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7-0046-04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able Tennis Auxiliary Training Equipment on the Effect of College Table Tennis Teaching
LI Zhenpeng TianjinRen'aiCollege,Tianjin,China
[Abstract] Withthe deepening of collge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the application value oftable tennis auxiliary training equipment in teach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is paper selected 6O college students as research subjects,divided them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and implemented a 12- week controlled experiment.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tension rope and wallballtrainers forauxiliary teaching,while the control groupuse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ed the control group in terms of forehand attck technicalskillevaluation scores,number of times it reached the standard,and overall learning interest levels (Plt;0.05) . Table tennis auxiliary training equipment effctivelystandardizedstudents'technicalmovements,improvedhitingqualityandstability,andstimulated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Therefore,it is recommended to incorporate table tennis auxiliary training equipment into theregular teaching system,construct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ls,and optimize the efectiveness of table tennis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乒乓球作為中國的國球,長期以來在國際賽事中取得了輝煌成就。截至2024年巴黎奧運會,中國乒乓球隊已奪得37枚奧運金牌,在世乒賽中斬獲159枚金牌,在世界杯賽場上71次捧杯,展現了強大的競技實力。這項運動憑借場地器材簡單、操作便捷的特點,在全民健身活動中占據重要地位。高校乒乓球教學與專業(yè)隊伍的競技導向不同,其核心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乒乓球運動的興趣與熱愛,普及乒乓球運動文化,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當代高校體育教育更注重學生參與感和技能掌握的實效性,乒乓球課程因具有趣味性和實用性而成為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1]。
乒乓球輔助訓練器作為一種新型教學工具,正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國家相關文件明確提出,要利用乒乓球輔助訓練器推進乒乓球訓練,輔助學生技術動作練習,促進乒兵球訓練方法的發(fā)展。輔助訓練器的應用能顯著提升訓練穩(wěn)定性,使學生技術發(fā)揮更加穩(wěn)定,練習效果更為明顯。該文聚焦乒乓球輔助訓練器在普通高校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探索輔助訓練器對學生技術掌握、興趣培養(yǎng)及身體素質提升的影響,為高校乒乓球教學改革提供實證依據與理論支撐。
1乒乓球輔助器概述
1.1乒乓球拉力繩
乒乓球拉力繩是一種多功能訓練器材,由一根彈力繩、兩個金屬扣、一個拉力把手和一個護腕綁帶構成。該器材可用于力量、柔韌、拉伸、舒展等全身運動。在練習乒兵球攻球過程中,可通過該器材練習乒兵球擺臂力量,鍛煉前臂、手腕和手指力量[2]。
1.2墻球訓練器
墻球訓練器由回彈板、伸縮桿與調節(jié)底座組成,配備彈性繩索將乒乓球固定其上。學生擊打后球體能迅速回歸原位,實現連續(xù)訓練。該器材可模擬對手回球軌跡,便于學生獨立掌握擊球節(jié)奏與力度控制,提升反應能力。墻球訓練器有效解決了場地受限問題,適合技術動作反復練習,有助于學生對發(fā)球、接發(fā)球及各類擊球技術形成精準肌肉記憶,促進學生基本功穩(wěn)固。
2高校乒乓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教學方法單一,創(chuàng)新性不足
當代高校乒乓球教學普遍存在教學方法單一、創(chuàng)新性匱乏的現象。教師習慣性依賴傳統(tǒng)的“講解一示范一練習一糾正”固化模式,缺乏對教學形式的多元化探索與方法革新。高校乒乓球課堂常局限于基礎技術動作的機械重復,教師往往采用整體教學或分解教學法講解基本技術,學生則被動接受知識、反復練習,教學氛圍沉悶,難以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教學內容設計也呈現出陳舊刻板的特點,課程體系較為固化,未能有效融入現代信息技術與科學訓練理念,導致學生在技術掌握過程中體驗單調。在此種狀況下,學生易對乒乓球運動產生倦怠心理,長期積累更會形成技能提升瓶頸,影響教學質量與效果。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路徑同樣受限,缺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動力與平臺,使高校乒乓球教學改革停滯不前,無法滿足新時代體育教育發(fā)展需求[3]。
2.2教學設備短缺,器材配置不足
高校乒兵球教學面臨嚴峻的器材短缺困境,現有教學場地與教學規(guī)模明顯失衡。標準乒乓球臺數量普遍不足,多數院校僅能維持10\~15張球臺的運行,而教學班級人數常達30人以上,導致學生實際練習時間被嚴重壓縮,平均每人每課實際操作時間不足 20min 。乒乓球基礎器材質量堪憂,球拍老化變形,膠皮彈性衰減,訓練用球磨損嚴重且數量匱乏,致使學生技術動作無法得到有效反饋,練習質量大打折扣[4]。專業(yè)化訓練輔助設備配置缺位更為突出,高校乒乓球教學領域現代化訓練設備幾近空白,智能發(fā)球機、軌跡分析系統(tǒng)、力量測試儀等專業(yè)裝備幾乎難覓蹤影,教師只能依靠傳統(tǒng)手段進行示范與講解。定點練習器、回球網、墻球訓練器等基礎輔助工具配置率低下,學生無法進行針對性單項技術訓練,技術動作形成與鞏固周期延長,教學進度受阻,技能提升空間受限,整體教學效果大幅降低。
2.3學生學習積極性低,技術提升速度慢
高校乒乓球教學課堂呈現學生學習熱情不足、技術提升緩慢的現象。學生對基礎技術訓練普遍缺乏耐心,常忽視教師安排的系統(tǒng)練習,偏好隨意對打或簡單游戲,致使技術動作練習流于形式。學生對握拍、站位、擊球等基本技術理解膚淺,正手攻球、反手推擋等技術掌握度低,擊球質量與穩(wěn)定性欠佳。學習過程中遇到難點易生退意,缺乏克服技術障礙的毅力,課堂參與度受挫折感影響顯著?;竟Σ辉鷮崒е录夹g銜接困難,無法構建完整技戰(zhàn)術體系,技術停滯使學習興趣逐漸消退。學生未能體驗技能提升帶來的成就感,學習動力減弱,形成消極循環(huán)。教師難以全面指導每位學生,自主練習質量下降,技術提升空間有限。教學評估表明,學生技術掌握度與預期目標差距明顯,會影響課程整體教學效果[5]。
3乒乓球輔助訓練器對高校乒乓球教學效果的影響研究
3.1 研究對象與方法
選取本校某班級2023級本科生共60名作為研究對象,男女比例為3:2,平均年齡為 (20.37±1.25) 歲。學生乒乓球基礎水平相近,均已完成基礎乒乓球課程學習,掌握基本握拍姿勢與站位要領。依據前測成績,將學生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0人。兩組學生在年齡、性別比例、身體素質及乒乓球基礎技能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gt;0.05) 。
實驗期為2024年春季學期,歷時12周,每周安排一次課,每次課程時長為 90min 。實驗場地選擇該校標準乒乓球館,配備15張標準比賽用球臺、60副新購專業(yè)球拍及充足的訓練用球,以確保實驗環(huán)境的一致性,消除外部因素干擾。
在實驗組教學過程中,融入乒乓球輔助訓練器,每四名學生配備一套拉力繩與一臺墻球訓練器。課程設計包含 15min 輔助器專項訓練 ,30min 技術動作練習、30min 實戰(zhàn)演練以及 15min 總結反饋。對照組則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同時長分配于技術講解、動作示范、分組練習與實戰(zhàn)對抗環(huán)節(jié)。兩組教學內容一致,涵蓋正手攻球、反手推擋、發(fā)球技術、步法移動等核心技術要素。教師每周記錄學生出勤情況、技術掌握進度與課堂表現,期中與期末分別進行技術測試與問卷調查,以全面評估輔助訓練器對學生技術水平、學習興趣與參與度的影響[7]。
3.2輔助訓練器教學實施方案與過程
如表1所示,傳統(tǒng)教學方案主要依賴教師講解示范與學生模仿練習,以分組對打作為主要練習方式。教學過程雖強調技術動作的規(guī)范性,但學生獨立練習時間有限,技術動作重復次數較少,反饋機制不夠完善,容易出現動作變形與遺忘現象。
如表2所示,輔助訓練器教學方案充分利用拉力繩與墻球訓練器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強化學生的技術動作、力量控制與穩(wěn)定性。學生能夠借助輔助器材實現高頻次、標準化的動作重復,獲得即時反饋,從而形成正確的肌肉記憶。教學過程遵循“輔助訓練一技能強化一實戰(zhàn)轉化一能力鞏固\"的閉環(huán)體系,以確保輔助訓練效果最大化。
本課程旨在通過12周的系統(tǒng)訓練,使學生掌握兵乓球基本技術動作與戰(zhàn)術應用,培養(yǎng)乒乓球運動興趣與終身體育意識。
其中,技能目標包括掌握正確握拍姿勢,熟練運用正反手推擋、攻球、發(fā)球及接發(fā)球等基本技術,形成初步戰(zhàn)術意識;體能目標包括提升反應速度、協調性與靈敏度,增強上肢力量與核心穩(wěn)定性;認知目標包括理解乒乓球技術原理與比賽規(guī)則,具備基本裁判能力;情感目標包括培養(yǎng)運動興趣與團隊協作精神,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3.3數據采集與評價指標體系
3.3.1 數據采集
技術測評項目包含正手攻球、反手攻球及左推右攻3項核心技能,每項技能從技評與達標兩個維度進行評定,每位學生連續(xù)測試2次,取最優(yōu)成績。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均接受專項素質測量,包括身高、體重等基礎形態(tài)數據以及乒乓球專項素質指標,以確保實驗對象基礎條件的一致性。學習興趣測量采用修訂后的《大學生體育學習興趣水平評價量表》,該量表下設消極興趣、積極興趣、技能學習、課余活動與體育關注度5個維度。實驗后,另對實驗班施以《輔助訓練器材教學后學生反饋問卷》,以收集學生主觀體驗數據。所有測試均由固定教師執(zhí)行,實驗前后采用相同測量標準。數據經SPSS26.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顯著性水平設為Plt;0.05 。
3.3.2 評價指標體系
該研究構建了多維評價指標體系,以全面衡量輔助訓練器教學效果。技術層面指標包括正手攻球、反手攻球、左推右攻3項核心技能,每項技能設技評與達標2個評分點。技評滿分10分,依據動作規(guī)范性、力量控制、擊球流暢度等要素評定;達標則記錄 1min 內有效擊球次數。學習興趣層面依據修訂版《體育學習興趣量表》設置5個維度:消極興趣、積極興趣、技能學習、課余活動與體育關注度,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形式。教學滿意度評價采用單獨設計的問卷,從輔助訓練器使用效果與教學方法評價兩大方向展開,覆蓋10個評估點。通過將客觀數據與主觀感受相結合,形成科學完整的評價體系,確保實驗結果能夠反映教學實際效果。
3.4實驗結果分析與教學啟示
如表3所示,輔助訓練器組在3項核心技術上均取得了顯著進步。實驗后,輔助訓練器組正手攻球技評平均得分較對照組顯著提高( (Plt;0.05) ;正手達標次數顯著超出對照組( Plt;0.05 )。體育學習興趣的變化更為明顯,實驗組總興趣水平提升較對照組顯著提升。學生調查問卷統(tǒng)計結果進一步證實了輔助訓練器的積極影響, 68.3% 的學生認為輔助訓練器非常有助于掌握技術動作, 55.7% 的學生反饋技術動作提升非常顯著。3種輔助訓練器各有側重,框架訓練板有助于有效規(guī)范技術框架,反彈板可提升擊球落點控制能力,訓練拉力繩能加強前臂和手腕力量,三者形成協同增效。
該研究結果為高校乒乓球教學改革提供了兩點重要啟示:其一,輔助訓練器應作為傳統(tǒng)教學的有效補充納入常規(guī)教學體系。輔助訓練器能顯著縮短學生技能掌握時間,通過物理輔助與感官引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動作模式,尤其適合零基礎學生學習。教師可根據技術重難點有針對性地選用不同輔助器材,構建“傳統(tǒng)講解一輔助器材體驗一實戰(zhàn)應用\"的漸進式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率。其二,多元化教學手段是提升體育課程吸引力的關鍵路徑。輔助訓練器的引入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技術水平,更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課堂更具趣味性。
4結語
借助輔助訓練器構建的規(guī)范化練習情境,能引領學生的技術動作日臻完善,擊球質量與穩(wěn)定性明顯增強。拉力繩可精準鍛造前臂與手腕的力量體系,墻球訓練器則有助于學生建立穩(wěn)固的擊球節(jié)奏,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提升教學效果。課堂實踐證實,輔助器材營造的自主練習空間喚起了學生的深層學習熱情,課堂活躍度全面提高?,F代高校體育理念崇尚學習者主體精神,輔助訓練器恰如其分地回應了這一教育轉型的呼聲,為學生搭建了個性化技能進階平臺。教師身份悄然轉變,逐漸成為學習向導與技術支持者,教學形態(tài)愈發(fā)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錢龍超.可穿戴設備輔助下的乒乓球運動員技能分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19):156-158.
[2]張超,黃燁,周寧昌.基于智能硬件的乒乓球訓練輔助系統(tǒng)設計[J].機械設計,2024,41(8):215-219.
[3]張濤.基于立體視覺的乒乓球運動軌跡檢測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24.
[4]黎泳.乒乓球訓練輔助器材\"單打球臺\"的應用效果分析[J].拳擊與格斗,2023(3):45-47.
[5]崔瑾,王艷.乒乓球機器人輔助大學乒乓球課教學探析[J].中國體育教練員,2021,29(2):78-80.
[6]李永超,胡世琦.自主式乒乓球撿球機器人避障路徑規(guī)劃算法[J/OL].機械設計與制造,1-7[2025-04-15].https://doi.org/10.19356/j.cnki.1001-3997.20250318.058.
[7]曹燁程,陳輝,牛劍鋒.從泛化到精確:乒乓球技戰(zhàn)術使用-銜接模型的構建與應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4,47(12):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