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天理國王子段譽無意中練就了一門武林絕學北冥神功。這種武功可以吸取別人的內(nèi)力,并融合消化為己所用,真是超級厲害。“北冥神功”這一名稱出自《莊子》的開篇《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睍姓f,要練好這門功夫,就要練就像大海一般深厚的內(nèi)力,不斷吸取來自外界的力量,內(nèi)化為自己的功力。
天下武功無不為我所用,這是“北冥神功”的精髓,延伸至學習方法上,就是積累、歸納和總結(jié)。還有一種武功叫吸星大法,是日月神教教主任我行修煉的功法,從北冥神功的殘破典籍中演化而來,可以吸取別人的內(nèi)力,但只有一小部分內(nèi)力可以為我所用,而且不能融合,副作用很大,容易遭到反噬,吸得越多后患越大。這讓我想起有些同學在作文中“強行”引用名人名言,導致邏輯不順暢,一看就是完全沒有吸收。
北冥神功這樣的武功,一旦修煉完成,就會在需要的時候自動觸發(fā),而且沒有副作用。我們在學習寫作時,就要練這樣的功夫,在生活中尋找和積累素材,摘花捻葉都可以作為武器,一切為我所用,而不是生搬硬套,以辭害意。我出版的新書《跟著名家學寫作》,就是教大家如何練北冥神功,形成一種自發(fā)的吸收機制,不斷吸收素材為我所用,如此一來,以后寫任何文章都不怕了。
寫作文的過程是怎樣的?一般是一看到題目,就開始搜索大腦數(shù)據(jù)庫,調(diào)動相關信息,然后進行信息整合,最后輸出文章。擁有越豐富的素材庫,能調(diào)用的信息就越多。那么,怎樣才能積累足夠豐富的素材呢?
金庸本人是個積累素材的高手。從他的武俠小說,能看到他的知識體系很龐雜,可以說是學貫中西。他的一些小說的結(jié)構(gòu)有西方小說的影子,而里面的細節(jié)又有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天龍八部》里的“逍遙派”“北冥神功”這些名字都是他讀《莊子》得來的;段譽這個人物有點像《紅樓夢》里的賈寶玉;他小說中的很多人名出自《詩經(jīng)《楚辭》,比如木婉清、周芷若;康廣陵則是致敬“竹林七賢”里的嵇康和《廣陵散》。
金庸還常常用詩詞?!渡竦駛b侶》里楊過在斷腸崖前痛哭,不斷念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李莫愁的“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來自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他運用得十分精當,毫無痕跡。我們在讀小說的時候,可以順藤摸瓜,把書中的東西熟悉了,再順著這根藤蔓去學習其他知識。
作家馬伯庸創(chuàng)作的《大醫(yī)》,背景是在民國時期。他花了一年時間,每天看《申報》,通過看廣告發(fā)現(xiàn)當時的人喜歡喝什么樣的補品,用什么樣的廣告詞,讀者來信說了哪些話題,頭版頭條討論什么社會熱點,文藝版寫的什么詩、唱的什么歌…他還買了一堆老書,尤其是醫(yī)學書。隨著對資料的熟悉和掌握,那個年代的醫(yī)學生的群體畫像和民國初期的時代卷軸,一點一點地展開在面前。
路遙準備寫《平凡的世界》時,也是先進行大量的閱讀,有些書是重讀,有些書是新讀,有的細讀,有的粗讀。然后,他四處奔波調(diào)研,鄉(xiāng)村城鎮(zhèn)、工礦企業(yè)、學校機關、集貿(mào)市場,只要能觸及的,就竭力去觸及。他還詳細記錄了作品所涉及的特定地域環(huán)境中的各種農(nóng)作物和野生植物,家養(yǎng)和野生的飛禽走獸,婚嫁喪事等民風民情民俗。正是這樣的積累,造就了一部經(jīng)典著作。
如果自己的體驗少,就要吸取間接經(jīng)驗,從別人的作品中學習。除了向經(jīng)典作品學習之外,讀雜志是很有好處的,因為雜志上的文章很多寫的是當下的人和事,表達的是當下的思想感情,有時代特色,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參照系。讀雜志,一是注入源頭活水,二是拓寬視野,給人啟發(fā)一原來這些經(jīng)歷我也有,原來這件事可以寫成文章,原來可以寫得那么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