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講過一個(gè)故事,說他有一次聽牧師演講時(shí),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十分鐘后,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于結(jié)束演講開始募捐時(shí),過于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里拿走了兩美元。
牧師的滔滔不絕讓馬克·吐溫“聽煩了”,非但不愿意捐款,甚至連別人捐的錢都拿走了——這就是一種逆反心理引發(fā)的“超限效應(yīng)”。在人際溝通過程中,這種逆反心理是比心理免疫更糟糕的狀態(tài)——因?yàn)楹笳咧皇亲屛覀儭罢f了等于沒說”,而前者卻是讓我們“說了還不如不說”。
可見,一個(gè)人的語言魅力不在于他說了多少,而在于是否說到位。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嘮叨不停的人,常常不考慮聽者的感受,不考慮自己所說的話是不是別人要聽的,也經(jīng)常不給他人說話的機(jī)會,所以有時(shí)候也容易招人煩。
因此,請記住,任何溝通,特別是旨在使別人態(tài)度改變的說服和引導(dǎo),都必須避免無意義的重復(fù),否則,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李金鋒摘自《墨菲定律》古吳軒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