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繡球長得這么好,怎么不開花呢?”母親在陽臺打掃衛(wèi)生時嘀咕。我聞聲望去,枝丫確實比去年張揚了許多,肥厚的葉片層層疊疊,綠意洶涌,幾乎要溢出盆沿,一派生機勃勃的假象一一唯獨缺席了那宣告盛夏來臨的、飽滿絢爛的花球。
一個月前,的孫校長就興致勃勃地向我展示校園里繡球盛放的盛況,照片里花團錦簇,擠擠挨挨,潑灑出藍紫粉白的夢幻色彩。
為什么不開花?我心里其實早有了答案。記憶回溯到去年深秋,當最后一朵繡球凋零,枝葉也顯出頹勢,岳父將它挪到了陽臺最幽深的角落。那里,吝嗇的陽光每天只能短暫地探訪片刻。長期幽居暗處,它所有的力氣都用在徒長枝葉、爭奪那微弱的光照上,哪還有余裕醞釀一場盛大的花期?
同病相憐的,還有那幾株清明時我從老家?guī)Щ氐睦苯访?。本意是讓孩子見證一顆種子到果實的有趣旅程,感受生命成長的奇跡。還未等我尋來合適的花盆安置,岳父已麻利地將它們直接栽進了陽臺下方那狹窄的花帶里。那地方,被高大的建筑和茂密的綠植遮擋,陽光成了稀客。辣椒苗倒是“爭氣”,在缺光的焦慮中拼命拔高,纖細的莖稈已竄至近一米,但枝葉稀疏,顏色淺淡,一副營養(yǎng)不良的模樣。它完成了生存意義上的“長高”,卻徹底遺忘了生命更重要的使命一—開花、結果。沒有足夠的光合作用驅(qū)動,能量無法有效轉(zhuǎn)化為生殖生長所需的養(yǎng)分,它被困在了徒勞的“青春期”。
生命的綻放,離不開陽光的吻觸。無論是嬌艷的繡球,還是火辣的辣椒,它們的基因里都刻著對光能的絕對依賴。少了它,再蓬勃的綠意也只是虛張聲勢的空殼,結不出期待的果實。
人,何嘗不是如此?我們亦是自然之子,是億萬年進化中與陽光共舞的產(chǎn)物。陽臺上的繡球與辣椒,仿佛在無聲地叩問著我們:真正的成長,豈能囿于方寸之間,僅以單一尺度丈量?對于正在拔節(jié)生長的初中生而言,校園不應只是知識的“填鴨場”分數(shù)的“競技臺”,更應成為一片能沐浴自然之光、涵養(yǎng)生命之光的沃土。
伍學明
武漢市光谷實驗中學校長,教育碩士,湖北省首批“荊楚教育名家”。歷經(jīng)鄉(xiāng)鎮(zhèn)中學、縣城中學、省城學校校長,倡導“慢教育”,追求校園里的
“青春味道”。專著《教育慢慢來》被評為湖北教育出版社2019年十佳教育圖書。
推開教室的窗,讓自然的陽光灑進來,也讓學生走出去。這陽光,是操場上奔跑跳躍的身影,是生物園里親手栽種、觀察記錄的生命奇跡,是春秋游時在山野間感受的清風拂面、鳥語花香。“陽光體育一小時”,不應是課表上的擺設,而是學生釋放活力、強健體魄的真實律動。自然觀察、生態(tài)研學、勞動實踐這些融入自然的課程,是書本知識最生動的注腳,能喚醒學生對生命本源的好奇與敬畏。萬物生長靠太陽,這古老而樸素的箴言,不僅適用于草木,也深深烙印在學生健康成長的密碼中。
教育更要敞開心扉,讓“人生的陽光”普照每個角落。這陽光,是志同道合者在社團活動中碰撞的思想火花,是在藝術節(jié)舞臺上自信綻放的才華,是在志愿服務中體會到的奉獻價值,是在小組合作中學會的理解與擔當。它意味著教育評價的多元視角一不再只盯著試卷上的紅勾,更要看見運動場上的拼搏、畫布上的創(chuàng)意、舞臺上的風采、社區(qū)里的熱心。沒有人生的陽光照射,再精妙的生命,也可能走向一種徒然的繁茂。
教育的使命,是提供一片開闊的“苗圃”,這里有知識的土壤,更要有自然的雨露和人文的暖陽。唯有如此,才能讓每一個年輕的生命,如同陽光下自由生長的植物,不僅枝繁葉茂,更能如期綻放屬于自己的獨特光彩,結出豐盈飽滿的人生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