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算法席卷生活,作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引導孩子體驗傳統(tǒng)文化?
上個月,我去朋友家做客,正趕上他們準備包餃子。朋友的媽媽是北方人,搟皮、調餡兒手法嫻熟,本想教6歲的孫女小雨一起動手,可孩子卻抱著平板電腦不撒手。朋友無奈地嘆氣:“孩子天天刷短視頻,其他事情根本吸引不了她。”" 這一幕讓我深思:在算法推薦、短視頻轟炸的時代,孩子是否正在失去對傳統(tǒng)文化的感知?
算法提供便利,但替代不了溫度。不可否認,技術讓生活更便捷。但問題在于算法提供的是標準化答案,而家庭傳承的卻是有溫度的記憶。外婆的餃子之所以特別,不僅在于味道,更在于她一邊包一邊講的往事?!澳銒寢屝r候第一次搟皮,搟得像鞋墊一樣厚?!薄霸蹅兗疫^年一定要包三鮮餡兒,因為你太爺爺當年最愛吃……”這些故事是算法無法復制的家族密碼。心理學家指出,兒童在親身參與傳統(tǒng)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能鍛煉動手能力,更能建立對家庭的歸屬感。
傳統(tǒng)文化需要體驗式傳承。學校會教古詩文,博物館能展示文物,但這些都是知識性傳承,而家庭能提供的是讓傳統(tǒng)文化活起來的體驗。當孩子親手和面時,他感受到的是面粉的質感、水分的調控,這種觸覺記憶比任何烹飪教程都更深刻。當外婆邊包餃子邊講家族往事時,那些故事將與餃子的香氣一起,成為孩子記憶深處家的味道。技術可以輔助記錄和傳播,但無法替代浸潤式的文化熏陶。就像再精準的機器人也揉不出外婆手心溫度揉出的面團,再智能的算法也編不出爺爺年輕時闖關東的真實故事。
我們該怎么做呢?這里給家長4個行動建議。
每周一小時傳統(tǒng)時間。設定固定時段,全家一起做一件“老派”事:寫毛筆字、剪窗花、腌臘八蒜……讓孩子感受慢下來的樂趣。
給科技設邊界。比如聚餐時收走手機,用拍全家福代替刷朋友圈;旅行時讓孩子用畫筆記錄見聞,而非僅用相機拍照。
發(fā)現祖輩的“超能力”。鼓勵孩子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學一招,比如外婆的針線活兒、外公的象棋戰(zhàn)術等。
建立傳承儀式感??梢詾閭鹘y(tǒng)技藝設立拜師環(huán)節(jié),比如正式請爺爺教孩子下象棋,讓奶奶當孩子的刺繡老師,給外婆頒發(fā)家庭廚藝大師證書。
餃子的美味終會淡去,但家人圍坐、面粉沾滿臉的回憶永遠溫熱。在技術洪流中,家庭就像一艘小船,家長既是舵手,也是錨;既要帶孩子駛向未來,也要幫他們系住傳統(tǒng)的根。下次包餃子時,不妨對孩子說:“別看手機了,來試試把餡兒包進皮里,這可是咱們家祖?zhèn)鞯摹Хā??!?/p>
張娜
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美國楊百翰大學教育學院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曾任美國楊百翰大學積極情緒和人格促進中心研究助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訪問學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