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上大學了,放假回來前給我發(fā)了一條信息,正式又嚴肅,內(nèi)容如下:
“回家約法三章:1.不對我的外貌提要求,不逼迫我扎頭發(fā)等;2.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就不要教育我,不要過問我在干嗎,不要隨便進我房間;3.不要突然通知我做什么事情,要先和我商量。你和爸爸可以做到吧?我以后回家的時候會越來越少,我希望在家里的日子更自由,更快樂,我們相處更融洽?!?/p>
看了這條信息,我又好氣又好笑。好氣的是,女兒居然和我約法三章,語氣還頗為不善,且條條對她有利;好笑的是,這樣的表達似乎與我如出一轍,我也曾對女兒做過同樣的事:“回家約法三章:1.先做作業(yè),再聽音樂或做其他事;2.睡覺前,必須有30分鐘的課外閱讀時間;3.晚上不得超過11:30睡覺,完成作業(yè)速度第一,質(zhì)量第二?!彼棺h,說回家后想放松放松,先在床上躺躺聽音樂,放空自己,然后再寫作業(yè)。但是,我發(fā)現(xiàn)一旦由她來安排,晚上不到12點,她是絕對不會睡覺的。所以,抗議駁回,她嘟著嘴,無奈地接受了“不平等條約”,度過了三年高中時光。
到了大學,對她的學習、生活,我不再干涉。沒想到,在回家前,她沒有像別的孩子那般充滿歡喜,充滿期盼,而是一本正經(jīng)地和我約法三章,讓我著實意外且有些不滿。于是和她進行了溝通,但最后我們都保留了各自的意見。隔著屏幕,我能感覺她一下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那一刻,我體驗到了紀伯倫所說的: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并非因你而來。
幾天后,女兒回家了。站在我面前的她嬌俏可愛,神采飛揚,與曾經(jīng)那個穿著寬松運動服,扎著馬尾辮,戴著黑框大眼鏡的女兒相去甚遠。她的頭發(fā)原本又黑又直,現(xiàn)在卻燙著大波浪,臉上還化了淡妝,整個人看起來青春靚麗,讓人眼前一亮。當我伸手去接她的行李時,才發(fā)現(xiàn)她做美甲了,長長的指甲上還有閃閃的粉鉆。我當場愣住了,要知道,我曾經(jīng)和她提及過,爺爺希望女孩樸素大方,我們家不允許燙頭發(fā),不允許涂指甲油,也不允許化妝,在這個方面,爺爺管得可嚴了。爺爺說,好的家風家規(guī)不能丟,還說年輕就是美,不需要打扮,不要弄得花里胡哨、妖里妖氣。不久后就是女兒二十歲生日,家里要慶祝,如果那時被她爺爺發(fā)現(xiàn)做了美甲,還不知道會怎樣呢。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女兒與我約法三章原來有這樣的含義。
女兒似乎讀懂了我的想法,淡淡一笑:“我想對自己好一點,我想在年輕的時候更美一些。你們也要跟上時代的潮流,知道現(xiàn)在年輕人的心理,走進年輕人的世界。不要故步自封,以為自己總是對的。”
我沉默了,我覺得女兒的話有道理,她沒有犯什么原則性錯誤,她的外貌改變了一些,但是的確更好看了。我能接受,但是如果她爺爺不能接受,當眾發(fā)脾氣怎么辦?老人家倔,孩子脾氣也剛,到時候鬧得下不來臺,讓原本喜氣洋洋的聚會變得不歡而散,那就遺憾了。再次回味女兒的約法三章,我覺得背后深藏著三個詞:理解、尊重、認同。我向女兒表達了自己的顧慮,她不以為然:“我覺得你想多了,爺爺才不會這樣古板呢。他特別喜歡我,不會管我的?!蔽疫€是不放心,再次建議:“其實,你所做的也不是多么要緊的事。但是,就像入鄉(xiāng)隨俗一樣,你在家里,就要遵守這個家的家規(guī)家法。要不,我先打電話告訴爺爺,讓他有個心理準備,好嗎?”女兒思考了一番,點點頭。
我在電話中和孩子爺爺打了招呼,說自己沒有提前和女兒說不能做美甲,不要燙頭發(fā)。此次女兒回家,我發(fā)現(xiàn)她既做了美甲,又燙了頭發(fā),拜托他在請客那天保持愉快心情,不和小輩計較,我保證以后會好好教育女兒的。孩子爺爺聽了,答應(yīng)了我的請求,但在掛電話之前又補充了一句:“孩子大了,你要和她好好說話,但是該提的要求還是要提,該教育的時候還是要教育的,不能任她自由發(fā)展。”
掛了電話后,女兒很認真地和我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審美,爺爺喜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這沒有錯;我現(xiàn)在是大學生了,我同宿舍的女孩,出門都會化一點淡妝,讓別人賞心悅目,自己也心情愉悅,這也沒有錯。而且,化妝在禮儀上,也是對別人的尊重。至于做美甲嘛,我們工科女生,在校經(jīng)常要寫程序,并不方便去做,但是看別人的手漂漂亮亮的,也挺羨慕,這不,就想趁著放假讓自己美幾天,有何不可呢?”
我被女兒說動了,于是拍拍她的肩膀:“就做你自己吧,媽媽支持你。我發(fā)現(xiàn):今天的你,因為有思想而變得魅力十足。”
女兒調(diào)皮一笑:“謝謝媽媽,理解萬歲!”
第二天,孩子爺爺趕來家看他的寶貝孫女,對她燙頭發(fā)、做美甲、化淡妝一概沒提,只是樂呵呵地看了她許久。爺爺離開后,女兒問我,幾天后會有哪些親戚來吃飯。我告訴她,這次是爺爺請客,他的許多好朋友都會來。女兒輕輕點點頭:“噢?!彼指嬖V我:“我最近看了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在書中提到‘在人際關(guān)系中,我們渴望被愛、被接納,所以總是不可避免地去迎合他人,或拿別人的喜好標準要求自己’,我覺得確實如此。所以,在回來之前,我對自己說‘即便被討厭,我也不想迎合你們,拿你們的喜好標準要求自己,我應(yīng)該有被討厭的勇氣’。但是,我發(fā)現(xiàn)我錯了,你們不是別人,是最愛我的親人,也是我最愛的人。爺爺看到我的變化,依然笑瞇瞇的,十分寬容,這是因為他愛我;你明明知道我這樣的指甲不會受到爺爺輩的人認可,依然選擇尊重我,也是因為愛我。你們都沒有為難我,那我為什么要在客人面前,讓爺爺為難呢?”
那一刻,我不知道該如何回應(yīng)女兒,只覺得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其實,我也讀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但是我覺得女兒才真正將書讀懂了。也許,她與我的約法三章是受這本書的影響,但之后想法的改變是受親人間情感的影響。是愛、尊重、接納讓她有了被討厭的勇氣,又讓她重新審視了愛的真諦。
在請客前一天,女兒將修剪過的、干干凈凈的指甲伸出來給我看,調(diào)侃道:“這次,我讓爺爺高興;下次放假時,再好好取悅自己。”我聽了,唇角上揚。
董一紅: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教育教研室主任,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編輯 東籬 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