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工作后,馬雅常會坐在籠舍外觀察動物,一看能看很久。她尤其喜歡看猞猁的眼睛,她覺得猞猁的眼睛會說話,與它對視時有交流的感覺。
猞猁永遠不會知道, 坐在籠子外面看自己的那個小姑娘,研究生畢業(yè)于劍橋大學;在猞猁眼中,她不過是個連屎都沒鏟明白的“菜鳥”。
以下來自馬雅的口述:
1. 劍橋,只是我的過去
我從小就是個目的性很強的人。雖然很多人都說“過程也很重要”,但就我而言,如果沒有清晰的目標,我很難單純享受過程。
在劍橋大學讀書的目標,比我預想的要晚一些。本科申請沒有通過,我就去了帝國理工大學。本科選擇學生物科學,是因為外婆身體不好,想著學這方面的內容能最終在醫(yī)學上有些收獲。
當?shù)搅藙虼髮W讀研后,我發(fā)現(xiàn)我的目的沒有那么容易達到了。
我選擇的是獸醫(yī)科學專業(yè),主要研究的課題是狗的骨肉瘤,是很有研究價值的領域。
在很多人看來,一個很會考試的中國女孩,讀到劍橋大學研究生,沒有理由不繼續(xù)讀下去,但恰恰是因為我讀了研究生后,我感覺自己不適合再讀下去了,也不想再讀了。
首先是費用,父母雖然從來沒有因為學費和我討論過,但我覺得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關鍵是,我發(fā)現(xiàn)我并不喜歡做科研,科學研究不同于學習考試,雖然可以有一個預設的目標,但是往往最終很難達到預期的結果,甚至會和預期產生比較大的偏差。
我畢業(yè)就回國了,沒有絲毫的掙扎?;貋砗笪以谀暇┮患疑锲髽I(yè)上班,我感覺,我是換了一個地方在繼續(xù)上學。
2.動物園,我來了
去動物園當一名飼養(yǎng)員的職業(yè)規(guī)劃,我在劍橋時仔細思考過。和做科研繼續(xù)學業(yè)相比,和動物接觸,能看到真實有效的工作成果,是我喜歡的。
回到南京之后,我就開始刷各地動物園的招聘信息,直到我看到上海動物園的招聘啟事。
那是一個飼養(yǎng)員的崗位,包括動物飼養(yǎng)繁育、訓練、豐容、研究等。我?guī)缀鯖]有思考就報名了。后來我才知道,上海動物園此前也并不知道有一個劍橋大學畢業(yè)的孩子投了飼養(yǎng)員崗位,我通過筆試進入面試,他們才知道,我感覺他們并沒有特殊針對我,我也沒有覺得自己有什么特殊的。
在那時我還不太清楚,如今的動物園早已不是我兒時的樣貌,它承載的功能也更多了,除了單純地把動物養(yǎng)好,還有科學研究、物種保護等職能,由于動物園的公眾屬性,還需要進行大量科學普及的工作。
3. 數(shù)大象抬腳,給猴子鎖門
上班的第一天,我被分配到了上海動物園最老的館舍“象宮”中。
飼養(yǎng)員最基本的工作是飼和養(yǎng),我發(fā)現(xiàn)我都做不太好。大象每天吃得很多,需要大量的草料,裝草料的是個非常大的桶,我拎不動。而給大象鏟屎,需要用特制的巨型鏟子,老飼養(yǎng)員們一下子可以鏟起來一大坨,而我拿鏟子都費勁。
起初的一段時間里,我最重要的工作是記錄大象抬腳的次數(shù),在館舍地面上和沙地上或是不同材質墊料上的抬腳次數(shù),這是為了了解它們在不同質地環(huán)境下是否舒適,為未來改造館舍提供最直接的數(shù)據(jù)。
動物園需要我這樣的新人對動物園有更深的了解,對不同動物飼養(yǎng)有初步的認識,所以我開始頻繁輪崗,變更服務對象。
我?guī)缀醢褎游飯@里的動物養(yǎng)了一遍。輪崗到養(yǎng)猴子的時候,是我心理壓力比較大的一段時間,老飼養(yǎng)員們總是叮囑我一定要看緊了它們,離開的時候一定要鎖好籠舍,不然它們或許會自己打開門溜走。這讓我每次進出籠舍都有不小的心理負擔,明明鎖好了門卻總惦記著是不是忘了鎖。
好在我養(yǎng)猴子期間,沒有發(fā)生過這樣的事。
不管是在哪個組,同事們都很照顧我,雖然我時常提出一些離譜的建議,他們卻很少嫌棄我。
4. 在有限條件下,爭取更多選擇
由 于 不 斷 在 輪 崗, 所 以目前我沒發(fā)現(xiàn)哪些動物對我產生了依賴,其實,我也一直盡量希望自己不要讓動物產生依賴,不要讓它們產生本不應該存在的情感,否則或許會改變它們的生活方式,影響它們的自然行為展示。
最近,我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劍橋畢業(yè)來動物園有沒有落差?”這個問題很難妥善回答,因為我不太清楚人們口中的“落差”到底是什么。
如果“落差”單純是指工資的話,我現(xiàn)在在動物園的收入和之前在生物企業(yè)里的沒多大區(qū)別,“生化環(huán)材”一直是人們口中的“天坑專業(yè)”。
如果不是單純指“工資”,那就更談不上什么落差了,我來動物園工作是自愿的,我喜歡這份工作,干得也很開心。我發(fā)現(xiàn)曾經那些理論知識可以有更好的途徑落地,我曾經所學的專業(yè)也能發(fā)揮作用。這哪有“落差”?分明是正合適。
當飼養(yǎng)員之前,我和游客是一樣的視角,也會產生相同的疑惑,原本生活在野外的動物,被圈養(yǎng)供人觀看,動物園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到底是什么?
來動物園之后,我看了一本叫作《用畢生去理解動物》的 書, 是 瑞 士 動 物 園 學 者 海尼·黑迪格爾寫的。他在書中寫道:無論是動物園還是野外,動物所擁有的自由都是有限的,雖然在野外的動物看似有廣袤的棲息地,但它們的生活仍然是要遵照某些規(guī)律和行為模式來進行,同樣受到制約。
工作一年后我感受很深,在野外和動物園里,動物們的自由都是有限的,只不過限制它們的因素不同。當下各動物園正在努力為動物們提供更多選擇的權利。
其實,我們人和動物也差不多的,無論是生活在城市還是鄉(xiāng)村,我們也是在遵照某些規(guī)律生活,這樣的生活和行為模式同樣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
但與動物園中需要為動物創(chuàng)造的選擇機會不同,人可以通過自身的能動性去追求這些選擇,我覺得當下是有這個空間的,對每個人都有。
人們口中的所謂精彩人生,無非是每個人在有限的條件下,去努力爭取更多自己可以選擇的余地罷了。這也是我終極的目標,我正在按照目標計劃實現(xiàn)著。
(光頭強摘自微信公眾號“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