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紅色文物作為傳承紅色基因的實物載體,主要是指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領導革命斗爭過程中創(chuàng)造、遺留至今的文化遺存。時間上來看,紅色文物產生于1921年;內容上來看,紅色文物的主導政黨是中國共產黨,主導階級是無產階級。2紅色文物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改革歷程的重要見證,運用紅色文物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對于增強人們的歷史使命感、傳承紅色基因具有重要意義。
一、內容之維:運用紅色文物講什么樣的中國共產黨故事
紅色文物作為中國共產黨故事的見證者,記錄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足跡。運用紅色文物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要系統(tǒng)講述中國共產黨踐行初心使命、浴血奮戰(zhàn)等輝煌故事。
(一)講“初心使命”:追尋信仰足跡
運用紅色文物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講好黨“初心使命”的故事是起點。紅色文物作為歷史的無言講述者,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厚重的歷史記憶,是中國共產黨踐行初心使命的見證者。1920年,陳望道翻譯的中文譯本《共產黨宣言》點燃了無數青年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早期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受《共產黨宣言》的影響而走上革命道路,并確立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留下的諸多珍貴的文物,如一雙雙磨破了的草鞋、一件件斑駁的器物,都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艱苦奮斗,承載著他們對初心使命的堅守??傊@些珍貴的紅色文物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堅守并踐行初心使命的堅定信念和堅強意志。運用紅色文物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就是要將抽象的初心使命通過紅色文物轉化為具體的歷史敘事。這不僅能讓青年大學生深刻理解黨的初心使命,更能引導青年大學生從文物背后的故事中汲取奮進力量,繼承和發(fā)揚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精神。
(二)講“浴血奮戰(zhàn)”:重現烽火歲月
運用紅色文物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講好“浴血奮戰(zhàn)\"的故事是基石。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經過了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zhàn)。紅色文物作為這段歷史的實物見證,為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提供了直觀而生動的素材。以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陳列的槍支為例,館藏槍械及彈殼等文物,客觀呈現了起義者為踐行理想信念而毅然前行的革命斗爭。再如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館藏沖鋒號,其作為戰(zhàn)爭親歷實物,直觀印證了革命戰(zhàn)士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在沖鋒號令下勇往直前、無畏犧牲的革命精神??傊?,紅色文物極大增強了中國共產黨故事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通過這些紅色文物講述我們黨“浴血奮戰(zhàn)\"的故事,青年大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所歷經的艱難險阻,從而勇往直前、發(fā)憤圖強。
(三)講“人民情懷”:扎根群眾沃土
運用紅色文物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講好“人民情懷\"的故事是核心。紅色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黨與人民深厚情感的實物載體,生動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始終扎根人民群眾沃土的堅定信念與行動自覺。從革命年代來看,諸多紅色文物承載著黨與人民魚水情深的感人故事。比如,“半條被子”的故事是黨與群眾同舟共濟、共渡難關的象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淮海戰(zhàn)役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車推出來的,渡江戰(zhàn)役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3小推車、小船等紅色文物鮮明印證了人民群眾是黨和軍隊最堅實的依靠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就是人民群眾干出來的;改革開放的歷史偉劇是億萬人民群眾主演的\"[4]。安徽小崗村\"大包干\"契約是黨和人民一起推進農村改革的有力見證,展示了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堅定決心??傊@些紅色文物是黨與人民血脈相連的生動詮釋,從“半條被子”的溫暖到“小推車”的力量再到“大包干\"的探索,無不體現著人民至上的深刻內涵。新時代,講好紅色文物中的“人民情懷\"故事,是黨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具象化表達,可以使人民至上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全體青年大學生心中。
(四)講“英雄脊梁”:弘揚英烈精神
運用紅色文物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講好“英雄脊梁\"的故事是支柱。紅色文物鐫刻著英雄人物的奮斗軌跡,承載著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進程中無數英烈的偉大精神。狼牙山五勇士陳列館中的槍支作為歷史見證物,凸顯了革命英雄在危難時刻展現出的英勇無畏與不屈不撓的革命氣節(jié)?;春?zhàn)役紀念館內收藏的家書,不僅是戰(zhàn)士們對家人情感的流露,更是他們在戰(zhàn)火中堅守革命信仰的實證。紅色文物的價值不僅在于其物質形態(tài)的原真性,更在于其作為意識形態(tài)建構的橋梁,能夠將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轉化為可感知、可驗證的歷史邏輯鏈條,為新時代講好故事提供生動素材??傊?,利用紅色文物講好這些“英雄脊梁”的故事,能讓更多人了解革命先輩的奮斗歷程,從而汲取強大精神力量,讓英烈精神代代相傳。
(五)講“中國道路”:探索復興征程
運用紅色文物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講好中國道路的故事是指引。紅色文物不僅講述著中國共產黨過去的崢蝶歲月,更為黨探索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提供了清晰指引。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并非一帆風順,諸多紅色文物見證了黨對中國道路的精準判斷與科學抉擇?;赝麣v史,“嘉興南湖的紅船”是中國共產黨探索革命道路的起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地形圖\"是中國共產黨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艱辛探索。如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這些紅色文物依然具有強大的指引功能,通過紅色文物講好中國道路的故事,有助于我們汲取歷史經驗,明晰前行方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解奮斗。
二、價值之維:為什么要運用紅色文物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
紅色文物是黨和國家的紅色基因庫,是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的鮮活資源和寶貴財富。運用紅色文物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具有多維價值。
(一)強化歷史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
運用紅色文物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在強化歷史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當前,面對多元思潮沖擊,我們迫切需要加強青年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建設。紅色文物作為無可辯駁的歷史實證,對于青年大學生抵御歷史虛無主義、強化歷史認同感至關重要。譬如,狼牙山五勇士紀念館內陳列的槍支、彈藥及相關戰(zhàn)斗記錄等文物可以有力回擊某些惡意詆毀的不實言論,捍衛(wèi)英雄烈士的名譽,深化青年大學生對黨的歷史的正確認識。此外,紅色文物背后蘊含著愛國主義、自強不息等精神,能夠凝聚起中華兒女的民族共識。從抗日戰(zhàn)爭時期到解放戰(zhàn)爭時期留存下來的各種武器文物、文獻資料等,串聯著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斗爭的紅色記憶。這些文物背后的黨史故事,使青年大學生清晰地認識到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來之不易,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認同感與歸屬感,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傳承紅色基因,賽續(xù)精神血脈
紅色文物作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實物見證,每一件紅色文物都關聯著一段可歌可泣的黨史故事,是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載體。例如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保存的紅軍挑糧用過的扁擔,承載著紅軍戰(zhàn)士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寶貴品質。講述扁擔背后的故事,能將革命先輩們?yōu)楦锩鼊倮恍笂^斗的精神傳遞下去,從而激勵青年大學生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紅色基因。同時,紅色文物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精神紐帶。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能夠將抽象的紅色基因轉化為具象的精神載體,從而激活青年大學生的精神血脈。這些精神通過紅色文物故事共同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新時代,運用紅色文物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精神血脈提供了生動素材,有利于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精神血脈歷久彌新。
(三)創(chuàng)新黨史教育方式,提升育人實效
紅色文物作為黨史教育的鮮活資源,運用紅色文物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能夠增強黨史教育的感染力與說服力,使教育內容更加豐富、教育形式更加生動,從而提升育人實效。一方面,傳統(tǒng)黨史教育大多依賴書本知識與理論講解,形式相對單一。紅色文物打破了這一局限,以實物的形式使黨的歷史更加鮮活、立體地呈現在青年大學生眼前,為黨史教育開辟新路徑。當近距離接觸這些文物,玲聽與之相關的黨史故事時,青年大學生仿佛穿越時空,回到那段崢嶸歲月,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發(fā)展的艱辛歷程,真切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革命先輩的偉大,從而提升黨史學習育人實效。另一方面,紅色文物教育可以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實踐。通過參觀博物館和紀念館、參加紅色研學活動等,青年大學生不僅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加深對黨史的理解,還有利于將黨史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實現知行合一。
三、路徑之維:怎樣運用紅色文物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
運用紅色文物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講深”是根基,“講透”是關鍵,“講活”是靈魂。黨史故事講述者應通過講深、講透、講活中國共產黨故事,把紅色文物從“歷史的無言者\"轉變?yōu)椤皶r代的發(fā)聲者”。
(一)深挖紅色文物歷史內容,“講深”中國共產黨故事
一方面,黨史故事講述者可以從文物細節(jié)切入,將單件文物嵌入歷史事件脈絡中展開敘事。文物細節(jié)是解碼歷史的微觀密鑰,可以幫助青年大學生構建起文物與歷史時空的深層聯結。青年大學生通過分析“半條被子”,青年大學生可以還原當時戰(zhàn)士們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的場景,從而將其與“軍民魚水情\"的歷史命題深度關聯;通過丈量支前小推車的輪距,青年大學生可以想象人民群眾推著小推車支援前線的壯闊圖景,與“群眾路線”的歷史命題深層聯結。這種將文物細節(jié)嵌入歷史事件“以小見大\"的敘事策略,不僅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而且能幫助青年大學生堅定道路自信,從而“講深\"中國共產黨故事。另一方面,講述者可以挖掘文物主人的生平故事,將抽象的黨史話語轉化為有血有肉的生命敘事。方志敏在獄中寫下的《清貧》手稿,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從創(chuàng)立初期就確立的“廉潔奉公”政治基因。王進喜“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拼搏精神與中國打破\"貧油國\"帽子的歷史使命相結合,深刻詮釋了“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鐵人精神。當青年大學生在方志敏的手稿中看到清廉本色、在王進喜的工服上觸摸到奮斗印記時,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連接個體與時代的精神紐帶。
(二)闡釋紅色文物精神密碼,“講透”中國共產黨故事
紅色文物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物質載體,闡釋紅色文物精神密碼的過程,本質上是將歷史敘事轉化為理論話語,從而把中國共產黨故事“講透”。陳望道先生“蘸墨汁吃粽子”的故事,闡釋了“真理的味道是甜的,凝結著真理的革命精神同樣也是甜的\"5]。通過錢學森的設計圖紙與鄧稼先的實驗筆記,青年大學生可以解讀出“熱愛祖國、自力更生\"的科研精神。要想\"講透\"科研工作者的故事,青年大學生需要將這些紅色文物故事與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結合起來,從而揭示中國共產黨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民族復興的戰(zhàn)略支撐。新時代,塞罕壩展覽館收藏的馬蹄燈展現了“牢記使命、艱苦創(chuàng)業(yè)、綠色發(fā)展\"的塞罕壩精神,將其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tài)理念結合起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思考。總之,這種將故事與理論相結合的敘事方式,可以讓青年大學生在了解黨史故事的同時,深刻領悟其背后的思想意蘊。黨史故事講述者要想“講透”中國共產黨故事,需要將紅色文物故事與其蘊含的深層理論知識結合起來,從而深入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達到“道破真理、講透本質\"的敘事效果。
(三)創(chuàng)新紅色文物呈現形式,“講活”中國共產黨故事
“講活\"中國共產黨故事,可以通過科技賦能、跨界融合等方式創(chuàng)新紅色文物的呈現形式,真正實現“讓紅色資源活起來,讓黨史故事活起來\"6。第一,通過數字技術賦能,打造沉浸式體驗模式。新時代,各場館可以借助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數字技術,使紅色文物突破靜態(tài)展覽的局限,打造身臨其境的體驗。比如,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運用全息投影,打造出逼真的起義軍沖鋒場景;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利用數字技術重現當年紅軍戰(zhàn)士在井岡山的戰(zhàn)爭與生活場景,讓參觀者可以感受當時革命斗爭的艱苦卓絕。第二,將紅色文物與當代藝術結合起來,通過紅色影視、紀錄片等賦予中國共產黨故事以更強的感染力。比如,紀錄片《山河歲月》利用文物三維建模技術復原歷史細節(jié),讓觀眾更直觀地了解歷史場景;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創(chuàng)新推出“紅色劇本殺”,以沉浸式角色扮演形式生動還原建黨歷程,使體驗者深刻領悟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傊?,各場館可以通過數字賦能、跨界融合等多種方式創(chuàng)新紅色文物的呈現方式,從而“講活”中國共產黨故事。
四、結語
運用紅色文物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有利于青年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讓紅色文物與時代同頻共振,在講好黨史故事的過程中,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紅色精神歷久彌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111.
[2]劉菲.承繼與建構中國革命文物概念新探[J].中國紀念館研究,2022(Z1):211-216.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12.
[4]習近平.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318.
[5]吳德剛.中國共產黨精神品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
[6]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百年大黨面對面:理論熱點面對面·2022[M.北京:人民出版社,北京:學習出版社,20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