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探究能力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過程中所展現(xiàn)的個人思考過程與問題探索能力.學生只要有著良好的探究能力,就可以在數學活動中進行有效的觀察、分析、推理、總結活動,由此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深人的認知能力.同時,在初中數學探究活動中,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發(fā)展,這對于今后個人成長有著較為深遠的幫助,有助于實現(xiàn)個人數學核心素養(yǎng)與核心品格的有效提升.
1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原則
1. 1 主體性原則
所謂主體性原則主要是指,教師在開展初中數學探究性活動的過程中,應將學生設置為探究活動的主體,保證學生的學習主觀性能夠在數學學習中有著良好的體現(xiàn).同時,在主體性原則的影響下,學生在遇到數學問題時能夠積極地進行自主思考,使得自身發(fā)現(xiàn)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發(fā)展.此外,主體性原則可以讓學生在初中數學學習過程中敢于大膽參與、積極質疑,從而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由此點燃學生內心深處的探索欲望.同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完善的探究空間,讓學生的數學探究積極性與實踐能力可以得到進一步發(fā)展[1].
1.2 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原則主要是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重點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保證他們的數學基礎能力及數學學習的興趣能夠被全面激活,確保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數學探究活動之中,使得自身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有效發(fā)展.多樣性原則還要立足于當前班級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具體學習學情,讓全體學生都能在探究數學活動中得到多樣化的發(fā)展,使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情境下都有著良好的探究欲望,從而有效提升數學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
1.3 啟發(fā)性原則
初中階段,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進行引導與啟發(fā)才能得以實現(xiàn).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發(fā)揮好自身引導者的作用,使得學生在引導下可以循序漸進地發(fā)現(xiàn)數學問題的探究點,并且進行有效的實施活動.同時,在啟發(fā)性原則的影響下,教師還需要盡可能地設計創(chuàng)新型的教學方法,保證學生能夠結合全新的教學方式找到自身數學思維上的啟發(fā)點,強化個人數學探究能力[2].
1. 4 開放性原則
教師在開展初中數學教學時同樣需要遵循開放性原則,對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進一步培養(yǎng).這樣,學生能夠對數學知識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研究與探討,由此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同時,為了讓學生更為“開放”地對初中數學知識進行探究,教師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數學問題,這種不同方式的思考途徑可以讓學生的探究能力進一步發(fā)展.此外,教師在探究活動中也可以將相似的數學知識進行對比,讓學生進行開放性的探究活動.這樣學生可以找到多種數學知識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對數學學習的探究動力.
2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2.1開展積極的引導,培養(yǎng)良好的探究意識
在新時期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數學探究能力是一項長久的過程,如果直接以探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活動,一定程度上會導致他們無法接受,達不到預期的數學教學效果.數學的探究學習并不是一個直接的解題過程,而是與正常的教學一樣,需要有著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以及教學活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深入數學探究之中,激發(fā)搭探究意識.在這種探究活動的背景下,教師也要轉變自身教學角色,通過有效的數學學習引導方式保證學生自主融入數學學習之中.這樣,學生的數學教學參與度能夠進一步提升,自身數學學習的主體性得以強化,能逐漸擺脫固定數學思維的影響,并且深化對數學知識內容的理解3.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下冊“圓”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優(yōu)化教學方式,并且開展有效的教學引導,促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全面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對本單元知識進行探究,可以引入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促進其積極的思考.如:“現(xiàn)在需要在學校圖書館的門口的圓形廣場周圍擺放花盆,如何運用本節(jié)課所學習的知識完成這一活動?”這種問題能夠引導學生進入探究活動中,讓學生將本單元中所涉及的圓心、圓的對稱、圓周角以及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等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還能引入其他圓與多邊形的關系以及扇形面積計算等知識.如計算圓形廣場周邊長度以及所需要購買的花土的面積等.在這一系列的探究引導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設計多樣化的設計方案,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識,從而使其在未來的學習中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2.2 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點燃學生探究欲望
初中數學知識對于學生而言較為抽象難懂,且其中的基礎概念有著較多的數學專業(yè)術語,導致學生無法根據自身的理解能力實現(xiàn)完全理解.同時,還有部分學生對于數字的敏感度較差,在數學學習中無法進行高效的數學探究活動,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探究數學能力的過程中要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促使他們的數學探究欲望得到有效提升[4.情境教學法是新時期教師經常采取的教學方式,在情境的幫助下,學生的探究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生動的教學情境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保證他們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意識,促使數學學習質量與教學效率得到同步提升.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上冊“相似三角形”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欲望.“相似三角形”這一知識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較為困難,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方式為學生播放軍事紀錄片中“跳眼法”的相關視頻,使學生能夠根據這種方式直觀了解相似三角形的知識.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你認為解放軍為什么可以通過手指快速測出準確的射擊距離?其中的知識與相似三角形知識有著怎樣的關系?”在這個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的探究欲望能夠被全面點燃.此時,教師再向學生介紹具體的知識原理便可以讓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并且理解這種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的實際運用.這種問題情境能夠讓學生的探究熱情得到有效提升,由此實現(xiàn)個人數學探究能力的全面提升.
2.3聯(lián)系數學與生活,拉近學生與數學的關系
數學知識源于現(xiàn)實生活,同時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都能發(fā)現(xiàn)數學知識的存在.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過程,促使他們的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并且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同時,教師還要根據初中數學教材中的教學內容,開展多樣化的生活類探究活動,促使學生可以深度理解數學知識,了解數學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且在真實的生活中積極應用數學知識,實現(xiàn)舉一反三與融會貫通.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下冊“二次函數”這一課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更為深入地探究這部分數學知識,可以將這部分數學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以此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關系.在教學完基礎知識過后,教師可以在課上練習中提出與這一知識有關的生活問題,讓他們結合課上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如:“在一場足球比賽中,球門的高度為2.4米,如果球員的射門點為14米,需要將足球射進離球門4米左右的地方,而且還要保證足球在運動過程中要高于球門,則守門員需要防守的高度應該是多少米?”這個問題與學生喜聞樂見的足球有著深入的聯(lián)系,促使學生能夠有效激發(fā)探究的原動力.在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需要讓他們進行積極的交流合作,讓他們積極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促使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4設置關鍵數學問題,強化學生數學探究能力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探究能力的提升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的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需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時機設置關鍵的數學問題,從而強化學生的探究能力.
首先,教師可以在教學導人中設置問題,促使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教學導人階段為數學教學的初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提出對應的數學問題,能夠讓學生的探究欲望被激活.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九年級上冊初中數學“認識一元二次方程”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導讀階段設置有效的數學教學問題,吸引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在教學前,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來到活動教室之中讓他們對實際地面進行測量,并且向其提問:“如果此時我們選擇在場地中央鋪設一塊20平方米的毯子,要求與地面未鋪設地毯的區(qū)域寬度一致,請問應該采購多大尺寸的毯子?”在這個問題的驅使下,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探究學習中,并且積極地調動自身已有的學習經驗進行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如果以方程的形式進行計算,會出現(xiàn)兩個未知變量.此時,教師在學生“苦苦思索”的過程中融入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識,可以激活學生思維的“啟迪點”,讓學生找到解決數學問題的靈感.這既幫助學生提高數學學習的注意力,又能有效地解決數學問題,從而高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
其次,教師也要善于應用“例題”的方式強化學生探究能力.例題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時構建有效的學習支架,深入理解數學知識中的概念內容,從而將其更為輕松地靈活運用.
例如在教學\"相似三角形”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微課展示一道經典的例題:“在不使用任何工具的情況下如何對旗桿的高度進行測量?請你結合相似三角形的知識展開說說.”這個問題對于剛剛接觸相似三角形的學生而言較為困難,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探究,找到合適的思維切入點開展對應的學習活動.如讓學生將旗桿及其影子與自身及其影子的位置進行畫圖連線,可以得到一組相似三角形.此時,只要根據自身影子和旗桿的影子具體比例與自身的身高數據,即可求出旗桿的高度.這一例題不僅結合了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而且需要學生進行一定時間的思考探究才能得出答案.學生可以在回顧過往所學知識、啟發(fā)自身思維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身探究能力的全面提升.
3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需要對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保證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夠突破傳統(tǒng)學習觀念的束縛,以更為完善的觀念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度思考,以此保證自身的探究能力得到循序漸進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白茂欽.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反思能力的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4(26):56-58.
[2]賈長軍.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 2024(26):59-61
[3]胡勇.淺談如何做好初高中數學教學的銜接—以“二次函數復習課”為例[J].數學教學通訊,2024(26):42一43+84 :
[4]鄭文海.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策略[J].教育界,2024(25):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