴郡。前285年,將蜀國名號改為蜀郡,二郡一般并稱為“巴蜀”。隨著時間的推移,“巴蜀”漸漸變?yōu)橐粋€統(tǒng)一的地理稱謂,代表了今天四川省下轄的21個市(州),183個縣(市、區(qū))以及重慶市轄的26區(qū)12縣,也就是文中所考證的地名范圍。
初步考察,書中涉及的巴蜀地名共有11個,其中包括行政區(qū)域名5個:東蜀、西蜀、劍南、東川、西川,以及州名3個:漢州、益州、遂州;縣名1個:十方縣;山名1個:娥媚;寺名1個:羅漢寺。《祖堂集》成書于南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它們是否仍是巴蜀地名,還需要進一步考證。
二、《祖堂集》巴蜀地名考證
(一)劍南
師諱宣鑒,姓周,劍南西川人也。(卷五,德山和尚)
此地名出自德山和尚篇,《禪宗大詞典》指出他為四川簡陽人,所以“劍南”是巴蜀地名。這里的“劍”指劍門山,它以“峭壁中斷,兩崖相嵌,如門之辟,如劍之植”得名,而劍門關就位于中斷處?!妒浪霓尽酚涊d:“劍南道者,禹貢梁州之域也。自劍閣而南分為益州,是為劍南道?!眲﹂T關以南為劍南道,“東連牂牁,西界吐蕃,南接群蠻,北通劍閣”,即今劍門關以南,嘉陵江中下游以西,皆屬劍南道?!皠δ稀睘椤皠δ系馈钡氖÷??!锻ǖ洹罚骸柏懹^初,并省州縣,始于山河形便,分為十道九曰劍南道上\"其轄境相當今四川省大部,云南省瀾滄江、哀牢山以東及貴州省北端、甘肅省文縣一帶。
(二)西川
師諱宣鑒,姓周,劍南西川人也。(卷五,德山和尚)
此地名出自德山和尚篇,《禪宗大詞典》指出他是四川簡陽人,所以“西川”也是巴蜀地名?!缎绿茣酚涊d:“至德元年二載,更劍南節(jié)度號西川節(jié)度使,兼成都尹,增領果州。以梓、遂、綿、劍、龍、閬、普、陵、瀘、榮、資、簡十二州為隸東川節(jié)度?!钡菛|西兩川節(jié)度所領州變化比較頻繁,“廣德二年,劍南西川節(jié)度復領東川十五州”。
《說文解字》:“川,穿通流水也?!逼浔玖x為水道、河流。所以一般認為四川以境內(nèi)有四條大江而得名。具體哪四條江,說法不一,但這種觀點并不可取。其實,四川得名緣于北宋時期監(jiān)制沿革,與江河無關?!端拇傊尽酚涊d:“宋為西川路,后分西川為東、西兩路,又分益、梓、利、夔四路。\"北宋滅后蜀后,初置成都為“西川路”。開寶六年(973年),宋朝分成都“西川路”置奉節(jié)為“峽路”,川峽盆地遂分成東、西二個政區(qū),為川峽兩路(簡稱川峽路);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再分“西川路”于利州(今四川廣元)置“東川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成“西川路”增置廣元“利州路”,分奉節(jié)“峽路”增置三臺“梓州路”,且“四路”的政區(qū)統(tǒng)一以其自行政司駐地為名,即“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至此,原“川峽路”最終分為“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作為地理區(qū)劃由此得名?!按ā焙笠隇槠酱ǎ教沟年懙氐囊馑?。劍南道位于劍門關以南,地勢相較平緩,所以“西川”應該釋為“西部的平原”,而不是“四川的西部”。
(三)益州
益州惟忠和尚嗣礫州如。(卷六,草堂和尚)
此地名出自草堂和尚篇,《禪宗大詞典》指出惟忠和尚是四川成都人,所以“益州”是巴蜀地名。益州是漢武帝設置的十三州之一,其最大范圍包含今四川、重慶、云南、貴州等大部分地區(qū)?!犊たh釋名》:“四川,古梁州地,漢置益州部刺史。蜀在西南,西方金氣疆梁,故曰梁州?!洞呵镌吩唬乎⒘鳛橐嬷荨R嬷园玻^物類并決,其氣急切決裂也。劉熙《釋名》曰:益,阨也,所在之地險阨也?!?/p>
(四)遂州
遂州圓禪師嗣惟忠。(卷六,草堂和尚)
此地名出自草堂和尚篇?!锻ǖ洹罚骸八熘荩貙偈窨?,漢屬廣漢郡,后漢及晉并同,宋為遂寧郡,齊、梁置東遂寧郡,后周置遂州及興西郡,隋初郡廢,煬帝初置遂寧郡,大唐為遂州,或為遂寧郡?!彼熘輰儆跐h朝的廣漢郡地區(qū),所以它是巴蜀地名。
遂州即今天的四川遂寧市?!犊たh釋名》:“晉永興間,李雄據(jù)蜀,改廣漢名遂寧郡,東晉因之。唐改名遂州,宋升為遂寧府。明降縣,義無所考。意者西蜀得遂寧謐意乎?予過遂寧,見前令羅瑤題門柱云:‘邑號遂寧,惟愿群生寧且遂;官名知縣,但存一念縣皆知?!庖嗳绱?。”
(五)東蜀、西蜀
又云:“江西、湖南、東蜀、西蜀,忽在這里?!保ň砥撸┓搴蜕校?/p>
這是雪峰和尚說的一句話。“東蜀”“西蜀”與前面的地名相并列,推測其可能為地名?!端?jīng)注》:“岷山在蜀郡氏道縣。大江所出,東南過其縣北。”岷山位于四川的北部,可見“蜀”確實為巴蜀地名。
蜀,《說文解字》釋為:“葵中蠶也。從蟲。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詩曰‘蜎蜎者蜀’?!笨梢娖浔玖x為與蠶相類的幼蟲,與桑有密切的關系,并不是地名。《華陽國志·蜀志》云:“蜀侯蠶從,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币驗樾Q叢是此族的祖先神,所以生活于此的族群被稱為蜀氏一族?!笆裰疄閲?,肇于人皇,與巴同囿。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顓瑣;封其支庶于蜀,世為侯伯?!笔袷弦蛔逵纸⒘俗约旱膰?,所以“蜀”最后是作為國名存在了。古蜀國“東接于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岷嶓”,即今天四川成都平原一帶。約在公元前316年,古蜀國被秦國吞并,隨后秦朝在其領土內(nèi)的四川地區(qū)設立了“蜀郡”。因此,后世常將“蜀”作為四川的代名詞。這里的“東蜀”“西蜀”應該是指當時四川的東部和西部。
(六)漢州
師諱道一,漢州十方縣人也,姓馬。(卷十四,江西馬祖)
此地名出自江西馬祖篇,《禪宗大詞典》指出他是四川什方人,所以“漢州”是巴蜀地名?!锻ǖ洹罚骸皾h州,秦屬蜀郡,漢屬廣漢郡,后漢因之,而兼置益州。晉置新都郡,宋、齊為廣漢郡,隋并入蜀郡,大唐因之。垂拱二年,分雒縣置漢州,或為德陽郡?!睗h州即今天的四川廣漢市?!洞竺饕唤y(tǒng)名勝志》:“漢高帝六年,置廣漢郡于乘鄉(xiāng)(一名繩鄉(xiāng)),《釋名》曰:‘廣大也,言能廣大漢業(yè)也?!瘱|漢益州刺史治。唐初立漢州。天寶中,置德陽郡于此,旋廢?!薄犊たh釋名》記載:“唐名,本漢廣漢郡地,仍以名州。前漢書:‘廣漢郡戶十六萬,口六十六萬’。后漢書:‘戶十三萬,口五十萬?!w在漢已為劇郡。今城市弘廠,與他州殊。古語‘大旱不旱,蜀有廣漢’,即此郡也。\"漢州屬于漢朝的廣漢郡地區(qū),唐朝時仍然以這個名稱來命名該州。
(七)十方縣
師諱道一,漢州十方縣人也,姓馬。(卷十四,江西馬祖)
此地名出自江西馬祖篇,他是四川什人,所以“十方縣”是巴蜀地名。關于這個地名的來源,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妒裰袕V記》:“漢雍齒封邑。年表作汁。土地譜云:廣漢領縣十,以應十干??h當酉位,酉,十數(shù)也。古碑が水流為十,故名什邡。”廣漢郡統(tǒng)領著十個縣,這十個縣與十天干相對應。其中,什が所在的這個縣位于對應天干中的酉位,而酉位又與數(shù)字十相對應。另外,根據(jù)一塊古碑的記載,有一條名為“旅水”的河流,其流經(jīng)之處恰好形成了十個分支或特點,因此這個地方就被命名為“什”。而又因為“汁音十,故曰什旅,俗名雍齒城”,這是第一種說法?!吨袊孛o源》釋為:“由于該地山區(qū)自古產(chǎn)漆,故當?shù)厝司捅环Q為‘汁方’。‘汁’古文可釋為柒,即今漆字;‘方’是古代華語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統(tǒng)稱。后漸演變?yōu)槭玻⒆骺h名?!钡诙N說法意為“什”來源于當?shù)厥a(chǎn)的漆。《今文尚書經(jīng)說考》記載:“……洛水出瀑口,經(jīng)什放…紀大奎為四川什令當作什考云:‘…蓋洛書八方,方皆合,十一與九合,十六與四合,十七與三合,十二與八合。十初出之時,疑即名之曰十方,猶河圖之言五位也。此地既有洛書之祥,意十方之名,必藉藉久著。秦郡縣天下,取以名地,加偏旁為什,什亦,作や。阡,汁,并音十。亦作防,并音方。世遠遐陬,紀載無存,后世遂失?!贝蟾攀且驗槁鍟宫F(xiàn)了八個方位,每個方位都相互對應。當數(shù)字“十”最初出現(xiàn)的時候,人們可能就已經(jīng)給它命名為“十方”,就像河圖中的“五位”一樣。這個地方既然已經(jīng)有了洛書的吉祥象征,“十方”這個名字,必然已經(jīng)廣為流傳很久了。到了秦朝實行郡縣制的時候,就從這個名字中取了部分來命名一個地方,加上偏旁成為“什”,“什”也寫作“”其中,“阡\"和“汗”都與“十”同音。而“邡”也可以寫作“防”,它們都與“方”同音。第三種說法指出什旅跟洛水有深厚的淵源。無論這些說法是對還是錯,十方縣即今天的四川什旅市無疑。
(八)羅漢寺
師諱道一,漢州十方縣人也,姓馬。于羅漢寺出家(卷十四,江西馬祖)
此地名出自江西馬祖篇?!段鍩魰酚涊d:“江西道一禪師,漢州什旅縣人也。姓馬氏,本邑羅漢寺出家?!彼谑糙黾遥浴傲_漢寺”是巴蜀地名。
羅漢寺位于四川什郝市,是馬祖道一的出家處?!端拇ㄍㄖ尽罚骸笆猜每h:羅漢寺在縣東,唐中宗景龍三年建,為馬祖出家處。門右有說法臺,康熙三年重修?!薄妒彩┛h志》記載:“然所謂羅漢寺者,徒有其名而無其實,即有亦過如也。他寺十八尊者而已,無所謂五百羅漢也。”《禪宗大詞典》釋“羅漢”:“系‘阿羅漢’之略稱,原指小乘佛教修行達到的最高果位,后常指得此果位者?!鳖櫭剂x,羅漢寺以寺廟中的十八羅漢而得名。
(九)東川
師諱法真,俗姓陳,東川人也。(卷十九,大隨和尚)
此地名出自大隨和尚篇,《禪宗大詞典》指出他出生于四川三臺縣,所以“東川”為巴蜀地名。到唐代的至德二年(757年),劍南地被分割成了東川和西川二個區(qū)域,并先后
設置了節(jié)度使。其中,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的治所就位于梓州(現(xiàn)今的四川三臺),所管轄范圍涵蓋了現(xiàn)今四川盆地的中東部區(qū)域。而這里所說的“東川”實際上是“劍南東川\"的縮寫。
(+) 娥媚
對云:“去娥媚禮拜普賢?!保ň硎牛箅S和尚)
此地名出自僧人對大隨和尚的回答,疑為今天的四川峨眉山。檢索古籍庫發(fā)現(xiàn),此條的“娥媚”是最早例,其余例都晚于《祖堂集》,所以還需要進一步考證。
《釋名》:“眉,媚也。有嫵媚也?!薄夺屆枳C補》:“王啟原曰:‘案漢仲定碑不眉近戚,以眉為媚。’蜀有峩山,劉向《列仙傳》:陸通在蜀娥媚山上,又以媚為猾,是、媚可通用?!彼浴懊肌蓖ā懊摹?,表嫵媚,在使用中可通用。《元和郡縣圖志》:“峨眉大山,在縣西七里。蜀都賦云:‘抗峨眉于重阻,兩山相對,望之如峨眉,故名?!倍朊忌揭驗椤岸鍖Τ滞鹑缍朊肌倍妹搿岸搿钡淖至x卻解釋不通這句話。而“媚”有“美好貌”“美女”之意,“娥媚”就是指美女的眉毛?!犊たh釋名》:“…一名岷峨山,一名大峨山,在縣南十里。岷山為北戒之宗,峨山為南戒之宗。其山廣幘千里,高一百二十里。憑高望之,殆云鬟凝翠,髯黛遙妝,真如秦首峨眉,細而長,美而酆也?!币婚_始“峨眉山”因“形似娥媚”而出名,后在使用過程中女字旁被逐漸替換為了山字旁,用來專指此山,也就成了現(xiàn)在的“峨眉山”。所以此處“娥媚”應該是峨眉山無疑,位于四川峨眉山市,是巴蜀地名。
總之,《祖堂集》中所記錄的巴蜀地名為我們揭示了巴蜀地名的傳承與發(fā)展歷程,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禪宗歷史與思想的寶貴資料。
參考文獻:
[1]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上[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賈文毓,李引,主編.中國地名辭源[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3]袁賓,康健,主編.禪宗大詞典[M].武漢:崇文書局,2010.
[4]孫昌武.祖堂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7.
[5]王閏吉.《祖堂集》語言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丁星月,女,漢族,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近代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