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氓》;《孔雀東南飛并序》;敘事詩;獨白;對話
《氓》《孔雀東南飛并序》(以下簡稱《孔雀東南飛》)在教材中屬于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在單元研習任務(wù)中指出“這兩首詩都是講述古代婚姻愛情悲劇的民歌。試分別梳理它們的情節(jié),從人物形象、語言風格、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比較兩首詩的異同\"l。根據(jù)課程標準、教材單元學習任務(wù)要求以及詩歌本身的特色,在教學時可以將兩首詩進行聯(lián)讀。教學過程中可以從兩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出發(fā),在比較與探究悲劇成因以及悲劇成因的表現(xiàn)方式中,分析兩首詩敘事手法的異同,客觀、科學、有深度地完成對兩位女主人公命運的認知和判斷,體察悲劇背后的文化因素,認識詩歌蘊含的悲憫情懷。
一、《氓》女子形象的確定性與劉蘭芝形象的眾說紛繪
《氓》中女子經(jīng)歷了戀愛、結(jié)婚、婚變、決絕的愛情婚姻過程,從詩句中我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這位女子的形象。比如“將子無怒,秋以為期”“不見復(fù)關(guān),泣涕漣漣。既見復(fù)關(guān),載笑載言”可以看到女子對氓的一往情深;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表現(xiàn)了女子的勤勞;“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與“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兩組比興詩句的對比,暗示女子年輕時的美麗與年老色衰;“靜言思之,躬自悼矣”“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句,則可以看出女子被氓厭棄后的清醒、果決。從《氓》這首詩中,女子的形象鮮明獨特,并且不難看出該女子在婚姻愛情中并未有什么過錯,全因氓的始亂終棄,導(dǎo)致了女子的悲劇。
《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的形象卻顯得“矛盾”復(fù)雜。劉蘭芝自述自己的身世“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這一段話在詩中劉母也重復(fù)過??梢钥闯觯瑒⑻m芝是一位多才多藝、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子。甚至在她被遣歸家后,仍然有縣令與太守家前來求親,劉蘭芝的形象再一次得到印證。然而這樣一位多才多藝、有文化的女性,為什么還會被婆婆遣回家呢?詩中焦母說“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與劉蘭芝言“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也相矛盾,因此,劉蘭芝到底是一位怎樣的女性,還需進一步細究。劉蘭芝自述中有這么一段話“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面對婆婆的“刁難”,即使冒著被休棄的風險,她也絕不退讓妥協(xié)。不僅如此,劉蘭芝歸家后面對母親與兄長逼婚,也是表面答應(yīng),但用實際行動踐行與焦仲卿的約定,很有主見。所以,劉蘭芝是一位外柔內(nèi)剛的女性。
兩位女性雖然遭遇不同,形象卻極為相似,美麗、勤勞、勇敢、果決,勇于直面人生的大變故。但詩歌在塑造人物形象時使用的方法卻大不相同,《氓》是以女子獨白的方式敘述人生經(jīng)歷,沒有引入對女子的“第三者評價”;《孔雀東南飛》則以對話的方式推進詩歌情節(jié),正是由于不同人物的評價參與,使劉蘭芝的形象變得幽微且耐人尋味。從《氓》到《孔雀東南飛》,經(jīng)由不同的詩歌敘事手法,女性形象的塑造變得更加豐富、立體。
二、悲劇原因的單一性與矛盾性
對于悲劇,我們習慣于尋找悲劇的成因?!睹ァ分信拥谋瘎。腥苏J為她未守禮法,未得到家中長輩的認可,與氓的結(jié)合屬于私奔。也有人認為是她被氓的表面所蒙蔽,識人不明?!睹ァ返墓适掳l(fā)生在農(nóng)業(yè)文明初具雛形而傳統(tǒng)倫理禮教并未定型的先秦時代,女子對自己的愛情婚姻有著相對自主的選擇權(quán)。在《詩經(jīng)》中有許多表達男女情愛的詩歌,比如《邶風·靜女》寫男女約會,《鄭風·子衿》《陳風·月出》表達男女間的相思之情,等等。況且在《氓》中該女子最初以“子無良媒”拒絕氓的求婚,他們也是在“爾卜爾筮,體無咎言\"的情況下成婚,“以爾車來,以我賄遷”也體現(xiàn)著婚禮的合法合理性。從《氓》中女子的獨白敘述中,可以看到她的不幸是由于男子負心導(dǎo)致。這在任何時代,無論是否門當戶對、明媒正娶,這樣的悲劇都有可能發(fā)生,屬于人性悲劇。
《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的悲劇一般認為是以焦母、劉兄為代表的封建大家長對于婚姻的強制干預(yù)導(dǎo)致的,表現(xiàn)了封建禮教對人的禁錮。細究詩句,我們會發(fā)現(xiàn),詩中各方均各有其行為邏輯。劉蘭芝認為自己在焦家行為沒有偏差,被遣后與焦仲卿約定誓言,歸家后又不得不遵從兄長安排。夫家與父家都沒了退路,別無選擇,只能殉情。焦母對劉蘭芝固已多有不滿,而兒子又有了(在她看來)更合適的結(jié)婚對象,休棄劉蘭芝也在情理之中。焦仲卿為維護劉蘭芝,大膽質(zhì)問母親,并立誓非她不可;同時跟劉蘭芝約定不久之后再去迎娶她,最終無力回天,只能用死守護愛情。劉兄面對妹妹劉蘭芝被府吏休棄以及府君兒子想要迎娶的雙重事實,選擇讓妹妹再嫁也合情合理。但各自合理的訴求之間本身是可能存在沖突的。歸根到底,如前文已經(jīng)分析的,劉蘭芝是一個有主見、外柔內(nèi)剛的女性,但她并不生活在一個屬于她的時代。在漫長的封建時代,當個性及愛情與上層制度發(fā)生矛盾時,個性與愛情必將以毀滅告終。正如黑格爾所說:“悲劇是通過沖突來實現(xiàn)的。…沖突中對立的雙方各有它那一方辯護的理由,而同時每一方拿來作為自己所堅持的那種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內(nèi)容卻只能是把同樣有辯護理由的對方否定掉或破壞掉。\"2因此,《孔雀東南飛》既是社會悲劇,也是性格悲劇。
三、“獨白”的唯一性與“對話”的復(fù)調(diào)性
如上所述,《氓》和《孔雀東南飛》同樣都寫愛情婚姻悲劇,但后者的思想深度、審美效果、人物刻畫等,顯然要超過前者,這體現(xiàn)了敘事詩的發(fā)展與成熟,
《氓》以第一人稱自我獨白的方式發(fā)出喟嘆,基本按照時間順序(加入插敘)回憶自己愛情婚姻的心路歷程,在詩中我們只能聽到一種聲音(這在《詩經(jīng)》諸篇中比較普遍)。由唯一的獨白呈現(xiàn)愛情婚姻悲劇,其藝術(shù)效果就顯得比較單一。比如,我們無法確知《氓》中女主人公是否也具有類似劉蘭芝這樣的獨立個性;而由于作為男主人公的“氓\"處于失語或缺席狀態(tài),沒有加以辯解的機會,我們無法窺見可能存在的更為復(fù)雜的悲劇全貌。
《孔雀東南飛》在劉蘭芝的自述方面,繼承了《詩經(jīng)》的寫作手法,但視野顯然更為開闊。這首先體現(xiàn)在全詩的第三人稱全知視角。在詩歌情節(jié)的推進過程中采用“對話\"形式,在這其中夾雜著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母、劉兄等各自的語言與立場,詩歌中由此出現(xiàn)多聲部的現(xiàn)象。詩中不同人物從完整統(tǒng)一的情節(jié)中以各不相同的邏輯,獲得了自己的生命;甚至作者也以旁觀者的視角去感受整個故事,由此形成“復(fù)調(diào)\"的敘事方式。從這個角度看,《孔雀東南飛》顯然具備了后世小說中的復(fù)雜性與成熟度,充分體現(xiàn)了“敘事”的魅力一事實上,這種多聲部的成熟敘事手法,即便在古典小說發(fā)展相對成熟的明清時期也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
當然,《孔雀東南飛》的這種多聲部敘事現(xiàn)象,也不是自覺為之的,而是在民間的不斷加工中逐漸形成。事實上,對《孔雀東南飛》的成詩時間,學者也多有研究。梁啟超認為此詩作于六朝,陸侃如認為此詩作于宋少帝與徐陵之間。不同時代的人,基于對一個基本愛情悲劇的同情,不斷地加工并加入細節(jié),試圖使故事更為真實可信,或者更為真切感人。甚至可以想見,其間不乏有同情于焦母或劉兄的讀者,會在原先的版本中為二者添加一兩句辯解之詞。一代代的添加,既完善或豐富了人物形象,但也不免在細節(jié)處留下些許矛盾沖突之處。但畢竟瑕不掩瑜,正是由于一代代的加工與完善,才在多聲部的敘事中營造出了“劉焦愛情”這樣一個立體豐富、復(fù)雜多元、千年流傳的故事。
因此也可以這么說,愛情悲劇自古有之,“劉焦”悲劇愛情的敘述,脫胎于先秦時代的《氓》,在歷代的加工與錘煉中不斷豐富完善,最終形成了“漢樂府”中超越時代的、多聲部的“復(fù)調(diào)”敘事形式。這在詩歌敘事上,是一次偉大的發(fā)展。事實上,中國古代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是從民間文學經(jīng)過無數(shù)人的不斷加工,逐漸形成和定型的,如《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
當然,從學術(shù)研究到實際教學之間的轉(zhuǎn)換,是屬于優(yōu)秀語文教師的舞臺。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從《氓》到《孔雀東南飛》,教師固然要引導(dǎo)學生關(guān)注詩歌敘事方式,同時也要注意比興等一以貫之的修辭、從四言到五言的跨越等具體文本現(xiàn)象;還應(yīng)該嘗試引導(dǎo)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思維,體會愛情婚姻悲劇背后蘊含的時代文化,學會以更全面、客觀、理性的思維理解人物形象塑造的問題,意識到文學作品“加工”這一獨特現(xiàn)象的存在,同時也可以形成對中國古典敘事詩的發(fā)展,乃至關(guān)于敘事理論的深人認知。
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還可以引入教材中的其他詩歌,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這是不同于民間創(chuàng)作的文人創(chuàng)作)等,將三首敘事詩聯(lián)讀,以此來進一步探究敘事詩的發(fā)展,豐富學生對于中國古典詩歌敘事傳統(tǒng)的認知。
注釋: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0.
[2]黑格爾.美學(三)(下冊)[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6:286.
[3]胡適.白話文學史[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