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溫柔翻動書頁,輕聲地講述書中的故事;孩子緊緊地依偎在父母身旁,時而露出驚訝的表情,時而發(fā)出咯咯的笑聲。這樣的親子共讀,不僅是單純地講故事,更是一場情感聯(lián)結的溫馨儀式,是孩子喜愛的學習場景。
而共讀的體驗,不應局限在書頁,還可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讓書頁與生活緊密相連,讓具體而真實的生活成為潤澤內心的力量。
從書中情感到共情共鳴
繪本、童書中的語言大都簡潔且富有表現(xiàn)力,同時承載著豐富的情感。例如,“我的憤怒像火山一樣轟隆隆噴發(fā)”,這樣的表述將無形的情感賦予了可感的形象。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父母不僅是故事的講述者,更是孩子情感共鳴的伙伴。體會情感是共情共鳴的基礎,父母要有意識地關注這些語詞,并點明:“你什么時候像火山一樣轟隆噴發(fā)?”只有孩子真切地辨識到這種情緒與情感,才能從“理解他人”轉變?yōu)椤罢J識自我”。
同時,繪本與童書中還表現(xiàn)著生活中細膩的情感,《媽媽買綠豆》中交織著媽媽和孩子一起的幸福與滿足,孩子聲聲催促:“媽媽,快點!”“媽媽,怎么還不煮???”“媽媽,你看……”這些親子關系的真實表達,讓孩子感受到閱讀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書中鮮活的人物與動人的情節(jié)是親子共讀時“活”的對象,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將自身經驗與情感投射到書中。共讀時,家長可以時不時地問一問: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這里有沒有讓你感受到難過的地方?你最喜歡和媽媽一起去做什么呢?這些適時的追問,就像一條從他人故事通往自我內心的小徑,當孩子們發(fā)現(xiàn)書中的人物和自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從而感受到書本的親近與溫柔。
從書中想象到創(chuàng)意表達
親子共讀中,父母應鼓勵孩子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創(chuàng)造,同時珍視孩子獨特的表達與嘗試。
前運算階段的兒童雖受限于思維的邏輯能力,卻展現(xiàn)出驚人的感知敏銳度與聯(lián)想活性:他們能捕捉成人忽略的細節(jié)特征,并展開天馬行空的想象。親子共讀中,家長可以利用圖片讓孩子自由表達。當孩子指著圖畫中你忽視的細節(jié)講述“獨家故事”時,正是他的語言與思維閃耀的時刻。
繪本與童書中常見反復與復沓,中國傳統(tǒng)民間故事中也常見螺旋遞進的三疊式敘事結構,實質上,這樣的循環(huán)往復就是為孩子搭建學習語言的腳手架,是易于孩子模仿與表達的。共讀時,父母可以捕捉這些反復之處,引導孩子模仿表達。例如《小紅去送貨》中有“公交車阿姨可以運送很多乘客”“救護車叔叔可以很快把病人送到醫(yī)院”這樣的句式,共讀時可以啟發(fā)孩子說一說:生活中,你還見過什么車?它們可以做什么?模仿是創(chuàng)造的起點,當孩子們用上書中熟悉的句式描述生活的時候,語言能力便在運用中自然生長。
引導孩子進行有意思的續(xù)編,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讀到情節(jié)關鍵處或者留有想象空間處,可以讓孩子說一說:你覺得會發(fā)生什么?還有誰也來了?啟發(fā)孩子在熟悉的故事中進行創(chuàng)意表達。
從書中奧秘到生活探索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睍摰奈淖植皇峭V沟姆?,而應該是走向生活的橋梁,當孩子們通過自己真切的實踐去觸摸世界的時候,才能同書本里的那個世界真正聯(lián)系起來。
繪本與童書中有對自然的深切向往,比如不少繪本與童書以月亮為主題,從《月亮的味道》中動物疊羅漢的奇想,到《爸爸,我要月亮》里父女摘月的溫情,這些作品都是人類對自然深切向往的美好表達。親子共讀時,可以讓孩子觀察此刻的月亮是什么形態(tài)的;中秋節(jié),可以讓孩子觀察月亮有何特別之處,在月圓之夜讀一讀家中與此有關的書,這也是一種文學與美感的熏陶。
繪本與童書也蘊含著家鄉(xiāng)的風物?!兑活w蓮子的生命旅程》畫風清麗,文字生動,完整描述了蓮子的生命歷程。江南的夏季,隨處可見亭亭玉立的蓮花和接天蓮葉,讀完這本繪本后,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去荷塘邊走走看看,當書頁間描繪的碧葉紅荷真實展現(xiàn)在眼前時,父母講述的書中文字可能會更有生命力,愛家鄉(xiāng)的樸素情感也會悄然積淀。蓮子和藕也是常見的食材,帶著孩子了解一下這些食材不同的做法,從親子共讀走向飲食體驗,不失為一種有趣的生活探索。
讀完《苔蘚的世界》,家長不妨帶著孩子去小區(qū)、公園里那些不曾注意的角落認真觀察,當孩子看到這些在石縫中努力生存的微小生命時,對大自然奇妙與博大的認知也變得真切而深刻。這樣的體驗是家中書房無法達到的。
歷史故事、科普知識、動物奇觀……這些看似遙遠的奧秘,在繪本與童書中化作了可親可感的圖景與文字,宛如等待萌發(fā)的知識種子。一旦孩子在閱讀后主動去探究,這些種子便能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促進孩子全面而立體地成長。
唐盼:蘇州大學相城實驗小學教師
編輯 喬可可 187224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