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課文的編排來看,古典詩文的學習可以說是初中語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般來說,為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古文和詩詞,課文本身固然重要,但適當增加課外閱讀同樣可以起到有益的補充。這是由語文這門學科的性質決定的,也是經(jīng)過無數(shù)教育工作者的實際教學驗證的。語文課本中設置“課外古詩詞誦讀”和“綜合性學習”,就是最好的證明。與之相應的,如何在此之外選擇更好的課外讀本,也是一個較為重要的問題。根據(jù)初中語文教育的實際情況,以及前人的教學經(jīng)驗,古詩文選本即是一種較為合適的選擇。
一、內與外:古詩文選本中的初中課文
所謂古詩文選本,即以古典詩文為對象,根據(jù)一定的標準進行遴選、編排的文學選集。詞乃詩之余,曲為詞之衍,故本文所論古詩文選本亦兼及詞曲。關于選本的作用,學者多有論述,如朱光潛《談文學》:“它的最大的功用在供一般人能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得到一國文學最精華的部分所能給的樂趣?!敝袊糯墓旁娢倪x本數(shù)量繁多,并非每一種選本都適合中學生閱讀。一般來說,那些帶有啟蒙和人門性質的古詩文選本可以作為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
有一個現(xiàn)象值得注意,即教材所選課文與古詩文選本篇自有相當大的關聯(lián)性。為方便說明問題,略舉幾種常見的古詩文選本與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相同篇目,并統(tǒng)計其在后者中所占的比例(含“課外古詩詞誦讀\"):
沈德潛《古詩源》:《觀滄?!贰赌咎m詩》《飲酒(其五)》《庭中有奇樹》《龜雖壽》《贈從弟(其二)》《梁甫行》《十五從軍征》。計8首,占教材所選除《詩經(jīng)》外(因《詩經(jīng)》足夠經(jīng)典,故包括《古詩源》在內的選本例不選入)的8首先唐古詩的 100% 。
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次北固山下》《江南逢李龜年》《夜上受降城聞笛》《夜雨寄北》《登幽州臺歌》《望岳》《竹里館》《逢入京使》《泊秦淮》《賈生》《野望》《黃鶴樓》《渡荊門送別》《春望》《赤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題破山寺后禪院》《送友人》《行路難(其一)》《月夜憶舍弟》《長沙過賈誼宅》《無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計25首,約占教材所選38首唐詩的 66% 。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陋室銘》《桃花源記》《馬說》《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唐雎不辱使命》《曹劌論戰(zhàn)》《鄒忌諷齊王納諫》《出師表》。計9篇,約占教材所選38篇古文(《論語十二章》按一篇統(tǒng)計)的 24% 。
朱祖謀《宋詞三百首》:《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詠梅》《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計6篇,約占教材所選17首宋詞的 35% 。
錢鐘書《宋詩選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游山西村》《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約客》《南安軍》。計5篇,約占教材所選7首宋詩的 71% 。
從占比來看,《古詩源》《唐詩三百首》《宋詩選注》均超過了三分之二。事實上,如果考慮到《古文觀止》不收語錄體文、諸子文及小說,其占比會高很多。占比較低的《宋詞三百首》,也超過了三分之一。由此可見,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與前輩學人在啟蒙教育的選材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古詩文選本在一定程度上與教材互為表里,可以起到互相補充的作用。
當然,適于中學教育的古詩文選本不止以上數(shù)種。比如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鑒賞辭典》《宋詞鑒賞辭典》《元曲鑒賞辭典》,體量較大,幾乎涵括了教材中所有的唐詩、宋詞、元曲;且作品下附賞析文章,撰寫者均為古典文學領域著名專家、學者,既保證點評的準確性,又通俗易解,便于讀者入其門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千家詩》。《千家詩》所選皆五七律、絕,大多為唐宋名家之作,是古代著名蒙學讀物“三百千千”中的格律詩選本。七年級上冊于漪的《往事依依》用大段篇幅記錄了其幼年學習《千家詩》的經(jīng)歷:“書,給我以廣闊的天地,而其中編織我童年美麗的生活花環(huán)的,竟是一本讓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詩》?!?可見《千家詩》與《唐詩三百首》一樣,并不因其時代關系而減損蒙學價值。
另有一些古詩文選本較適合部分選讀。如古代士人的必讀書目《昭明文選》,素有“《文選》爛,秀才半\"之稱。初中教材中的不少篇目出自《文選》,但其部頭較大,且不少篇目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閱讀門檻,故可以有選擇地去讀。對于較為小眾的明詩、清詩,比較著名的選本如沈德潛的《明詩別裁集》錢仲聯(lián)的《清詩三百首》《清詩精華錄》等,但因明清詩本身在教材中占比較小,故其相關選本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有選擇地略讀即可。
教材與選本分別代表著教學的內與外,顯示出當代語文教學所蘊含的辯證關系。即語文學習的內在與外延實際上是難以割裂的整體:通過課內學習,可以掌握基礎的知識點,而通過課外閱讀,則可以加固知識的理解,進而反哺課內學習。古詩文選本為古典文學的精華,是經(jīng)過前人的教育實踐形成的文化經(jīng)典?;诖?,初學者不必耗費精力閱讀全集,即可“嘗鼎一蠻”,可謂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捷徑”。
二、博與約:延展閱讀的方法論意義
古代文論家劉勰在其《文心雕龍》里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盵3]蘇軾論學也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盵4]可見“博觀”——即廣泛閱讀在學習中的意義。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適當引導學生增加閱讀面,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具有顯而易見的促進作用。但古代作品浩如煙海,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古詩文選本恰好可以提供現(xiàn)成的文本。廣泛的延展閱讀,對于學生打破狹隘的“唯教材主義”,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有著非常顯著的方法論意義。
其一,培養(yǎng)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并加深對課文本身的理解。古詩文選本大多是古代讀書人的入門讀本,如《文選》《古詩源》等,甚或為蒙學讀物,如《唐詩三百首》《千家詩》《古文觀止》等,本身即帶有一定的啟蒙性質,非常適合接受初級教育的學生閱讀與學習。而像錢鐘書這樣的學術大家所選的《宋詩選注》,因其注解的精當和語言的通俗,也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如陸游的《游山西村》中著名的頷聯(lián)“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詩選注》注云:“這種景象前人也描摹過,例如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遙愛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轉,忽與前山通。柳宗元《袁家渴記》:‘舟行若窮,忽又無際。盧綸《送吉中孚歸楚州》:‘暗入無路山,心知有花處。耿湋《仙山行》:‘花落尋無徑,雞鳴覺有村。周暉《清波雜志》卷中載強彥文詩:‘遠山初見疑無路,曲徑徐行漸有村。還有前面選的王安石《江上》。不過要到陸游這一聯(lián)才把它寫得‘題無剩義’?!盵5]錢鐘書將與之相似的詩句摭拾殆盡,通過比較,很自然地得出陸游詩最佳的結論。學生在學習此詩時,亦可結合這些選句,對照閱讀,以思考探究這一聯(lián)詩的言外之意。
其二,培養(yǎng)語感和語言邏輯,以及對美的認識。古典詩、詞、文或協(xié)音律,或具排偶,或重邏輯,膾炙人口,本身具備很強的誦讀性,即古人所說的“適齒牙”。蘅塘退士自序《唐詩三百首》:“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此言即是從便于誦讀的角度而論。便于誦讀,則易于培養(yǎng)語感;語感豐富,則邏輯自然曉暢。語感與邏輯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jīng)過大量的閱讀訓練,僅靠教材是遠遠不夠的。教材起的是提綱挈領的作用,輔以足夠的課外閱讀,才能做到綱舉目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語文學習是經(jīng)驗的累積,這一點只有通過廣泛閱讀方可做到。古詩文的語言亦富于美感。這種美感一方面是由語言的韻律和邏輯帶來的修辭美,一方面是所描寫內容本身包涵的形象美。仍以于漪《往事依依》為例:“吟誦這些詩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詩的意境之中。詩句中豐富的顏色給生活涂上了絢麗的色彩:‘紅紫芳菲'“橙黃橘綠”‘黃鸝鳴翠柳’‘白鷺上青天’,令人眼花繚亂,心曠神怡。腦海里常常浮現(xiàn)五彩紛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濃濃郁郁?!痹娢目商找比说那樾裕怪岣邔γ赖恼J識與感知,而這一點對于語文學習是彌足珍貴的。
其三,提供寫作靈感與素材??鬃釉唬骸安粚W《詩》,無以言。\"可見在先秦時期,古人即已有意識地將文學素材引入辭令。用典也是寫作常用的手法之一。在寫作中適當融入典故,可以為文章生色,基本是語文教育的共識。特別是將古詩文應用到作文中,可以使文章更具文化積淀。但典故本身也存在“熟典”與“生典\"之分。熟典即那些廣為人知的典故,用得過多,很容易造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之感;相反,相對陌生的典故,則可以給文章帶來亮點。陌生感是好的文章非常重要的一點。生與熟是相對而言的,具體到初中學生來說,可以說教材即是“熟”課外閱讀即為“生”。如七年級下冊入選楊振寧的《鄧稼先》一文,文中引用唐代文人季華的《吊古戰(zhàn)場文》。這篇文章《古文觀止》選人,但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并非習見之文。其本意是通過描寫古戰(zhàn)場的荒涼,以控訴戰(zhàn)爭的殘酷,本與鄧稼先的處境無關。但這種荒涼的場景卻與羅布泊的環(huán)境相似,為鄧稼先獻身沙漠的氣魄增添了一絲悲壯。這種對古典詩文的靈活運用,必然是建立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
其四,鍛煉學生的選擇和判斷能力。選本雖然是對全集的凝練,但相對于中學生的知識儲備、課業(yè)壓力以及時間、精力而言,仍是卷帙浩繁,難以遍覽。這就需要學生在閱讀時有一定的選擇和判斷。古詩文選本限于編者的學識、好惡等,不僅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實際上存在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所選篇章未必盡如人意。哪些文章需要精讀,哪些文章需要泛覽,哪些文章可以暫時不讀,均需讀者有一定的去取標準。正如培根《論讀書》所言:“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shù)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梗概,而對于少數(shù)好書,則應當通讀,細讀,反復讀。\"[7選擇和判斷本身也是學習能力的一種。文學的鑒賞有一定的共性,可以舉一反三。學生培養(yǎng)對古詩文閱讀的判斷能力,對于現(xiàn)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的選讀同樣有益。
總之,閱讀古詩文選本是一個博觀約取、披沙揀金的過程。對于初步學習古詩文的初中學生來說,閱讀面越廣,打的基礎越牢,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就越強。學生知識量累積到一定程度,思維得到開拓,自然能夠厚積薄發(fā),閱讀和寫作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三、積與漸:層累造成的知識拼圖
語文學習是漸進式的不斷積累的過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曾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論證中國古史是逐漸地、層累地堆砌起來的,用以辨析上古史料的真?zhèn)巍=栌妙櫴系倪@一觀點,我們也可以說語文學習同樣是一種“層累式”的學習。層累式學習不僅注重知識的積累,也同樣關系到知識的補足。知識如拼圖,不僅需要拼接,也需要查缺補漏。古詩文選本之于教材,實際上即可體現(xiàn)這種作用。
首先,選本可以對課文做必要的補充。課文因其選擇數(shù)量存在限制,故對一些成系列的篇目只能采取割愛的方式。比較典型的是組詩。所謂組詩就是指同一主題下若干首詩組成的一組詩歌。例如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七年級下冊選其第五首。實際上這組詩歌共計315首,第五首雖具有一定的經(jīng)典性,但遠不能反映出整組詩的全貌。對于中學生的學習來說,單篇失之簡,全帙失之繁,那么適當?shù)貟窬惋@得必要。錢仲聯(lián)《清詩三百首》選《己亥雜詩》四首,《清詩精華錄》則選十首,皆有注釋,與教材合而讀之,則可更全面地把握龔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再如八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誦讀\"中的《庭中有奇樹》,這是《古詩十九首》中的一篇,題下注云:“這組古詩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在五言詩的發(fā)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顯然,如欲更深入地理解這句話,必須將十九首通覽或擇其數(shù)首并讀。由此可見,對課文進行發(fā)散式閱讀,亦是教材編纂者的初衷之一。類似的情況也見于《飲酒(其五)》《贈從弟(其二》《行路難(其一)》《秋詞(其一)》《竹里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等。
不僅詩歌,古文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典型者如九年級下冊的《出師表》。此文為《前出師表》,與其姊妹篇《后出師表》并為《古文觀止》收錄。對照而讀,則能更好地理解諸葛亮出師北伐的歷史背景及其忠誠堅毅的秉性。而了解了諸葛亮的秉性與經(jīng)歷,對于理解同時代曹操的作品,以及《三國演義》這樣的歷史小說,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此文為《永州八記》中的一篇?!豆盼挠^止》雖未選此篇,但選其另外兩記。至于《曹劌論戰(zhàn)》《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陳涉世家》等見于《左傳》《戰(zhàn)國策》《史記》的文章,《古文觀止》則選錄了一系列相關作品,讀者自可按興趣擇讀。
其次,通常來說,入選課文的古文和古詩詞均是經(jīng)過時間檢驗的經(jīng)典作品,其所作出的注釋一般也是最具權威性的。但一首作品在流傳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的觀點。通過教材與選本的比照閱讀,可以為古詩文的學習提供一個完整的知識拼圖。以七年級下冊的《木蘭詩》為例,其題下注云:“選自《樂府詩集》卷二十五(北宋郭茂倩編,中華書局1979年版)。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钡珯z《樂府詩集》,《木蘭詩》實際上是被編入“梁鼓角橫吹曲十二首\"名下的,即郭茂倩認為這首詩是南朝梁的作品,而非北朝。何以出現(xiàn)這樣的矛盾?實際上,《木蘭詩》的作者和時代本就是學術上的一段公案。不僅郭茂倩,清代沈德潛的《古詩源》近人逐欽立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也同樣將《木蘭詩》歸在南朝梁名下,折中的觀點則認為“木蘭是北朝人,但詩是南朝人所作”,甚至還有學者將其作者定為唐人。但《木蘭詩》的語言和內容帶有極強的北方少數(shù)民族色彩,因此現(xiàn)代學者一般認為是北朝民歌,如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就持這種觀點。再如八年級下冊“課外古詩詞誦讀”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詩三百首》注云:“舊本俱作《杜少府之蜀川》?!盵8是“蜀州\"還是“蜀川”,又是學術上的一段公案,今不贅論。由此可見,即使是文學史上耳熟能詳?shù)拿?,亦存在不少爭議之處。當然,作為初中學生,不需要將一首作品學術上的來龍去脈研究得過于透徹,但適當了解作品流傳的背景,對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以及增廣見聞大有裨益。
最后,選本帶有選者的文學傾向,有其局限性,或限于種種原因,并非所有優(yōu)秀的作品均能予以收錄。比如八年級上冊的《雁門太守行》,《唐詩三百首》即未選入一一不僅如此,李賀詩一首未選,可能與編者對李賀的偏見有關。相較于李賀在詩史上的重要性而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有些作品限于特殊的原因,也難以選入。比較典型的如九年級下冊的《朝天子·詠喇叭》。以體裁而論此作品屬散曲中小令,但作者王磐卻是明代人,自然不能入選有關元曲的選本,而明代又無影響較大的散曲選本,自然不可避免地成為古詩文選本的“遺珠”。同樣情形的還有納蘭性德的《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秋瑾的《滿江紅》(小住京華)等。但是這種“遺珠\"從側面也說明,盡管我們常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但一種文學體裁不可能因朝代受到限制。換句話說,文學與時代經(jīng)常是錯位的。通過對選本這一缺陷的認識,學生可以打破固有的文學偏見,從而以更加開闊的心胸面對每一個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
知識上的累積,需要多元化的閱讀。一個文本,可能只是一個更大的文本的一部分,也可能在流傳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同的闡釋,抑或成為前代選家的遺珍。學生閱讀越多元,越能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帶著“問題意識”去學習,最終構建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拼圖。這種漸進式的積累,必將為語文學習帶來質的飛躍。
四、學與用:古詩文選本在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古代詩文選本數(shù)量繁多,不宜漫無揀擇地去讀,而應結合中學生的知識儲備,選擇那些較為通俗的選本為主。閱讀課外選文,其目的不在于要求學生“治經(jīng)為博士”,而在于使其在廣泛涉獵的基礎上,鞏固所學,學、用結合,以提高語文閱讀與寫作能力。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不拘泥于教材,適當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面,是其應盡之責。本文以幾種典型的古詩文選本為例,試論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首先,循循善誘,善于引導。課外讀物并非教學的“本分”,不能強制要求學生必讀,或占用課堂時間去讀。教師可從兩方面進行引導:其一是將課內古詩文盡量講得生動活潑,培養(yǎng)學生進一步閱讀的興趣;其二是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興趣,選取合適的選本或選文,因材施教,對學生加以指導。如八年級上冊的《使至塞上》,教師在疏解章句的同時,可以引用《紅樓夢》中“香菱學詩”的故事。曹雪芹借香菱之口評價包括這首詩在內的王維詩歌:“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聯(lián)云:‘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9那么王維這首詩的妙處,便通過一種口語化的描述表達出來。曹雪芹同時還借黛玉之口評價文學史上的幾位大詩人如李白、杜甫、王維、陶淵明、陸游等,講得逸趣橫生,且涉及一些有趣的問題,如黛玉為何偏愛王維,而對陸游頗有微詞?這些雖是小說家的一家之言,但教師可以藉此引導學生閱讀《古詩源》《唐詩三百首》《宋詩選注》等選本中關于這幾位大詩人的作品,同時也使學生對《紅樓夢》有了一定認識。
其次,在課堂上適當引用古詩文選本中的作品,對課文進行引申。無論古代還是現(xiàn)代,文人之間、作品之間均存在著各式各樣的聯(lián)系,即文人與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選《黃河頌》《老山界》《誰是最可愛的人》《土地的誓言》《木蘭詩》,均是飽含家國情懷的作品,故其“綜合性學習\"中很自然地引申出“天下家國”這一專題,并在“愛國詩詞小提示”中舉出屈原、杜甫、陸游、辛棄疾、文天祥的作品,可見引申閱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以詩歌的題材而論,可以發(fā)散的內容很多,且每一種選本均會收錄各種題材的詩文。此外,這種舉一反三的發(fā)散式閱讀,還可以有相當多的標準。比較典型的是通過作者的一首作品對其他作品進行引申閱讀。如李清照的《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一豪放,一婉約,風格截然不同,那么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宋詞三百首》或《宋詞鑒賞辭典》中關于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從而增強對李清照作品的認識。其他引申標準如以作者的并稱而論,如三曹、李杜、韓柳、王孟、歐蘇等;以作品的關聯(lián)而論,如崔顥的《黃鶴樓》與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辛棄疾的《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以風格的相似而論,如陶淵明與王孟詩派、高適與岑參等,這類關系均可由其中一個知識點引申出另一個知識點,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思維。
最后,從寫作的應用角度挖掘古詩文選本的作用。以寫作方法而言,如八年級下冊韓愈的《馬說》,這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短小精悍。這篇文章也收錄在《古文觀止》,同被收錄的韓愈文章如《原道》《師說》等均是議論文的典范之作。通過對這類文章的選讀,可增進學生對議論文寫作手法的理解。以搜集素材而言,如七年級上冊朱自清的《春》,引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楊柳風\"來形容春風的輕柔。此詩題為《絕句》,被選入《千家詩》卷一。《千家詩》同卷詩歌皆按四季排序,學生通過閱讀可獲得不少描寫四季景物的素材。且《千家詩》均為五七言絕句和律詩,風格也多通俗易懂,相對容易背誦。
以上為幾種古詩文選本在教學中的一些應用方法和策略,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根據(jù)教學經(jīng)驗和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更多的不同策略。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得以“教學相長”,不斷獲取新知,進一步反哺教學。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談文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162.
[2][6]于漪.歲月如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3,14.
[3]劉.文心雕龍[M].范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714.
[4]蘇軾.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340.
[5]錢鐘書.宋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176-177.
[7]培根.培根人生論[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163.
[8]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M].陳婉俊,補注.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3.
[9]曹雪芹,無名氏.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647.(作者:馮文冰,江蘇省沛縣第三中學教師)[責編:張應中;校對: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