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日常教學實踐中,要全面落實“五育”并舉育人理念,將德育融入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筆者在地理教學中注重滲透德育,力求實現(xiàn)知識傳授與品德培養(yǎng)的有機統(tǒng)一,培養(yǎng)出既有高尚品德,又有扎實學識的學生。
深入鉆研地理教材,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德育元素,將德育內容自然地融入教學。在指導學生學習《極地地區(qū)》時,通過設置課外學習材料“我國極地科考的設備與技術”“我國極地科考的探索和成果”,介紹我國“雪龍?zhí)枴睒O地科考破冰船和“蛟龍?zhí)枴陛d人潛水器,彰顯了中國的先進科學技術,科考隊員在極端寒冷的條件下,克服冰、風、寒三重挑戰(zhàn),取得了探索極地和深海的諸多成果,以此培養(yǎng)學生頑強拼搏的美德。在介紹水資源時,向學生講述:我國水資源總體水量充足,但呈現(xiàn)時空分布不均,大體是南豐北缺。大致以長江流域北界為界,南方水資源占全國 80% 以上,北方不足 20% 。北方平原廣闊,耕地面積大,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資源少。為了緩解北方嚴重缺水的狀況,我國正在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十堰市勛陽區(q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丹江口水庫兩次建壩,十堰市廣大群眾舍小家為大家先后經歷了兩次移民,46.9萬移民揮淚告別故土,55.2萬畝土地被淹,13座集鎮(zhèn)搬遷重建。教師聲情并茂地講述,配以視頻介紹,學生聽得淚眼朦朧,真切地體會到鄖陽群眾的奉獻與犧牲精神。
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感悟德育內涵?!白鎳I土,一寸都不能少;國家版圖,一點都不能錯!”在講解祖國的行政區(qū)劃時,老師帶領學生進行“中國行政區(qū)域拼圖”游戲,學生根據掌握的每個行政區(qū)域的特征很快拼出了中國地圖,愛國的種子牢牢地種在學生心中。在講解自然災害時,播放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的視頻片段,讓學生直觀感受災害的破壞力,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在災害面前應該如何團結互助、眾志成城抗擊災害,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在講解《民族》一課時,除了介紹我國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外,還讓班上的回、壯等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一起唱歌、跳舞,讓他們共同感受“民族團結一家親”。
選取具有典型德育意義的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在講述中國地理時,教師展示雄偉的長城、壯麗的長江黃河、秀美的桂林山水等圖片或視頻資料,引導學生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增強民族自豪感。在講解資源開發(fā)與保護時,以“塔里木盆地的油氣資源的開發(fā)”為例,組織學生分析油氣資源保護與開發(fā)并重的意義,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到實處,我國在油氣資源開發(fā)和利用中,用設置草方格和柵欄,種植梭梭、紅柳等耐旱植物防風固沙,實現(xiàn)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的統(tǒng)一,培養(yǎng)學生科學合理利用資源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科普教育中蘊含著大量的德育知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普宣傳活動,如制作手抄報、舉辦科學常識講座、開展“思政一體踐行綠色雙碳環(huán)保”沉浸式生態(tài)環(huán)保實踐暨思政一體化講堂等,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浸潤德育因子。在2025年“世界地球日”期間,組織學生制作以“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的地理手抄報并在校園內展覽,宣傳環(huán)境保護知識和節(jié)約資源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另外,引導學生到所居住的村莊進行地理考察,發(fā)現(xiàn)了樹齡達700多年的女貞古樹以及部分不常見的樹種,倡導學生將踐行生態(tài)文明落到實處,培養(yǎng)學生保護大自然的美德。
在地理學科教學中堅持思政賦能,提質強教,積極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建設,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德育資源,多措并舉打造“大思政”育人新格局,讓學科教學課堂成為滋養(yǎng)學生品德、塑造靈魂的沃土,打好精神底色,夯實人生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