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丹:
你好!
你來信問起《燕子》一文的結(jié)構(gòu):第1自然段寫燕子外形,第2自然段寫春景,這樣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這個問題我無法回答。作者寫作時,有他自己的考慮。有些考慮,作者會直接告訴讀者;有些考慮,讀者可以根據(jù)上下文猜到;有些考慮,作者不想告訴讀者,甚至設置障礙故意不讓讀者猜到。美國解構(gòu)主義文學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說“一切閱讀都是誤讀”,仔細想想是有道理的。當然,即便是誤讀,讀出自己的感受也是有趣味的。
你的第二個問題,問我為什么用第1自然段“教”,用第 3~5 自然段“扶”與“放”,為什么不用第2自然段“扶”?
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你。
《燕子》是從鄭振鐸先生的一篇長文《海燕》中節(jié)選出來的。當時作者坐船赴歐,途中見到海燕,于是想起家鄉(xiāng)的燕子,寫下此文抒發(fā)鄉(xiāng)愁。這篇課文節(jié)選得很好,篇幅不長,清晰地介紹了燕子的外形、飛行的姿態(tài)、休息的圖景以及春天的背景,非常適合中年級學生以此為例學習閱讀和習作。
這篇課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試著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體會優(yōu)美生動的語句;試著把觀察到的事物寫清楚。我是這樣理解的:要想自己寫清事物特點,先得學習課文作者是如何寫的。要把作者描繪事物的方法學到手,先得通過朗讀、背誦積累優(yōu)美生動的語句,然后說出這些語句的優(yōu)點。當學生做到這一步,就會在閱讀時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畫面的想象。
因為三年級學生整體認知能力還不強,所以教完第1自然段燕子的外形后,跳過第2自然段,直接教第 3~5 自然段燕子的動態(tài)與靜態(tài),能讓學生更容易體會作者寫法的優(yōu)點,更好地掌握描繪事物的方法。學會把觀察到的事物寫清楚,是該單元的主要目標,是要人人達成的。如能在寫清事物之余,加入背景襯托,那是錦上添花。錦上添花,無法也無需人人都做到。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素材的使用,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基于學情。
其實《海燕》的結(jié)尾部分也寫得很好,時而細致描述,時而親密對話,綿密的鄉(xiāng)愁自然流瀉:
就在這時,我們的小燕子,二只,三只,四只,在海上出現(xiàn)了。它們?nèi)允请h逸的從容的在海面上斜掠著,如在小湖面上一樣;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與翼尖一打,也仍是連漾了好幾圈圓暈。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飛著飛著,不會覺得倦么?不會遇著暴風疾雨么?我們真替它們擔心呢!
小燕子卻從容的憩著了。它們展開了雙翼,身子一落,落在海面上了,雙翼如浮圈似的支持著體重,活是一只烏黑的小水禽,在隨波上下的浮著,又安閑,又舒適。海是它們那么安好的家,我們真是想不到。
在故鄉(xiāng),我們還會想象得到我們的小燕子是這樣的一個海上英雄么?
海水仍是平貼無波,許多絕小絕小的海魚,為我們的船所驚動,群向遠處竄去;隨了它們飛竄著,水面起了一條條的長痕,正如我們當孩子時之用瓦片打水漂在水面所劃起的長痕。這小魚是我們小燕子的糧食么?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著,浮憩著。它們果是我們故鄉(xiāng)的小燕子么?
啊,鄉(xiāng)愁呀,如輕煙似的鄉(xiāng)愁呀!
但不適合三年級學生讀,因為不管是語言還是情感,都是與他們疏離的。葉圣陶先生認為,教者心賞某文,玩索有素,未必即可選為教材,因?qū)W生讀此文,其所攝受未必同于我也。
《燕子》是老課文,我念小學時課本里就有。第一次見到燕子是在我念四年級時,在母親工作單位旁邊的農(nóng)田里。燕子上下翻飛,輕盈的姿態(tài)與課文中的描述一模一樣。再次見到燕子是幾十年后的2022年5月。某天傍晚,一大群燕子突然來到我居住小區(qū)里的小河上空,也是上下翻飛,飛累了就停在電線上。我用手機拍了一些照片,放大一看,能看到燕子脖頸上棕色的羽毛。光陰荏苒,農(nóng)田早已消失,母親的工作單位改建成了文化創(chuàng)意園區(qū)。去年,陪母親去逛了一回,陽光明媚,游人如織。母親指著一間改造過的廠房對我說:“這是你當年待過的托兒所?!?/p>
小丹,你還年輕,我不該給你講這樣暮氣沉沉的話。就此打住。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