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海淀區(qū)萬泉河立交橋西北角的海淀公園,其根基深扎在昔日皇家御苑的榮光與傷痕之中——這里正是“三山五園”之一暢春園的遺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帝在此建成寓意“四時皆春”的暢春園,并常駐理政;然而,咸豐十年(1860 年),英法聯(lián)軍將其付之一炬。
跨越3個多世紀的風云,2003年,一座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市民公園在此重生;2018年,它更率先擁抱人工智能,成為全球首個AI科技主題公園。“康熙皇帝住過,英法聯(lián)軍燒過,現(xiàn)在又成了咱們老百姓的樂園”——這句樸實話語,道盡了這片土地的滄桑巨變。
今年3月末,“中關村科技主題公園”的新名牌悄然掛起,標志著這座占地34公頃、融合300多年歷史基因的公園,正式邁入了科技深度賦能的新紀元。它的轉(zhuǎn)型升級,不僅是一次功能的迭代,更是在叩問:未來的城市中央公園,如何在銘記歷史的同時,以科技之力創(chuàng)造屬于當代人的詩意棲居?
如果說朝陽公園用潮流熱鬧的格調(diào)勾勒出北京朝陽區(qū)的底色,海淀公園便是憑借獨特的“TECH氣質(zhì)”(科技感與創(chuàng)新基因的融合特質(zhì)),成為海淀區(qū)這一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高地鮮活的城市名片。
海淀公園的特色在于,它如同一個溫潤的科技容器,將前沿技術悄然溶解于日常風景之中,讓科技如同呼吸般滲入風景的每個角落。
放眼國內(nèi),從合肥駱崗公園的低空經(jīng)濟試驗場,到深圳人才公園的LED“星光大道”,再到上海徐匯濱江公園的互動光影、成都天府藝術公園的全息非遺,科技公園雖形態(tài)各異,卻無不植根于所在城市的獨特肌理。而海淀公園的特色在于,它如同一個溫潤的科技容器,將前沿技術悄然溶解于日常風景之中,讓科技如同呼吸般滲入風景的每個角落。
清晨的湖畔,無人駕駛小巴沿著蜿蜒小路安靜滑行。車身不揚微塵,載著晨練老人與背包少年,在樹影間平穩(wěn)穿梭。若你向智能導覽屏發(fā)問,這位“數(shù)字園長”即刻展開詳盡解答。目光投向湖心,水面清理機器人正自主巡航,精準識別落葉雜物,以沉默的勤勉守護一池碧波。它們背后,是一套名為“AI運營智能體”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正將傳統(tǒng)公園蛻變?yōu)椤爸侵巍钡纳w。
行至公園腹地,“未來空間”展館靜候來客。戴上VR眼鏡,空曠展廳霎時幻化成飛檐斗拱的暢春園——這里曾是皇家園林,亦是海淀公園的前世。指尖在空中輕劃,虛擬古建的梁柱榫卯便懸浮眼前,任人拆解重組?!叭轿鍒@”的歷史碎片,在虛實交錯間變得可觸可感,如同一場跨越時空的積木游戲。
3月底的科普活動現(xiàn)場,千余名學子涌入園中。VR天宮艙內(nèi),重力感應座椅帶著少年們直沖云霄,驚呼“比過山車還刺激”的聲浪此起彼伏;教育機器人足球場上,孩子們用圖形化編程指揮機械球員突進射門;穿戴外骨骼的少年躍躍欲試,感受科技賦予肢體的新可能。流變機器人如水銀流動,下棋機器人執(zhí)子如飛,AI答題闖關區(qū)擠滿摩拳擦掌的身影。海淀區(qū)科協(xié)負責人望著沸騰的場地感嘆:“要讓科技種子在奔跑嬉戲間落地生根。”
這背后,是海淀作為人工智能高地的厚積薄發(fā)。近百家高校院所與企業(yè)在此集結(jié),天津與張家口的科普團隊跨域而來,百余個科普場景如拼圖般嵌滿1.6萬平方米活動區(qū)域。這片綠意盎然的戶外“科技館”,已然成為京津冀創(chuàng)新共生的微縮圖景。
公園北側(cè),中關村展示中心的玻璃幕墻折射著科技之光。這座“立體年鑒”陳列著量子芯片與生物醫(yī)藥尖端成果,諾貝爾獎得主曾在此激辯,創(chuàng)業(yè)團隊在這里發(fā)布改寫行業(yè)的“悟道”大模型。它與海淀公園隔街相望,一邊是前沿科技的璀璨殿堂,另一邊是技術落地的生活場域。
作為“三山五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淀公園緊鄰著名的頤和園,遠借西山之景,近得萬泉河水之利。如今,它作為海淀區(qū)首批建設“花園城市”的代表,正努力為市民打造一個能夠親身參與、真切感受、共同分享的美好空間。
公園里的“淀園花谷”景區(qū),近年來因一片絢麗多彩的花海而深受市民喜愛,大家親切地稱之為“莫奈花園”。今年3月下旬,這片花海又如約而至。走進“花谷”,油畫般的色彩撲面而來,花卉的布置層次更加豐富,藍橋、木屋、風車等點綴其間,為攝影增添了不少趣味。公園管理者介紹,今年特別考慮了游客拍照的需求,通過花路、花島的布局,形成了可以步入其中的花境,方便大家記錄美景。他們還計劃增加一些景觀小品和休息設施,讓游園體驗更舒適。
海淀公園的魅力在于,將古老歷史與前沿科技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大草坪旁的未來空間內(nèi)打造了VR暢春園沉浸式漫游、古建筑交互式搭建、三山五園歷史文化虛擬漫游等交互體驗裝置,使游客身臨其境了解海淀公園的前世今生,感受豐富的科技氛圍;在乾隆皇帝題詩的承露軒附近重建的承露亭,內(nèi)設了對話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統(tǒng),市民可以像與朋友聊天一樣,與智能亭交流互動……
它尊重歷史文脈,卻不沉溺于過往,而是敢于擁抱創(chuàng)新,讓前沿技術卸下高冷面具,以服務者而非主導者的姿態(tài),溫潤地提升日常體驗、守護歷史遺產(chǎn)、激發(fā)思考與樂趣。
公園里的細節(jié)也透著用心。沿著鋪設了識別設備的智能步道慢跑,終點處的屏幕會即時顯示游客的運動數(shù)據(jù)排行,還能和虛擬的“博爾特速度”比比看,給日常鍛煉添了樂趣。微寒時節(jié),在“御稻流香”景區(qū)稍作休息,坐上長椅,會感到一股恰到好處的暖意——原來座椅里藏著智能加熱系統(tǒng)。旁邊的無線充電區(qū)亮著指示燈,正好解了手機電量不足的燃眉之急,甚至成了臨時辦公者的便捷“充電角”。騎行噴泉旁總是充滿孩子的歡笑,他們使勁蹬車,車輪轉(zhuǎn)動帶動水柱高高躍起,在玩耍中直觀感受到能量的轉(zhuǎn)換。
今年5月上旬,海淀公園舉辦了2025首都市民花園周暨國際花園城市對話活動。園區(qū)里,“機器人之夢”主題景觀巧妙地將科技元素融入自然花園,營造出獨特氛圍。在未來花園展區(qū),造型別致的智能機器人向?qū)転橛慰椭v解花木知識,有趣的互動活動“機器人會夢到花嗎”,讓市民在花香與科技的交織中,親身體驗兩者碰撞出的奇妙火花。
這次活動特別強調(diào)公眾參與和人文關懷。展出的主題花園方案都來自線上公開招募,涵蓋了陽臺花園、社區(qū)花園、街區(qū)花園、美麗庭院和未來花園等多種類型。經(jīng)過評選,最終30 個優(yōu)秀方案在現(xiàn)場展示,并由市民和設計師一起動手搭建完成。其中一個名為“一米無限花園”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它是設計師團隊與幼兒園深度合作共創(chuàng)的成果。這個花園完全從兒童視角出發(fā),展現(xiàn)了孩子們在幼兒園的真實生活:玩沙坑、觀察花草、拓印、尋找昆蟲,甚至還有孩子們由此創(chuàng)作的小昆蟲雕塑和漫畫,充滿了童趣和想象力。
夕陽西下,公園漸漸安靜下來??萍荚谶@里并不高調(diào)張揚,而是默默守護著歷史痕跡,悄悄引導生活發(fā)現(xiàn)??萍寂c人文的交融,本就該這樣自然溫暖。
《北京花園城市專項規(guī)劃(2023年—2035年)》明確提出,打開公園邊界,實現(xiàn)全民共享。海淀公園的實踐詮釋著這個理念。
北京市推動綠色空間向城市建設空間滲透,其中就包括推動公園綠地的開放共享。2022年秋天,1900米的圍欄從海淀公園消失,這個看似簡單的改變,卻讓公園與城市的邊界變得模糊起來。如今沿著萬泉河散步的人們,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就踏入了公園?!白咧咧瓦M來了?!睅е⒆觼硗娴睦钆空f。這樣的“無界融通”,正是北京花園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截至2024年,全市1100座公園中,2/3拆除了物理邊界。
公園里的草坪選用耐踩踏的結(jié)縷草,每年9月至次年2月鋪展青綠,讓孩子們可以盡情奔跑。林下的帳篷區(qū)常年開放,周末常能看到祖孫三代在這里野餐?!芭芾哿司吞上驴丛疲@才是童年該有的樣子?!币晃桓赣H望著在草地上打滾的孩子,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這些細節(jié)處的用心,讓公園不再是只能遠觀的景觀,而是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在公園一角,新開的咖啡店里飄出陣陣香氣。店內(nèi)除了咖啡甜點,還陳列著各種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甚至設有專門的閱讀室。這樣的小店不止一家,是公園探索商業(yè)與生態(tài)平衡的嘗試。一杯咖啡、一個冰箱貼,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商業(yè)產(chǎn)品,卻讓公園運營走上了良性循環(huán)道路。今年,北京市海淀區(qū)計劃建設26處公園綠色消費場景,讓“在公園里喝咖啡、逛花店、讀書”的愜意生活成為現(xiàn)實。
午后,公園里隨處可見獨自散步的年輕人。他們或坐在長椅上看書,或?qū)χl(fā)呆。研究發(fā)現(xiàn),每天在公園待20分鐘以上,人體皮質(zhì)醇水平就會明顯降低。“20分鐘公園效應”正吸引著越來越多都市人走進公園?!八南聼o人更好,不必攀談附和,只需要發(fā)呆放松。”一名正在湖邊靜靜坐著的年輕人這樣說。
傍晚時分,露天劇場傳來悠揚的音樂聲。海淀公園不僅是一個休閑場所,更在嘗試成為文化創(chuàng)意的孵化地?!熬G草坪”品牌活動融合文化、科普、運動、露營、慕課、市集等元素,開拓公園全齡、全時段、全方位的使用場景。公園管理者希望,這里不僅能讓人放松身心,更能成為思想碰撞的舞臺,為在海淀成長起來的藝術家、企業(yè)家們搭建一個回饋社會的平臺。足球場、網(wǎng)球場等運動設施也為市民提供了多樣化的活動選擇。
當然,與紐約中央公園這樣的世界級城市公園相比,海淀公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紐約中央公園周邊聚集著43座博物館,每年吸引2000萬游客,其中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就占據(jù)了一半以上的游客量。林肯藝術中心、卡內(nèi)基音樂廳等知名文化設施也坐落其周圍,共同構(gòu)筑了自然與人文和諧共生的城市文化畫卷。如何讓海淀公園與周邊文化遺產(chǎn)形成有機聯(lián)系,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文化磁極,是未來需要思考的方向。
海淀公園的嘗試,勾勒出一個“小而美、智而溫”的理想城市中央公園雛形:它或許不必過于宏大,但必須足夠開放,成為市民身心休憩的樞紐,容納多元的休閑需求。它尊重歷史文脈,卻不沉溺于過往,而是敢于擁抱創(chuàng)新,讓前沿技術卸下高冷面具,以服務者而非主導者的姿態(tài),溫潤地提升日常體驗、守護歷史遺產(chǎn)、激發(fā)思考與樂趣。
掛牌“中關村科技主題公園”,是海淀公園的新起點,而非終點。未來,如何讓這些科技應用更“絲滑”地融入,守護公園應有的那份寧靜?如何更好地聯(lián)動中關村創(chuàng)新資源,使其真正成為前沿技術的“生活實驗室”?這些都是海淀公園在升級之路上的持續(xù)課題。
(作者系中國城市和小城鎮(zhèn)改革發(fā)展中心規(guī)劃設計部主任規(guī)劃師、正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