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由860億個神經(jīng)元及神經(jīng)元之間的連接構成。神經(jīng)元之間的連接所構成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反映了大腦對外部世界的建模。那么,這個網(wǎng)絡是固定的嗎?其實不是的。每一分、每一秒,它都在根據(jù)外部世界輸入的信息而變化,不斷地自我完善和自我修補,以便更接近它所認為的外部世界。這就是“貝葉斯大腦”的核心特征:你“喂”給大腦什么樣的信息,大腦就會認為世界是什么樣的,從而向著對應的方向演變。
2000年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倫敦的資深出租車司機大腦中的海馬體比普通人的更大、更活躍。因為倫敦的道路非常復雜,要成為一名資深的出租車司機,就必須把大量的線路信息牢牢地記在腦子里,而海馬體正是大腦中負責空間記憶和方向導航的區(qū)域。
這跟我們健身的原理是一樣的。你每天都去健身房舉啞鈴,久而久之,大腦就會認為你處于一個需要經(jīng)常舉起重物的環(huán)境里。于是它就會指示身體,讓身體輸送更多的蛋白質,用來合成手臂的肌肉,從而讓你能更加輕松地舉起啞鈴。
每當有人問我,覺得自己的腦子像生銹了一樣轉不動,該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我都會給一個簡單的建議:試著去讀一些復雜的、需要動腦的文章或書籍,從你只能勉強理解的難度開始。這樣做的目的不在于從中獲得啟發(fā),而在于鍛煉我們的大腦,讓它逐漸習慣這種需要動腦的模式。進而,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大腦能夠快速運轉起來。
大腦就是一個借由過往經(jīng)驗預測未來的機器。你喂給它過于簡單的信息,大腦就會變得懶惰、懈?。荒阄菇o它高度復雜、需要反復咀嚼的信息,大腦就會努力調整自己,來適應信息的難度,直到得心應手。
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大腦稍微遇到一些問題就容易“宕機”,那很可能意味著你在“簡單模式”里生活得太久,大腦已經(jīng)習慣面對毫不費力的情況,因此對“費力”這件事非常排斥。
成長就是不斷地把費力的事情,變得不再費力。這背后的機制,是大腦調整了自己的心智模型,把更多的資源集中在對應的功能上,讓我們能夠更好地去適應環(huán)境、處理環(huán)境。
我常常說:“當你產(chǎn)生情緒時,先退一步,緩一緩,再行動,這是最有效的控制情緒的方法。”因為情緒本質上也是大腦按照預測加工模式向我們發(fā)出的一個信號。當你按照情緒反應不假思索地去行動時,你就相當于告訴大腦:“這個預測是正確的,請幫我強化這個預測?!庇谑?,大腦就會讓你更容易產(chǎn)生情緒,更容易陷入情緒的困擾。
對大腦來說,產(chǎn)生沖動與冷靜的比例,假定是9∶1,那么,你每沖動一次,被情緒裹挾著去行動一次,大腦就會把沖動的比重調高,變成9.1∶0.9、9.2∶0.8……反過來,當你先退一步,冷靜下來再去行動時,就給了大腦一個“不符合預測”的緩沖機會。你每冷靜一次,大腦就會把權重往冷靜的方向調整,變成8.9∶1.1、8.8∶1.2……久而久之,你就會感覺自己不那么容易沖動了。
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的行為和信息輸入都是在訓練大腦。你希望你的大腦變成什么樣子,就可以往對應的方向訓練它。
(苗苗摘自中信出版集團《打開心智:人生破局的關鍵思維》一書,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