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6737(2025)04-0185-03
在全球化進程日益加速的今天,語言學習已不僅僅是掌握交流工具的過程,更是一種跨文化了解與溝通的橋梁。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本土文化資源,成為教育領域面臨的重大課題。水稻農耕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生態(tài)智慧,將其引人英語教學不僅能豐富課程內涵,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跨文化視野,塑造出更加多元化的語言教育體系。
1英語教學中水稻農耕文化資源融人的教育目標
在英語教學中深度整合水稻農耕文化資源,旨在構筑一個雙重維度的教育框架,既促進學生語言技能的精進,又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身份認同。傳統(tǒng)英語教學往往局限于語言技能的傳授,而伴隨全球化的浪潮,文化素養(yǎng)的培育愈發(fā)顯得舉足輕重。語言是溝通的橋梁,更是文化傳承的媒介。將蘊含深厚中國傳統(tǒng)底蘊的水稻農耕文化巧妙融人英語教學,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更能深化學生的文化認知與感悟。這一文化資源的融合,絕不僅僅是對教材內容的簡單增補,而是一場教學理念上的深刻革新與重構,它要求教師巧妙地將水稻農耕文化的精髓與語言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機融合,在拓寬學生語言詞匯的同時能點燃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與傳承責任感,使英語學習超越單純的語言技能訓練,轉變?yōu)閷Χ嘣幕奶剿鳌?/p>
2水稻農耕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整理
水稻農耕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與細致整理,在英語教學領域內不僅承載著文化傳承的重任,更是對跨文化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作為中國悠久農業(yè)文明的一顆璀璨明珠,水稻農耕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積淀和生態(tài)智慧,其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無疑為英語教學注入新的活力與內涵,使得語言學習超越單純的詞匯積累與語法掌握,轉而通過文化的橋梁,引領學生構建起更為廣闊的世界視野。在深入挖掘水稻農耕文化資源的過程中,應著重剖析其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錯綜復雜而又緊密相連的關系,尤其是其獨樹一幟的生態(tài)觀念與社會倫理,不僅僅是對種植技術與農業(yè)工具的簡單傳承,更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生動詮釋。
3英語教學中水稻農耕文化資源融人的挑戰(zhàn)
3.1 教師素養(yǎng)與知識結構的挑戰(zhàn)
在將水稻農耕文化資源巧妙融人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英語教師所面臨的素養(yǎng)提升與知識結構優(yōu)化挑戰(zhàn)顯得尤為緊迫與重要。作為知識的傳播者與學生認知的啟迪者,英語教師不僅要精通語言技能,還需深刻理解文化內涵。然而,現(xiàn)實情況是,多數英語教師在水稻農耕文化方面的知識儲備相對薄弱,這種文化認知的缺失使得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難以將水稻農耕文化與英語教學有效融合,進而影響學生對該文化的深刻理解與認同感的培育。當前的英語教學體系多聚焦于語言技能的訓練,如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學生在全球語境下的溝通能力,盡管這種模式在提升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方面成效顯著,但在文化素養(yǎng)的融入上卻顯得力不從心。水稻農耕文化作為蘊含深厚地域性與歷史性的文化資源,其內涵豐富而復雜,僅憑現(xiàn)有的教學框架難以充分展現(xiàn)其深度與廣度。此外,水稻農耕文化的專業(yè)性與學術性也對英語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它涉及多個領域,如果教師缺乏對這些領域的基本了解,就很難準確傳達這一文化的精髓,不僅體現(xiàn)在文化信息的傳遞上,也影響教師的教學自信與文化表達能力,從而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3.2教學資源與材料的匱乏
在嘗試將水稻農耕文化深度融合至英語教學的過程中,一個尤為凸顯的挑戰(zhàn)在于教學資源與材料的稀缺,這直接制約教師的備課質量與實際教學的成效。當前市面上主流的英語教材大多以西方文化為主導,側重于英語語言的學習及從西方視角出發(fā)的跨文化交流,而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水稻農耕文化的深度剖析則顯得相對匱乏。這種文化內容的缺失,導致教師在嘗試將水稻農耕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時面臨著素材匱乏的難題,難以依托現(xiàn)有教材對學生進行全面深入的文化熏陶。在傳統(tǒng)英語教材中,英美文化占據主導地位,重點介紹西方的價值觀及文學作品,而涉及中華文化的部分則往往淺嘗輒止,僅停留于表面概念的提及或符號性的展示,這使得學生難以通過教材深人理解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蘊,尤其是對于水稻農耕文化這類需要深入挖掘的內容而言。這意味著教師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去搜尋翻譯相關資料,甚至還需承擔將這些資料改編為適合課堂教學的英語學習材料的重任,不僅加重教師的教學準備負擔,也影響教學的連貫性與實效性。
3.3學生興趣與接受度的挑戰(zhàn)
在嘗試將水稻農耕文化融入英語教學的過程中,一個顯著的挑戰(zhàn)在于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接受度,這既關乎學生對文化的認知差異,也牽涉到文化學習與語言學習間的相互作用。對于眾多學生而言,水稻農耕文化或許并非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常態(tài)接觸,尤其在城市化步伐加快的今天,水稻農耕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與吸引力對于某些學生顯得較為疏離或陌生。這種心理上的距離感,導致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影響他們的參與度與學習動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與農業(yè)相關的內容,常被年輕一代視為陳舊的或無關緊要的,甚至有學生認為這些內容與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毫無聯(lián)系,導致他們在課堂上難以集中注意力與產生興趣。同時,水稻農耕文化的獨特性增加了學生在語言與文化理解上的難度。作為一種深植本土的文化,它蘊含大量的專業(yè)術語與社會背景,在英語表達中往往存在較大的挑戰(zhàn)。學生在學習時,不僅要克服語言技能的障礙,還要跨越文化理解的鴻溝,對于習慣現(xiàn)代生活與全球化視角的學生而言顯得更加難以把握,使其易在學習中產生挫敗感,從而降低學習的積極性
4英語教學中水稻農耕文化資源的利用策略
4.1 課程內容的設計與調整
在英語教學中深度融合水稻農耕文化資源,必然要求對課程內容進行精心設計與適時調整,不僅要豐富現(xiàn)有的英語教學體系,還要開創(chuàng)跨文化教育的新路徑。水稻農耕文化作為中華農業(yè)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人文價值,將其融入英語教學能顯著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及跨文化理解力。實現(xiàn)此目標的關鍵在于對教材內容的精心增補與拓展。教師需深挖文化內涵,巧妙地將水稻農耕文化的獨特資源轉化為英語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使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能深切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課程設計的調整應緊扣水稻農耕文化這一核心主題,通過在日常教學中穿插水稻農耕相關的詞匯、表述及文化背景,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模塊。教師可借助歷史故事及文化背景資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文化資源在中國社會中的作用。例如,通過探討水稻在中國農業(yè)與經濟發(fā)展中的角色,學生能掌握農業(yè)專業(yè)詞匯,還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歷史與社會結構,這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語言學習領域,也助力其在全球語境下更好地展現(xiàn)與傳達本土文化。
4.2 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
在融合水稻農耕文化資源于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扮演著核心角色。高效的教學不僅依賴于課程內容的精心策劃,更需借助多元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在真實的或仿真的語言環(huán)境中親身體驗、深刻理解并靈活運用所學的文化與語言知識。情景教學作為一種互動性強的教學模式,能夠巧妙地將水稻農耕文化的豐富內涵滲透進課堂,通過構建特定的文化情境,讓學生在真實或仿真的環(huán)境中進行語言實踐。例如,教師可以設計水稻種植場景的模擬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農民或文化研究者等角色,用英語探討農耕技術或生態(tài)保護等話題,不僅加深學生對文化內涵的理解,還通過實踐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語言學習與文化體驗相得益彰??缥幕涣髋c對比研究,則是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在全球化大潮中,學生不僅需要精通西方文化,更需深刻理解并能準確表達本土文化。通過對比水稻農耕文化與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的農業(yè)文化,學生能夠洞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農業(yè)發(fā)展軌跡與生態(tài)理念,還能在英語學習中更加得心應手地進行國際文化交流與表達,進而實現(xiàn)文化知識與語言技能的雙重提升[0]
4.3 評估與反饋機制的建立
在融合水稻農耕文化資源至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構建完善的評估與反饋機制是確保教學質量與成效的基石,不僅關乎對學生學習效果的精準衡量,也涉及對教師教學質量的全面反饋,旨在促進教學實踐的持續(xù)改進與優(yōu)化。對于學生而言,評估體系應超越傳統(tǒng)語言測試的范疇,將對水稻農耕文化的理解與表達納入考量。具體而言,評估形式應多樣化,不僅檢驗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更鼓勵學生通過英語表達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洞察與獨到見解。此種文化與語言并重的評估方式,既增強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又助力學生在全球語境中深化對本土文化的認識與認同。教師的教學質量反饋機制同樣不可或缺。鑒于水稻農耕文化資源的融入對英語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評估標準應涵蓋教師在課堂上文化內容的呈現(xiàn)效果、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新性、學生的反饋與互動情況等多方面。通過定期的教學評估與學生反饋收集,教師能夠準確把握自己在傳達水稻農耕文化內涵及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方面的成效,并據此不斷調整與優(yōu)化教學方案2。反饋機制應強調動態(tài)性與互動性,而非單向評價。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可通過課堂互動等多種渠道,實時捕捉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與興趣點,這不僅有助于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中的問題,還為教師提供根據學生需求調整課程的寶貴依據,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實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5 結語
通過將水稻農耕文化資源與英語教學進行深度融合,教育不再僅僅是語言能力的提升,更是文化認知的深化與全球視野的拓展。面對多重挑戰(zhàn),通過創(chuàng)新的教學策略與評估機制,學生得以在語言學習中體驗文化的深度,教師也在這一過程中實現(xiàn)教學方式的不斷優(yōu)化。這不僅為英語教育拓展了功能,也為中華文化在全球語境下的傳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寧靜.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研究:評《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J].人民長江,2024,55(5):255-256.
[2]涂志云.食品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思維的培養(yǎng)與應用[J].食品與機械,2024,40(5):244.
[3]戴靜.實踐導向下的食品專業(yè)英語教學與應用策略[J].食品與機械,2024,40(5):246-247.
[4]劉飛.高中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元素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策略[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24(5):77-81.
[5]宋曉亮.初中英語閱讀中的中華文化教學策略研究:評《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驗式雙語教學設計》[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44(14):65.
[6]楊新曉,陳殿兵.文化要素融入小學英語課程的路徑探究[J].教學與管理,2024(14):43-47.
[7]王笑伊.高中英語閱讀課堂中融入隱性中國文化元素的教學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4,47(5):21-26.
[8]馬明英,石青萍.初中英語教材插圖有效運用策略探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4,47(5):60-65.
[9]姜男男,李廣.初中英語教學中\(zhòng)"結構化問題\"設計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4(13):46-50,71.
[10]衛(wèi)朝霞,陳向京.基于體驗學習理論編寫外語教材提升大學英語教學和育人成效[J].山東外語教學,2024,45(2):61-71.
[11]楊莉芳,孫有中.以多元能力為導向的大學英語教材編寫實踐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24,45(2):50-60.
[12]劉瑾,肖瓊.大學英語教材助力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意蘊與實現(xiàn)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24(4):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