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chuàng)作背景
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馮·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古典主義時期偉大的作曲家。他一生中在學習音樂的道路上十分坎坷,這段經(jīng)歷對他的音樂也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特別能體現(xiàn)出的是他的音樂風格,歷史將他的風格劃分為早期(1701—1803)、中期(1803—1817)、晚期(1817—1827),早期的音樂風格接近于莫扎特的優(yōu)美與靈動,是充滿朝氣的。此首貝多芬《c小調第七小提琴奏鳴曲》定稿于1802年,是貝多芬在維也納初期的小提琴代表作。
1800 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辦了一場音樂會后,得到了維也納貴族的崇拜者與資助者,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后來,他教 GiuLietta Guicciard 學習鋼琴, 不久二人走在了一起,好景不長,由于身份懸殊,GiuLietta Guicciard 嫁給了另外一位伯爵,隨后孤獨痛苦向他走來。在 26 歲時他又患上耳疾,就這樣,失戀與疾病,他在精神與身體的折磨下創(chuàng)作了此首作品。
貝多芬《c小調第七小提琴奏鳴曲》運用了快—慢—快—急板的基本結構,旋律歡快明亮并充滿戲劇性,每一個音符中蘊含著頑強的生命力。在與命運的斗爭中,將音樂藝術與理性精神融為一體,豐富的風格色彩變化,動態(tài)對比,無論是在思想還是音樂風格上都具有不同尋常的獨特個性。貝多芬一生共創(chuàng)作十首小提琴奏鳴曲,它們在小提琴作品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成為世界音樂的風向標,同時也是專業(yè)學習小提琴者必練習的經(jīng)典曲目。
二、貝多芬《c 小調第七小提琴奏鳴曲》演奏技法分析
1.解析右手頓弓與控制跳弓
對于一位演奏者來說,把對作品的理解通過演奏詮釋出來,從音符到音樂, 右手成為表達的重要因素,如果說左手的主要任務是決定音的高低,那么發(fā)音點、弓速、弓壓以及對節(jié)奏和時值的控制,這些都是通過右手運弓的技巧表現(xiàn)出來的。在第一樂章中大量樂段都出現(xiàn)了頓弓和控制跳弓的技巧,這部分小提琴技法演奏需要右手很好的控制力,帶點的四分音符需要蜻蜓點水般短促輕巧,這需要右手手指的帶動,并在中弓偏下的位置依靠弓子自重產(chǎn)生音響。
(1) 頓弓
頓弓演奏技巧,首先要分配好弓段,用弓子的中弓弓段偏下的下半弓部分拉奏,當集中力量拉完第一個音后, 弓子停在弦上小臂立刻放松,再以很快的速度爆發(fā)拉奏下一個音,頓弓技術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小臂要及時放松,就好似一個有彈性的彈簧,附點節(jié)奏的頓弓可以用《克萊采爾》第 2 課做輔助練習,當然完成這樣需要技術支持的運弓技巧, 大腦反應的速度要到位,大腦清晰的思路指導身體做出動作,由 p到 sf 的力度, 需要在右小臂的帶動下靠弓速來完成。第一樂章的風格類似進行曲,因此左手落指也要清晰干凈,保持音符的顆粒性。
(2)控制跳弓
控制跳弓,這個技巧的弓段分配一般在下半弓,弓根偏上中弓偏下的位置比較合適,當弓子落在弦前會有一個緩沖的角度,通過弓子與弦摩擦發(fā)聲后又離開了弦,這個運動過程類似于“u”型,完成這個技巧右臂也需要特別的放松,若僵硬緊張,弓子會沖撞到弦上導致控制跳弓失去彈性。隨著音樂的發(fā)展,后面頻繁的出現(xiàn)動態(tài)記號,要注意右手臂帶動手指,兩者做好配合。在練習時也要用節(jié)拍器慢練,卡準節(jié)奏,在這個過程中演奏者需要由慢至快,以每分鐘增加拍速練習,比如在有質量的演奏前提下,最快速是每分鐘150拍的拍速,實際演奏需要每分鐘135—140拍的拍速,練習時可由每分鐘90拍速起依次遞增5—10拍速,這樣的方法可以避免在舞臺上演奏時,因心理的緊張造成肌肉僵硬,導致失控演奏,最大程度地卡準拍子,是我們完成好作品的重要因素。
2.左手揉弦對音樂的表現(xiàn)力
在小提琴的演奏中,情感的表達需要右手的控制,同時也需要左手揉弦這一技巧,將作曲家的情感傳達到位對演奏者來說是極大的考驗,我們要根據(jù)樂曲的情感變化來調整左手揉弦,安靜細微的變化可以使用小動作的手腕揉弦,當起伏過大,輝煌澎湃的樂句就需要以手臂為發(fā)力點大幅度地快速前后擺動,加上右手運弓的配合增加小提琴音響的穿透力。左手揉弦,潤色了小提琴的聲音,使音樂作品變的更有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
(1)雙音揉弦
第二樂章中出現(xiàn)了帶有 sf 力度記號的五度雙音音程,從單音到雙音這個過程對我們的左手落指有很高的要求,在未拉完第一拍的音時,第二拍的音手指應提前準備好,一指同時按住兩個音,在保證音準的前提下左手小幅度揉弦,在熱情奔放的旋律中揉弦需要手臂帶動手腕和手指;安靜甜美的旋律中可用手腕帶動手指,避免手臂揉弦,同時右手配合好,以松弛的狀態(tài)拉奏,表達出主題安靜與貝多芬精神孤獨的情感。
(2)單音揉弦
第二樂章以緩慢的速度開始,聽似溫暖又透露著憂傷,左手揉弦用較小的幅度,手臂帶動手腕和手指,從手指的第一個關節(jié)到手臂做前后擺動的運動,樂曲中的漸強記號,揉弦也要相應地做出變化,手臂與手指的幅度加大,速度加快,手臂與手指的每一關節(jié)以及指尖應是放松的,切忌隨音樂力度的增強而讓肌肉陷入緊張僵硬的狀態(tài),并且應增加指尖的觸弦面積使之起到支撐作用。
在連續(xù)的長音旋律中,音樂明亮夢幻,連續(xù)的長音層層推進,演奏時需要隨旋律的歌唱性進行調整,在漸強處以手臂為發(fā)力點,將力傳達到手指,加重揉弦的音色,在換弓時樂句要有連貫性并且左手揉弦要持續(xù),同時右手也要根據(jù)旋律的音量色彩變化調整力量的傳導。
連續(xù)的琶音式上行音階,左手落指抬指從指根處發(fā)力,要干脆利落,并保證每個音的音準,手指蓄力穩(wěn)定地站住后加以小幅度且短促的揉弦,由于每個人手指都各異不同,對手指的控制力也不一樣,在指法的選擇上要揚長避短,相對長一點時值的音符我們可以用有力的手指來揉弦,而這也需要另外的練習來增強手指的獨立性與力量。
(3)和弦揉弦
在揉弦中,除了有單音、雙音揉弦,還會應用到的是和弦的揉弦,此樂章以和弦收尾,譜例中第 2 個和弦用到 1 指 、2 指和 4 指加右手撥奏,小指的力量較弱,1 指 、2 指可能會受到 4 指的拉扯,在每個手指放松狀態(tài)的前提下,除將左臂向內(nèi)側轉,拇指可以向 4 指的方向靠近,這樣 1、2、4 指落下后以較輕松的方式揉弦發(fā)出理想的音色效果。
譜例1:
所有技術一定全是服務于音樂的,音樂的表現(xiàn)力也需要技術支撐,左手揉弦是影響音樂表達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此基礎上更需要的是左手和右手的高度配合, 以增強音樂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聽眾的共鳴。
3.強奏與弱奏的色彩變化
在貝多芬的作品中,強烈的戲劇沖突是他特有的個性,而復雜多變的強弱對比支撐起了他的風格特征。這就要求我們在演奏前,深入地研究其作品的變化特點,掌握好譜面的動態(tài)變化,以更好地展現(xiàn)作品中想表達的情感或宣泄。
第三樂章中出現(xiàn)了較多力度記號變化,p (弱)、pp(很弱)、f (強)、cresc (漸強)、sf (突強)、sp (突弱)以及“棗核式”的記號。與第一、二樂章對比,也有明顯的風格變化,音符中透露出青春的熱情,內(nèi)心如孩童般的歡樂,附點音符與三連音營造了自由幽默的氛圍,像這樣歡快的旋律,除了速度要做出改變外,要處理好強奏與弱奏之間的對比,使音樂具有向前推進的動力。
右手在強奏弱奏上要比左手的影響更大,這就要求右手要有更好的控制力?!暗顾边@個動作可以體會并訓練右手的力量控制,當把水杯向地面方向傾倒時,其實是手臂手指參與了這一動作,力量由大臂到小臂再到手指,所有的力都會集中在拇指、食指與中指,另兩個手指的作用力較小, 正常握住水杯時力又會均勻地輸送到各手指。當強奏時,若下弓,將右臂的力量傳導在拇指食指與中指,另兩個手指輔助保持弓子的平衡即可,完成這一動作的前提是要將右臂放松,力量才能均勻通暢地傳導;弱奏時,減少力量的傳導。
另外,在演奏時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改變強弱,一個是發(fā)音點的位置,在演奏較強力度時,弓子放在離琴碼 1—2 厘米處,保持音色集中,在演奏較弱力度時,弓子 可以靠近指板減小音量;另一個是弓段的選擇,小提琴琴弓弓根沉,弓尖輕,弓尖的部分會減小琴弦振動的程度,音量自然會變?nèi)?,而在中弓偏下的位置,弓子的自重會增加在琴弦上的壓力使音響變大。弓速加快也能達到強奏的效果,反之變?nèi)酢?/p>
力度記號給予了音符生命,使平淡的旋律有了色彩,在演奏時,我們要重視這些表情術語與記號,以嚴謹?shù)膽B(tài)度對待每一個音符的變化,也正是這些豐富的音樂術語凸顯了作曲家的風格,理性與情感相結合才可能最大程度地還原貝多芬想表達的“世界”。
4.聲音的質量
貝多芬《C小調第七小提琴奏鳴曲》在某個層面上來說是應該是對演奏者音樂修養(yǎng)與素質的考驗,發(fā)音的質量、音色的感染力、音準以及換弓換弦對聲音的影響決定著演奏者水平,聲音質量的好與壞關鍵在于右手運弓的控制,還有對耳朵的聽辯能力的要求,另外與演奏者的心理、身體狀態(tài)也有密切的聯(lián)系。
第四樂章的風格十分符合貝多芬的英雄性氣概,戲劇性沖突更加強烈,有較多的低音作為鋪墊,這種低音聲部與高音聲部的轉變,在演奏時應注意音色變化,保證聲音的質量。樂曲一開始蘊藏著一股力量,這需要演奏者具有爆發(fā)力才能表達出活力積極的感情基調,首先我們應該正確認識這個問題,將思想放松,身體處于自在、最正常的狀態(tài),也就是“足夠的松”才能產(chǎn)生“足夠的力”。右肩力量下沉,將力貫穿于右臂,通過手指傳導在弓子上,找到正確的發(fā)力點,將右臂的力量傳導在拇指、食指和中指,根據(jù)旋律的走向,控制右手的傳導,將力量爆發(fā)。
(1)動態(tài)演奏
帶有力度記號的演奏需要找準發(fā)音點,比如由弱漸強,一般下弓開始比較適合較強雙音的音響效果,右臂先要放松,再突然用力,拇指、食指和中指將力傳導于弓子上,同時左手揉弦增加發(fā)出音響的飽滿度,渲染出貝多芬想鋪墊出的緊張又有張力的氣氛,跟隨鋼琴伴奏,我們的氣息也要隨旋律呼吸以保證樂句的氣口和發(fā)音的質量。帶有 ff 力度的和弦,和弦要奏出帶有立體感的音響效果,第四樂章中出現(xiàn)了三連音轉到和弦的樂句,演奏者左手需提前做好準備,聲部的兩個音同時發(fā)出后再換弦到高聲部的音,這也對弓段的分配有要求,演奏時應強調高音聲部的旋律音,下面兩個低音一帶而過,可以用較短的部分,再運用弓子的慣性速度加右手手指的傳導轉換到高音,而高音的力度要根據(jù)低聲部的力度延續(xù)過來,并且保證弓速均勻。
最后的急板部分,也達到了全曲的頂峰,f 力度最直接的方式迸發(fā)出前進的力量,鋼琴和小提琴聲部要緊密相連,在四個長音后出現(xiàn)了第一拍的相同兩音在E 弦,第二拍換到 A 弦的不同音,presto的速度下要把每個音拉均衡,練習過程中會出現(xiàn)左右手配合不協(xié)調、發(fā)音不清晰的問題,導致這樣的問題多半在左右手的時值不統(tǒng)一,以最后一小節(jié)為例, 將每一拍的第一個音給個重音,當拉1指Sol時需要提前準備好 3 指 Mi 的換弦與落指,在快節(jié)奏中不要因弓子失重失去控制,借助右小臂與手腕手指,找好換弦的平面,發(fā)出有質量的聲音。
譜例2:
(2)八分音符演奏
連弓演奏的八分音符,速度是較快的,譜面要求力度由突強漸弱,這種時候我們通常會將注意力放在左手的快速跑動而忽視了聲音的集中,導致在弱的音符上聲音發(fā)虛,在練習時可以先分弓練習,用一寸的弓長在中弓位置訓練發(fā)音,要注意小臂的放松,如果16 個音為一個樂匯,若至第 9 個音聲音發(fā)緊,需立即停下,調整身體的狀態(tài)和發(fā)音點,如此反復直到16個發(fā)音都是集中的、有質量的。當加上連弓練習要注意控制好弓速,連貫均勻地奏出,保持運弓的穩(wěn)定性同時右手小指掌握好弓子的平衡,往往帶有這種“熱情特質”的音符演奏會越拉越快,演奏者要做好從慢到快一步步的提速練習,在指法的選擇上也要就近,盡量避免跨弦演奏,保證奏出的音色是純凈的。
(3)控制跳弓
有質量的演奏要求每一個音符要有彈性, 音色圓潤。需要很好的控制好右臂與手指的力量,對于cresc 可以增加運弓長度與速度,充分振動琴弦,特別是低音的部分,大臂和小臂要自然放松,正確地發(fā)力,才能發(fā)出渾厚富有張力的音響色彩。
樂曲后半部分小提琴旋律由跳躍詼諧轉變?yōu)槭闱榘察o再至緊張的氛圍,力度轉換頻繁,在看似簡單的音符在演奏上卻有不容被忽視的細節(jié),從大二度小二度音符攀爬到下行音階,切忌音符緊密疏忽了聲音的厚度,右手手指要隨音符之間的換弦快速做出調整,注重樂句的整體性和連貫性,配合好鋼琴的聲部變化。
小提琴的音色是拉琴者永遠追求的,演奏出有質量的聲音需要不斷練習提高我們的技術,除此之外搜集和觀看國內(nèi)外大師的演奏視頻,增加耳朵對聲音音色的辨識度和敏感度,也是提高演奏技術的有效途徑。
本文對貝多芬《c 小調第七小提琴奏鳴曲》演奏技法做了詳細的闡述,通過對這首小提琴作品的分析,進一步準確掌握演奏技法及情感表達,更加明確了貝多芬的作品對音樂以及小提琴藝術上有著極大的演奏探索價值。
注釋:
[1]黎雨荷:《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演奏技巧分析》,《中國音樂》2022年第5期,第206—208頁。
[2]白雪:《貝多芬〈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的曲式結構及演奏釋義》,《黃河之聲》2024年第23期,第66—69頁。
[3]孫?。骸豆D良〈d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演奏分析》,《黃河之聲》2024年第2期,第134—137頁。
房子怡 俄羅斯新西伯利亞格林卡音樂學院博士在讀
(責任編輯 李欣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