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娃:關于生育自由的未來》
[加]克萊爾·霍恩著,周悟拿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25年4月出版
1988年,加拿大通過“摩根塔勒案”確立了墮胎權。作為當時法庭上唯一的女性,法官伯莎·威爾遜的意見在后來的多個法律案例中被頻繁引用,“生育或不生育的權利……應該得到正確的看待,現(xiàn)代女性一直在努力奮斗,維護她們作為人類個體的尊嚴和價值,生育或不生育的權利是這場斗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爭取性別平等之路由來已久。墮胎自由與生育自由自始至終都是女性伸張身體權利的重要方式。在20世紀70年代,加拿大裔美國女性主義者費爾斯通曾感慨,即使人類已經(jīng)具備了登上月球的技術,但在孕育方面卻未找到更好的方法。那么,50年后,當與生育相關的技術次第出現(xiàn),它們能否助力女性實現(xiàn)生育自由?
另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女性研究者克萊爾·霍恩在其著作中給出了并不樂觀的回答,更確切地說,書中呈現(xiàn)的未來之路看似美好實則問題叢生?!断耐蓿宏P于生育自由的未來》寫的便是生育技術,尤其是人造子宮,將如何影響我們的未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寫作此書時,不僅是一位性健康與生殖健康法律的研究者,也是一位正在孕期里的準媽媽。正是這樣的雙重身份,使她在此問題上的觀察與討論既包含著基于歷史與現(xiàn)實的思考,也有來自她個人的體驗與關切。
乍看之下,生育技術,尤其是人造子宮更像是一個事關女性與胎兒健康的問題,但此書并未局限于性別視角,而是將之放置于整個社會背景之下,嘗試解答這一問題:在人造子宮技術出現(xiàn)之前,我們的社會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變?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對歷史與當下進行反思與檢討,這也是作者著墨最多之處。作者一路溯源而上,走到“人造子宮”這一概念最初出現(xiàn)的地方。
那是1923年,英國生物學家霍爾丹在題為《代達羅斯,或科學與未來》的演講中提出了“體外人工培育”一詞,并預言,體外人工培育最終會成為普及的技術,從而使人們解放身體,既能享受性的愉悅,又無需擔心意外懷孕?;魻柕さ难葜v開啟了同時代的人對于人造子宮的想象,也展開了一幅看似美好的藍圖。
但是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就在霍爾丹發(fā)表演講時,他和伙伴們在熱烈討論一個問題——人們能用體外人工培育技術阻止某些群體繼續(xù)生育嗎?讀到此,想必很多人會有似曾相識之感,19世紀60年代,英國科學家高爾頓提出,人的外貌、智力以及道德品質都可以遺傳給下一代,因此通過控制人類生育就可以確保那些最適應環(huán)境的人群不斷延續(xù),而最終其他人群則被淘汰。
高爾頓的優(yōu)生學如今已被主流科學界一致摒棄,但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有不少科學界人士是其優(yōu)生學的擁躉。霍爾丹也是其中一員,他自詡為“優(yōu)生學家中的改革派”。在他看來,“如果沒有體外人工培育技術,我們幾乎可以肯定,我們的文明會在未來看得見的某一天分崩離析,因為總人口中那些‘質量不高’的群體往往生育率更高”。也就是說,霍爾丹提出人造子宮的本意,是為確?!皟?yōu)等人”才能存活而提供的技術保障。
無論是高爾頓的優(yōu)生學,還是霍爾丹以技術保障“優(yōu)等人”的存活概率,其背后都隱含著這樣一個預設:人可以被分類、被劃入不同階級,以決定哪些人在本質上更適合或更不適合生育,并由此實施對生育行為的管控。這樣的分類與判斷無疑侵害了人的個體尊嚴和平等權利,違背了基本的倫理原則。至此,生育問題不僅關乎女性權利,還走向了對正義的追問。
如果說基于優(yōu)生學的人群篩選與生育控制更容易令人警覺,那么因經(jīng)濟原因而導致的正義與公平問題則更有隱蔽性。無論是在人造子宮的想法被提出的古早年代,還是在科學技術已經(jīng)成為形塑人類社會主要力量的當下,人們對人造子宮的美好期望大多聚焦在其作為一種治療手段上,比如說將其用于緩解妊娠期出現(xiàn)的嚴重健康問題,或是為極早產(chǎn)兒提供生命支持。這可能是人們所期望的人造子宮的最佳用途。
但作者拋出了這樣的問題——這項服務真的能讓真正需要它的人們受益嗎?她在書中提醒說,如果因缺乏先進的新生兒護理技術導致了早產(chǎn)死亡,那么就應該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來分配人造子宮。但事實是,早產(chǎn)死亡率高的原因并非是缺乏先進技術,而是由于醫(yī)療資源分配不均。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指出,雖然一些資源匱乏地區(qū)已經(jīng)具備了救助新生兒的技術,但因為缺乏技術所需要的相應基礎設施,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新技術有時反而會導致嬰兒死亡。人造子宮的情況也大致如此。要保證人造子宮正常運行,除了需要穩(wěn)定的供電系統(tǒng)之外,還必須保障其他基礎設施。因此,要讓孕育者和胎兒因為人造子宮的出現(xiàn)而受益,一個基本前提是實現(xiàn)醫(yī)療公平。
除了基礎設施的問題之外,還有思想觀念。作者在書中提到了2019年的一項研究。其追蹤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中的隔離情況后發(fā)現(xiàn),和白人、拉美裔以及亞裔嬰兒相比,非裔嬰兒更有可能被集中安排在環(huán)境較差的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一種流行的說法認為,非裔嬰兒“需要的孕育時間比白人嬰兒短”,這種說法以一種看似“科學”的方式表達出來,多少有點為醫(yī)療資源分配不均“背書”的意味。這與書中批判的生物學暴政有遙相呼應之感,也促使人們思考,當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只是為不同人群之間的歧視提供依據(jù),指望攜新技術之勢走向生育正義是將問題簡單化了。
在做出種種追問之后,作者仍然留給讀者更多希望。她寫道:“我們可以立足于另一幅未來圖景之中,想象另一種人造子宮——在這個未來世界里,孕育者在孕期承受的一切都有人來分擔,但并不是依靠機器參與的自動孕育手段,而是為孕育者們提供資源、支持和照顧。”這段表述其實已經(jīng)回答了作者試圖解答的問題,它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但要實現(xiàn)它還有漫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