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畢業(yè)典禮上,我送給學生“畢業(yè)三問”:你會一直記得母校嗎?你會以母校為驕傲嗎?你會成為母校的驕傲嗎?
第一問:關乎情感的根系與記憶的溫度。初中階段的孩子,其情感天平悄然從親情的港灣向友情的海洋傾斜,學校成為他們的“第二家園”。校園生活的溫度,塑造著孩子們對“母?!倍值那楦袣w屬。這份記憶,絕非抽象模糊的概念,它必然由無數鮮活、具體、飽含溫度的人、物與場景編織而成。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32個教師節(jié)重回母校時,深情感懷:“我非常懷念那段歲月。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惦念著母校,同母校保持著聯(lián)系。”令人動容的是,他依然能如數家珍地道出許多恩師、同窗的姓名,娓娓講述一樁樁充滿意趣的往事。這份歷久彌新的深情,源于母校曾給予他心靈的潤澤與溫暖。我曾任職于一所鄉(xiāng)村學校,學校提出為孩子們籌建圖書室的倡議。一位剛剛大學畢業(yè)、踏上工作崗位的年輕校友得知后,默默將工作數月積攢的一萬多元工資悉數取出,為母校精心挑選購置了數百冊嶄新的圖書寄回。當我們輾轉聯(lián)系到她,詢問這份心意的緣由時,她的話語樸素而真摯:“我一直記得,班主任在我生病的時候每天把熬好的中藥送到教室端給我?!边@沉甸甸的書籍背后,是母校在她心中點燃的、足以照亮人生長路的溫暖火種。這份“記得”,是學生與母校情感最堅韌的根系。
第二問:關乎成長的認同與價值的共鳴。“記得”是情感的起點,而“以母校為傲”則是這份情感的升華,是精神的高度認同與價值的深度共鳴。這份驕傲,并非源于浮華的表象或虛妄的名聲,而是根植于靈魂深處的叩問:學校是否曾點燃孩子們心中求知的熊熊火焰?是否在他們迷茫困頓時,提供了撥云見日的智慧與堅定不移的支撐?是否在他們汲取知識養(yǎng)分時,也悄然塑造了健全的人格、開闊的視野與深厚的人文底蘊?是否以其獨特的精神氣質與價值追求,為他們的生命打上了深刻而明亮的烙印,成為他們走向更廣闊天地時最堅實的精神后盾?每一所學校,都擁有其獨特的內涵特質與精神密碼。這種特質與密碼,是引領其發(fā)展的靈魂,是凝聚師生的磁場。讓這份特質得到學生發(fā)自內心的認同與自豪,至關重要。曾聽聞一位名校驕子,雖考入頂尖學府,但言及母校時,卻滿是對其極端應試化、機械化教育模式的控訴,毫無感激之情。這種“成功”,對母校而言,無疑是深刻的悲哀。真正的驕傲,源于母校的育人理念與實踐,能與孩子們蓬勃的生命力、內在的尊嚴感以及追求真善美的渴望同頻共振。當他們回首,能清晰地看到母校如何以春風化雨之力,涵養(yǎng)了他們的學識、砥礪了他們的品格、豐盈了他們的精神世界。這份油然而生的驕傲,才是母校最珍貴的勛章。
伍學明
武漢市光谷實驗中學校長,教育碩士,湖北省首批“荊楚教育名家”。歷經鄉(xiāng)鎮(zhèn)中學、縣城中學、省城學校校長,倡導“慢教育”,追求校園里的
“青春味道”。專著《教育慢慢來》被評為湖北教育出版社2019年十佳教育圖書。
第三問:關乎未來的擔當與生命的華章。最后一問,是母校最深切、最恒久的期許與矚望。畢業(yè),不是航程的終點,而是奔赴星辰大海的嶄新起點。在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學校是否幫助他們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否讓他們立下報國之志、激起好奇之心、形成探索之勇?無論他們未來的身份是探索宇宙奧秘的科學家、構筑時代豐碑的工程師、描繪心靈圖景的藝術家,還是默默耕耘的教師、守護生命的醫(yī)者、維系城市運轉的建設者、扎根鄉(xiāng)土的農人……當他們在世界行走,母校有沒有那么幾句話、幾個人、幾件事鐫刻學生心中,成為他們前行的明燈?教育不僅在當下,更在未來。當學校摒棄對眼前分數的功利追求,將靈魂的啟迪、價值的塑造融入教育的每時每刻,才會給學生留下滋養(yǎng)一生的營養(yǎng),他們才能成為推動時代浪潮奔涌向前的澎湃力量。
責任編輯/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