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隨著新課改的不斷落實,學前教育日益受到社會重視??茖W價值理念的發(fā)展使幼兒科學探究活動實現(xiàn)了生活化應用。教師應利用豐富多元的教學資源,全面提升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為其后續(xù)的科學學習奠定堅實基礎。科學繪本兼具藝術與文學價值,教師可據(jù)此設計大班科學活動,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本文主要探究了科學繪本在大班幼兒科學活動中的應用價值,并提出了具體實施策略,以期為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3一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明確提出,學前教育階段培養(yǎng)幼兒科學學習能力的關鍵在于激發(fā)其科學探究興趣。通過體驗活動,幼兒能基于興趣逐步發(fā)展探究能力。科學繪本蘊含豐富的科學探究元素,教師應立足幼兒視角,挖掘繪本中的科學探究點,將抽象內容轉化為適合幼兒交流討論的形式。這樣既能確保科學領域的核心價值經驗融入集體探究活動,又能幫助幼兒獲得感性認知和具體經驗。
一、科學繪本在大班幼兒科學活動中的應用價值
(一)有利于幼兒全身心投入科學探究活動
學前科學教育主要呈現(xiàn)出連續(xù)性的特征。作為有效的教育資源和導入手段,繪本能夠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科學探究。在利用科學繪本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發(fā)揮引導作用,借助繪本資源自然地導入科學探究主題,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具體而言,教師需引導幼兒通過繪本理解科學現(xiàn)象,培養(yǎng)問題意識。同時,繪本故事在科學活動中起到了支撐作用,為幼兒進行觀察、猜想、討論與實驗提供了豐富載體。在繪本閱讀與科學實踐相融合的活動中,幼兒不僅可以專注于科學實驗,還能感知科學魅力,全面提升專注力與問題解決能力。
(二)有利于幫助幼兒理解科學知識
由于年齡尚小,幼兒在看待物質世界的過程中較為感性,其科學理解需要依托具體事物支撐。繪本中生動有趣的故事既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又能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轉化為具象化內容。繪本的圖文表征特性為幼兒提供了理解科學現(xiàn)象的有效載體,使其能夠直觀把握科學概念。通過繪本探索科學現(xiàn)象,幼兒不僅能積累探索經驗,還能發(fā)展科學思維。這種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的學習方式,有效架起了感性認知與科學理解之間的橋梁。
(三)有利于強化幼兒探索興趣
繪本中豐富多樣的內容能夠幫助幼兒將所學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建立聯(lián)系。在開展延伸活動時,借助科學繪本,能夠深化幼兒的探索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能夠延續(xù)對繪本難點的興趣,持續(xù)關注科學現(xiàn)象。教師可根據(jù)幼兒的興趣特點,在閱讀區(qū)與科學區(qū)投放適宜的繪本資源,支持幼兒獲得系統(tǒng)的科學經驗積累。這樣以興趣為導向的教學方式不僅能豐富幼兒的科學經驗,培養(yǎng)其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還能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二、科學繪本在大班幼兒科學活動中的教學策略
(一)選擇合適的繪本,強化幼兒的科學知識
首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在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時,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日常生活,以他們身邊的事物作為科學探索的有效素材。因此,教師應基于幼兒的生活經驗,選擇適宜繪本,幫助他們構建完整的科學知識探索體系。例如,幼兒已初步了解耳朵、眼睛、嘴巴等器官,但未能對其構造與功能形成準確認知。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提供《器官寶寶有話說》這一科學繪本。作品通過貼近幼兒的語言,能夠幫助他們對身體構造產生全新理解。在閱讀過程中,幼兒不僅能掌握各個重要器官的作用與形態(tài),還能了解如何保護這些重要器官??茖W繪本內容的生活化能夠促使幼兒自然而然地學習科學知識,主動思考問題,保持探索熱情。
其次,大班幼兒的認知發(fā)展仍以具象思維為主導,但已初步具備抽象思維的萌芽。在選擇繪本時,教師還要積極關注科學知識的層次性。例如,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掌握植物生長過程,教師可選擇繪本《小種子》,促使幼兒能夠根據(jù)豐富多彩的圖畫了解植物科學的基礎概念。同時,繪本內容的語言應生動清晰,符合幼兒理解水平,避免其中存在過多的科學名詞。通過科學繪本的精準選擇,幼兒能夠逐步積累科學知識,在活動中獲得良好學習效果。
最后,教師應選擇符合科學教育階段性目標的繪本。不僅要考慮故事的趣味性與生活性,還要保證幼兒能夠進行科學探索。例如,在教學“我是從哪來的?”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提供《小威向前沖》這一科學繪本。該作品運用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幽默語言,生動詮釋了生命起源的過程,并以形象易懂的方式闡述了生殖與遺傳這兩個基礎生物學概念。教師以此開展閱讀活動,能夠幫助幼兒掌握“生命的繁衍依賴親代”這一基本科學常識。
(二)凸顯繪本的科學元素,激發(fā)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
科學繪本中有著極為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需不斷深入挖掘其內涵,并進行深度探究與拓展,促使繪本內容可以全面發(fā)揮多元價值??茖W繪本的科學元素是激發(fā)幼兒科學探究興趣的關鍵。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或延伸活動幫助幼兒聚焦科學元素,將故事與探究進行結合,以此全面激發(fā)他們對科學現(xiàn)象的好奇心。
首先,在對繪本內容進行全方位分析與探討時,教師可以借助科學資源創(chuàng)設活動。以教學科學繪本《一寸蟲》為例,教師可通過深入挖掘科學故事的本質,保證幼兒在感受趣味的同時全面發(fā)展科學能力。該繪本主要講述了小蟲子通過已有科學知識擺脫危險的故事,能夠有效引導幼兒在危險來臨時利用科學知識保護自己。故事中還融入各種鳥類的特征,如夜鶯有著甜美的歌喉,火烈鳥的脖子很長,蜂鳥的體形很小等。在本次小蟲子的探險故事中,幼兒不僅能養(yǎng)成科學的自我保護意識,還能對鳥類研究產生濃厚興趣。其次,教師要不斷采取目標定位的方式,合理把握繪本中的科學教育元素。有效的科學目標能夠指引教師開展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在深入挖掘繪本故事時,教師需要準確定位科學教育的方向,通過梳理有價值的科學問題制訂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蚯蚓的日記》這一科學繪本時,教師可以通過小蚯蚓記錄的趣味日常介紹蚯蚓的外形、生態(tài)環(huán)境及能力。在科學教育目標確定后,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自由插入關于蚯蚓的知識。這樣幼兒將會不再害怕蚯蚓,而是以興趣為主導展開對蚯蚓的探索,建立探索生物的基礎認知。
(三)合理調整繪本內容,強化幼兒的科學學習與探究行為
為了充分發(fā)揮繪本的教育價值,教師不僅需要選擇合適的題材,還要根據(jù)幼兒的認知與興趣對故事內容進行二次加工。首先,教師可以適當刪減科學繪本內容。由于幼兒年齡較小,專注力發(fā)展尚不完善,若繪本容量過大或信息密度過高,將影響其閱讀效果。以《蚯蚓的日記》為例,該繪本包含約二十篇日記內容,完整閱讀約需三十分鐘。鑒于幼兒注意力持續(xù)時間有限且易受干擾,教師可以刪減與優(yōu)化內容。根據(jù)科學活動目標,可精選蚯蚓沒法倒立走路、鉆地是在幫助地球進行“呼吸”及永遠不用去看牙醫(yī)等閱讀情節(jié),幫助幼兒進行觀察、談論等探究活動。
其次,教師應對科學內容的出現(xiàn)順序進行有效規(guī)劃與調整。教師可結合科學繪本進行深度思考,基于以下三個維度進行考量:是否符合幼兒興趣與日常經驗、是否便于開展科學講解、是否支持幼兒自主探索。例如,在教學《自然故事:我愛觀察》這一繪本時,教師可選取以下幾個關于動物與植物的關鍵問題:第一,為什么土豆會生長在地里;第二,為什么蝸牛身上有著重重的殼;第三,鯨魚為什么不是魚的一種;第四,為什么大雁每一年都要向南方進行遷移。在提問設計時,教師應當將問題趣味化處理,并根據(jù)難易程度進行梯度劃分,如“蝸牛身上的小房子是什么?”“土豆的家在哪里?”等。由于蝸牛與土豆較為常見,在探討過程中幼兒能夠快速找到答案。這一設計能幫助他們保持探索積極性。
(四)根據(jù)繪本提供探究機會,強化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指南》明確提出,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核心價值在于激發(fā)探究興趣,強化科學探究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全面為幼兒提供科學探究的機會,幫助其掌握發(fā)現(xiàn)、分析及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部分科學知識需要幼兒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思考與交流深化認知,促進其科學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例如,在教學《蓋爾·吉本斯少兒百科系列:鯨魚》這一繪本時,教師可以采取集體閱讀與自主閱讀的方式,幫助幼兒更深入地理解科學知識。在探究“鯨魚為什么是哺乳動物?”時,可以讓幼兒仔細探討鯨魚與大海中其他魚的不同之處,促使他們能夠假設、驗證觀點,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科學繪本作為科學教育活動的媒介,其內容的科學性、多元性和趣味性能有效激發(fā)幼兒的探索興趣。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繪本活動,既能滿足幼兒的科學認知需求,又能系統(tǒng)培養(yǎng)其探究能力。在循序漸進地探索繪本描述的科學現(xiàn)象過程中,幼兒的觀察、思考和發(fā)現(xiàn)能力將獲得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