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中旬,韓國延世大學的科研團隊在《職業(yè)與環(huán)境醫(yī)學》雜志上發(fā)表了一項研究成果。核心結論是,長時間過勞工作,會對大腦造成損害。文章認定的過勞標準,是每周工作52小時以上。
說到這兒,就引出了這樣兩個問題:過勞現(xiàn)象到底是怎么出現(xiàn)的?又該怎么避免呢?
按照通常的理解,之所以會出現(xiàn)過勞,要么是因為企業(yè)壓榨員工,要么是行業(yè)競爭太激烈,不延長工作時長不行。
這些情況當然都有可能存在。但是,關于過勞這個問題,美國學者卡爾·紐波特有個特別的解釋。他說,多數(shù)人之所以覺得工作太累,不是因為剛性任務太多,而是因為通信軟件太發(fā)達。
為什么通信軟件發(fā)達會導致職場過勞呢?按理說這些軟件應該讓工作變得更方便,縮短工作時間??枴ぜ~波特說,這是因為通信軟件會帶來一個叫“過度互聯(lián)”的副產(chǎn)品。
過度互聯(lián),指的就是同事間的溝通過于便捷,導致很多本來沒必要溝通的事情,大家也忍不住要開個會,“對齊一下顆粒度”。
這僅僅是最表面的現(xiàn)象。而卡爾·紐波特認為,在這背后還有3個更麻煩的問題。
第一,積少成多。
瑣碎的溝通累積到一起,就造成巨大的消耗。根據(jù)相關統(tǒng)計,現(xiàn)在的職場白領,大概每6分鐘就要查看一次電子郵件或者其他通信軟件。
第二,屏蔽重要任務。
當一個人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七零八碎的溝通上,他就沒時間去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了。而且更麻煩的是,在面對一些有難度的任務時,這些瑣事還可能會變成避風港。有的人在面對一個艱難的任務,找不到解決辦法時,就不停地做一些瑣事,比如回復無關緊要的信息,在客戶的動態(tài)下面點個贊之類,并且告訴自己,我并沒有浪費時間,畢竟這些也都是工作。
這不就是自我麻痹嗎?
其實,早在1959年,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就說過,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未來會出現(xiàn)一類人,他們的工作需要創(chuàng)意,且無法被量化。因此,人們就會選擇將工作時間變得更長、參加更多會議、回復更多消息等可視化的方式,來證明自身的價值。
第三,模糊工作與生活的界限。
通信技術不發(fā)達的時候,工作和生活之間是有明確界限的。哪怕我一天要工作12小時,只要下了班,那么與工作有關的消息我一概看不見。單位與家庭,是兩個彼此隔開的空間。
但是,當通信軟件普及之后,這個界限消失了。不管什么時候,工作群里總有人發(fā)消息。
換句話說,新技術并不一定會帶來效率的提升。
卡爾·紐波特認為,過度互聯(lián)就等于過度分散,你的時間、精力、能量,通通被拆得稀碎。你花在工作上的時間變得越來越長,但很難出成果。
針對這些問題,卡爾·紐波特給了3個應對的行動原則。
第一,注意力資本原則。
假如你有一大筆錢,你會用它做什么?很明顯,假如一塊一塊地拆散花掉,就只能買一大堆零零碎碎的小物件,價值不大。但是,假如把它們一次性花出去,就能買到很重要的東西,比如車子、房子。
對待注意力也一樣。把注意力分散使用,只能做一些零碎的小事。只有集中精力,才能辦成大事。因此,卡爾·紐波特建議,我們可以算一筆賬,把注意力想象成金幣,然后評估每項任務需要消耗多少金幣,并且算算這些任務的性價比。劃算的就做,不劃算的就放在一邊。
卡爾·紐波特舉了一個例子,德國企業(yè)家拉賽·萊茵岡茨在公司內實行5小時工作制。沒錯,一天只工作5小時。那么,怎么保證員工在5小時內干完8小時的活呢?他的方法就是,對通信軟件做嚴格限制,不要沒事老看信息,效率自然就上來了。
第二,過程原則。
也就是給自己設計一套高效率的工作流程。什么樣的流程是高效的?卡爾·紐波特說,它要具備兩個特征,一是清晰,二是可更新。清晰,指的是事先設計好每個環(huán)節(jié),減少中間的臨時溝通??筛拢傅氖墙ⅰ叭蝿湛窗濉敝惖臋C制,每個人發(fā)現(xiàn)問題后都可以隨時改進。
第三,協(xié)議原則。
也就是給自己設置明確的時間使用規(guī)則。比如,每天把回復消息的時間集中在兩到三個時間段內。再比如,每周固定一個“禪定時刻”,讓自己的大腦完全放空。要知道,人的大腦有兩套系統(tǒng),一套是專注系統(tǒng),另一套是聯(lián)想系統(tǒng)。專注系統(tǒng)負責聚焦問題,而聯(lián)想系統(tǒng)負責發(fā)散、想象、創(chuàng)新。怎么啟動聯(lián)想系統(tǒng)?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自己放空。
假如我們在平常工作的基礎上,給自己制定一個小小的工作原則,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整個工作環(huán)境都變好了。而這個改變,或許可以從減少被拉入工作群開始。
(春 和摘自微信公眾號“羅輯思維”,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