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如今的我對于過年雖遠(yuǎn)不如幼時那般興奮,卻依然早早起床,享受過年特有的“年味”。早餐后,我與爺爺開始寫春聯(lián)。硯臺堅硬,羊毫柔軟,紅紙熱烈。手腕輕揮間,我轉(zhuǎn)頭問爺爺:“爺爺,這春聯(lián)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流傳的?\"爺爺笑盈盈地答道:“好久好久以前了。\"好久是多久?
戰(zhàn)國·桃苑辟邪
諸侯盟會,號角吹響,旌旗飄揚(yáng),祭臺上莊嚴(yán)肅穆。成百上千的士卒手持銅戈鐵矛,呼聲震天。身著華服的各國諸侯和使臣們昂首挺胸,目光聚集在一處高地。高地上,主盟者長刀一揮,割落牛耳,牛的悲號回蕩于空中,鮮血滴入玉壺。祭司手執(zhí)桃立于一側(cè),確保沒有妖邪破壞這神圣的儀式。片刻后,銅鑼被擊響,盟主舉起盛有鮮血的玉壺,向上天敬獻(xiàn)祭品,眾人高呼。那時,人們用這樣的儀式來祈求國家風(fēng)調(diào)雨順,民眾豐衣足食
北宋·桃符迎春
北宋熙寧三年元日,東京開封府的街市上熱鬧非凡。百姓釀屠蘇,燃爆竹,換舊符。桃符上的神荼和郁壘二神氣宇軒昂。在孩童的歡笑聲中,新一年的歡喜與希冀,在新舊桃符的更替間,張貼在每家每戶的大門上。一位年輕的官員行走在街坊之間,望著百姓辭舊迎新的歡欣場面,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而發(fā),千古名篇就此誕生:“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疃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蓖醢彩柚曳枥L出新春佳節(jié)的熱鬧,也書寫了民眾期待美好新生活的樸素愿景。
如今·春聯(lián)迎新
尋常人家的院子里,鄉(xiāng)間火熱而忙碌的氣氛依舊。灶下,柴草畢畢剝剝,烈焰把蒸饃的香氣充分激發(fā)。自家陳釀被搬了出來,輕輕敲開泥封,酒香沖出壇口。老人鋪開紅紙,依心中的尺寸裁好。濃稠的墨汗緊抱著柔軟的毫尖,筆走龍蛇,片刻間,一副大紅春聯(lián)已在孩子們的吵噻中寫就。親手寫下對來年的祈盼,親手張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個新年才喜慶而完整
桃、桃符、春聯(lián),承載了不同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它們是煙火人間的真情流露,是一脈相承的文化堅守,是往昔與今朝的信仰交疊。它們見證著中華文明時空經(jīng)緯上的歲歲年年、家家戶戶…
小作者抓住春聯(lián)這個華夏文明的代表性元素,用三個片段跨越時空,縱連古今,寄望未來,匠心獨(dú)具,想象豐富。
(指導(dǎo)教師:高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