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暑假,小方就成了食堂小炒柜臺的排隊第一人,連食堂阿姨見了她,也會心知肚明地打趣:“太陽曬脫后頸皮,你還要騎車回家給家人送飯???”小方笑道:“接了婆婆來歇夏,總不可能不管她老人家的午飯?!?/p>
小方的婆婆是郊縣菜農(nóng),剛結(jié)婚時,丈夫執(zhí)意要接老母親進城來歇夏,小方這種一直生長在市中心的獨生女是很難理解的:家中有古板的長輩,自己就不可能衣著清涼、露著兩條長腿晃來晃去;38 ℃以上的天氣,小兩口下班回來就出門覓食了,自從婆婆聲稱“你們?nèi)グ桑疫€有中午的剩飯”,出去吃飯的人就隱隱有了歉疚,少不得在回家路上大汗淋漓地斬肉剁雞,聲明“后面三天我來下廚”。鄉(xiāng)下也裝了空調(diào)和吊扇,婆婆雖然失了老伴,也還在動作麻溜的年紀,她為何就不能一個人度夏呢?要知道,接了老母親來度夏,小方丈夫就忙了,他雙休日都要開車回老家,去幫母親料理她的小菜園子,平時的澆水活計還要委托母親的鄰居,發(fā)給鄰居的感謝紅包,都夠買這些菜了。
丈夫也不解釋,只是笑著說:“賬不是這樣算的。”小方一開始心下嘀咕:那是怎么算的?直到有一天,她臨時出門辦事,比平時早了一小時回家,發(fā)現(xiàn)婆婆正在怡然自得地吃著雪糕,聽著收音機里的滑稽戲,見小方突然回來,一直有點端著的婆婆立刻把雪糕藏于身后,反應(yīng)像個害羞小孩。小方笑著寬慰,雪糕是從冷飲店批發(fā)的,很便宜,“媽媽喜歡吃哪些品種,下次咱們一起去選啊”。正是從這一天起,小方才了解了鄉(xiāng)下的盛夏生活:留守的老人們通常只有綠豆湯和青蒿茶解暑,雪糕無法網(wǎng)購,需要開車到鎮(zhèn)上買,來回有近40公里,是夏天的奢侈品;此外,大超市的配送都在進入空曠鄉(xiāng)野之前頹然地斷裂了,因此,城里人的日常消費,比如買一塊豬肝或半扇豬肋排,在鄉(xiāng)間,只有等殺豬匠在農(nóng)閑時兼職上崗,才能即刻辦妥。而在“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的時節(jié),因為擔心村里有人買回豬肉后變質(zhì),殺豬匠貼出告示來,聲明他也要歇夏了,婆婆說:“兒子念研究生的第一年,最熱的那兩個月,我唯一的葷菜是咸雞蛋?!?/p>
小方沉默良久,她終于看到了自身經(jīng)歷之外的生活,且被其深深觸動。她記起丈夫經(jīng)常發(fā)出的感嘆:“你呀,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你一樣幸運,不是每個人一生下來就用上冰箱和空調(diào)的。”
主動接婆婆來歇夏,已有七年,小方視之為“一個年輕女性對年長女性的補償與憐惜”。當然,有了孩子之后,說服婆婆的理由就變得堅實有力了:小孩子也放假了,他正在做發(fā)綠豆芽的小實驗,我們跟他說,等紗布下面的豆芽長到3厘米高,奶奶就會來跟你做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