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互聯(lián)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各行各業(yè)的科學文化知識也在飛速更新與傳播,在科技創(chuàng)新的時代下,出版物作為知識傳承與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其內容的規(guī)范性、準確性和時效性顯得尤為重要??萍济~作為科學概念的語言符號,是知識表達與交流的根基,在出版物中對科技名詞進行規(guī)范化使用,對于保證出版物的基礎質量、準確傳達科學知識、提高科技成果的傳播效率、推動科技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一、科技名詞規(guī)范化使用概述
(一)科技名詞及其特點
科技名詞是用語音或者文字來表達科技概念的一種約定性的語言符號,即科技術語,它是一種專用的語言,是科學概念的基本載體??萍济~如同標簽一般,精確對應著特定的科學技術單元。例如,“算法”這個在計算機領域的科技名詞即代表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明確指令,這些指令是計算機執(zhí)行任務的邏輯基礎,使用該專有名詞來指代與其相關的復雜概念,便于專家、學者甚至普通讀者進行研究和相互交流??萍济~需要經過相關機構嚴格定義并審核后方可使用,對于編輯出版工作而言,通常將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科技名詞委)公布的名詞作為標準的科技名詞來使用,其準確性更高、專業(yè)性更強。
科技名詞具有準確性、專業(yè)性、時效性的特點。準確性,即科技名詞具有精確的定義,能夠讓使用者對其所描述的物質有準確的理解和清晰的認識。例如,脫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acid,DNA)在醫(yī)學遺傳學中的定義為“由4種脫氧核糖核苷酸經磷酸二酯鍵連接而成的長鏈聚合物,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根據這個定義,相關科研人員便可對其進行深入研究,以挖掘其科學內涵。專業(yè)性,即科技名詞多用于特定的學科或技術領域,每個領域有自己的專業(yè)術語,與其他領域有著明顯的界限,只有涉足該領域的人才能理解其含義。例如,化學領域的“摩爾濃度”,即用每升溶液中所含溶質的摩爾數表示的濃度。化學領域中的研究者可以通過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計算摩爾濃度。時效性,即科技名詞在特定的時間段內的有效性和應用價值??萍嫉陌l(fā)展日新月異,科技名詞的時效性反映出一定時期科技的發(fā)展速度及應用效果,在某個階段出現的新概念,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推動下,可能很快就會被更新的概念所取代。例如,計算機領域的移動存儲介質,就由最初的軟盤發(fā)展出光盤、閃存盤、移動硬盤等。
(二)科技名詞規(guī)范的內涵
科技名詞規(guī)范即基于科學的概念,通過定義來規(guī)范詞匯,并對其進行推廣使用。簡而言之,科技名詞規(guī)范就是給科學技術概念起一個科學的、嚴謹的、適用的名字,并對其進行有效傳播??萍济~規(guī)范的理想化結果是一個科學概念只對應一個名詞,或在某個領域一個名詞只對應一個概念。
(三)科技名詞規(guī)范化使用的意義
1.避免詞語的錯誤使用,促進知識的有效傳播
在出版物中,準確的科技名詞是知識傳播的基礎,每個科技名詞都有其嚴格的定義,如果作者對其失范使用,甚至用一些拼湊的詞語來表述某一現象,則會對讀者或科研人員造成誤導,繼而影響知識的傳播[1]?,F今很多專業(yè)領域的知識壁壘正逐漸被打破,人們通過出版物進行跨學科、跨文化、跨領域的學術交流,所以只有使用規(guī)范的科技名詞,才能確保各方對概念理解一致,避免因名詞差錯造成溝通障礙。
2.支撐學科體系建設,防止“語言入侵”
任何一個學科要想穩(wěn)步發(fā)展,都應有一套完善的名詞體系來支撐,科技名詞的規(guī)范化是一個學術獨立的國家所必備的條件。此外,防止“語言入侵”是世界上很多國家都較為重視的問題,我國很多著名學者也對此發(fā)表過見解。例如,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曾發(fā)表《漢語被擠出科學,還是科學融入漢語?》一文,他表示,很多發(fā)生在教育界及科技界的現象使人深思,英語全球化的趨勢迅猛,中國的科學語言是否會被英語所取代,在科學創(chuàng)新中是否還有漢語的地位,漢語能否用作科學的主要載體,這些問題都需要從漢語的推進工作中尋找答案。防止“語言入侵”,并非“閉關鎖國”,而是要在接受外來語言的過程中完善自身語言體系建設,將其融入科學領域,實現多語并進的格局,進而掌握語言交流的主動權。為實現此目標,對科技名詞進行規(guī)范尤為關鍵。
3.提升出版物的專業(yè)性和可信度,有助于出版社高質量發(fā)展
衡量出版物專業(yè)性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科技名詞的規(guī)范化使用,在出版物中正確使用科技名詞,能夠體現出版物的嚴謹性,會使讀者對出版物有充足的信心,比如,高質量的醫(yī)學類出版物對疾病名稱、藥物名稱、治療方法等的科技名詞有嚴格的規(guī)范,讀者能夠從中獲取最新、最準確的醫(yī)學信息,自然會對出版物予以認可。相反,如果出版物中的科技名詞大量失范,讀者就會對出版物內容的準確性產生質疑。
此外,對科技名詞的規(guī)范化使用能夠展現出版社的社會責任感,樹立出版社的品牌形象,從而使其吸引更優(yōu)質的作者投稿、帶動更多的讀者消費,形成一個良性的業(yè)務循環(huán),推動出版社高質量發(fā)展。
二、科技名詞失范的主要原因
經全國科技名詞委審定公布的名詞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全國各科研、教學、生產、經營以及新聞出版等單位應遵照使用。此外,相關部門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或國家標準來加強對科技名詞使用的管理力度[2,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1989年4月1日起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2001年1月1日起實施)、《圖書質量管理規(guī)定》(2005年3月1日起實施)、《學術出版規(guī)范科學技術名詞》(CY/T119—2015)(2015年1月29日實施)等。盡管如此,科技名詞失范的情況仍屢見不鮮,主要原因如下。
(一)科技名詞翻譯風格的差異
隨著知識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很多科學技術知識從國外傳入國內,而對科技名詞的翻譯便成為一個“藝術活兒”,面對這些“舶來品”,不同的翻譯者有著不同的翻譯理解及風格,由此造成翻譯差異。有的翻譯者對科技名詞原意的理解不到位,翻譯出的詞匯存在含義上的誤差;有的翻譯者能理解其原意,但翻譯風格缺乏藝術感,翻譯出的詞匯較為平庸,不容易被大眾接受及傳播[3]。由此產生的“一詞多譯”的現象十分普遍,容易對大眾讀者產生誤導。
(二)科技名詞審定工作難度大
科技名詞審定工作難度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交叉學科中使用的科技名詞,需要不同學科的專家參加研討進行審定,要充分考慮各方意見,得出最終審定結果;(②)對科技名詞進行精確定義需要慎之又慎,要經過科學嚴謹的研究才能確定下來,審定周期長、耗費精力大;(3)臺灣與大陸的部分科技名詞有“同義不同文”的情況,造成術語溝通障礙,為此,相關機構也在持續(xù)不斷地進行科技名詞對照統(tǒng)一工作。
(三)科技名詞規(guī)范化使用的意識有待提升
面對從不同渠道獲取的科技名詞,多數非出版行業(yè)的人很難判斷出哪些是標準化、規(guī)范化詞匯,因此在使用上顯得較為隨意。而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有些編輯或者作者對科技名詞的使用也出現了“差不多就行”或“不得已而為之”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1)部分編輯自身工作態(tài)度不足,缺乏求真求實的精神,加之審核機制不嚴格、“不找后賬”的心理,因此對科技名詞隨意使用,不問出處、不顧對錯;(2)編輯會通過查詢“術語在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或《常見科技名詞規(guī)范使用手冊》等來核實科技名詞的來源及準確性,但在實際使用中,編輯需審慎考量詞匯的適用性及簡易性,在某些情況下對科技名詞的使用會造成生硬感,因此,不得不更改句式或刪減詞匯,進行模糊處理,導致詞語使用不明確;(3)有些作者熱衷于使用某些科技名詞的俗稱,其目的是文章易被理解;有些作者在某領域處于權威地位,對科技名詞的使用較為偏執(zhí),對于上述情況,即使編輯進行了理由充分的闡釋,也難以讓作者做出修改的讓步,只能被動接受[4。
三、出版物中科技名詞規(guī)范化使用舉例
截至2024年1月,全國科技名詞委已組建各領域一級學科名詞審定專委會102個,審定公布了醫(yī)學、物理學、教育學等160余種規(guī)范名詞。在此背景下,列舉一些出版物中科技名詞規(guī)范化使用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全稱”“簡稱”“俗稱”等的使用
《學術出版規(guī)范科學技術名詞》(CY/T119—2015)規(guī)定,科學技術名詞應首選全國科技名詞委審定公布的規(guī)范名詞,“全稱”和“簡稱”均可使用,減少使用“又稱”,不宜使用“俗稱”或“曾稱”。“全稱”即表述完整的規(guī)范名詞,“簡稱”即表述簡略的規(guī)范名詞,二者等效使用,比如,“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簡稱“艾滋病”?!坝址Q”為非推薦名稱,是目前仍在廣泛使用、暫不能取消的名詞,特殊情況下允許一個規(guī)范名詞確定一個“又稱”,只在一定范圍內使用?!八追Q”為非學術用語,即大眾日常用詞,不屬于規(guī)范科技名詞的范疇,比如,“蜃景”俗稱“海市蜃樓”?!霸Q”即已被淘汰的舊名稱,經全國科技名詞委審定不再使用。編輯務必要掌握對這幾類名稱的使用[5]。
(二)科技名詞使用需要注意學科分類
科技名詞具有專業(yè)性,對其進行使用時,必須將其置于某學科或專業(yè)背景之下。由于各學科各自審定本學科的科技名詞,所以不同的學科對于同一含義的科技名詞的使用有所區(qū)別。例如,“孿晶”和“雙晶”,二者概念相同,在材料學、冶金學中使用“孿晶”,在地質學、礦物學中使用“雙晶”;“N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在電子學中使用前者,在物理學中使用后者;“朱砂”和“辰砂”,前者用于中藥領域,后者用于冶金領域;“雌雄同體”和“雌雄同株”,前者用于動物,后者用于植物;等等。對于此類情況,只要確定了科技名詞在某個學科的準確使用,全文統(tǒng)一即可。
(三)其他常見科技名詞失范情況
部分文章中出現“直升飛機”的用法,但“術語在線”及《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并無此用法,其屬于不規(guī)范科技名詞,正確的用法是“直升機”;元素周期表中符號為“Si”的元素,曾稱“矽”,現已被“硅”替代,所以“矽肺”現用“硅肺”,“矽鋼”現用“硅鋼”;有些科技名詞被隨意簡化使用,比如,“慢性支氣管炎”被簡化為“慢支炎”,“上呼吸道感染”被簡化為“上感”,“地中海貧血”被簡化為“地貧”等,這些未經全國科技名詞委審定和公布的名稱不宜在正式出版物中使用。此外,還有一些科技名詞用字不準確的情況,比如,“漩渦星系”應為“旋渦星系”“草食動物”應為“食草動物”等,這些失范問題都應在出版物中避免。
四、科技名詞規(guī)范化使用建議
為規(guī)范科技名詞的使用,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首先,編輯要提升對科技名詞規(guī)范化使用的意識,做到“有證求證、無證查證”,充分運用“術語在線”等網絡資源及權威工具書,工作中不要“想當然”,而是要有據可依;其次,出版社要加強規(guī)范化管理,建立獎懲機制,對工作中缺乏責任感的編輯要進行嚴格考核,對出版工作先立起一道制度屏障,消除編輯的“無畏”心理,使其對出版活動保持高度的自律與警覺;再次,出版社可積極鼓勵編輯與相關機構如全國科技名詞委進行溝通,對科技名詞的使用提出合理化建議,或對有關問題進行求教,獲取寶貴的交流經驗;最后,編輯或出版社要強化與作者的有效溝通,可以通過召開討論會等形式將審讀環(huán)節(jié)中發(fā)現的科技名詞使用問題與作者互換意見,雙方共同磋商,達成一致,以提升出版質量。
結語
科技名詞的規(guī)范化是一項長期且系統(tǒng)的工程,相關機構、學術界、出版界需要共擔使命,對規(guī)范科技名詞做出持續(xù)努力。作為知識傳播的主要引導者,編輯更是責無旁貸,要對出版物中的科技名詞進行嚴謹、準確的甄別與運用,并在作者與讀者之間建立有效溝通的橋梁,為知識的精準傳遞貢獻畢生力量。
參考文獻:
[1]郭華,王瑞.科技出版物中科學技術名詞規(guī)范化使用的重要性[J].科技傳播,2018,10(13):171-173.
[2]胡佩.圖書中科技名詞規(guī)范使用問題淺析[J].出版參考,2023,(08):85-87.
[3]雷蕾.科技創(chuàng)新及出版編校雙視角下科技名詞的規(guī)范應用[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9):221-223.
[4]張俊平.非學術性科技出版物中科技名詞的規(guī)范化[J].新聞世界,2012,(12):177-178.
[5]呂海亮,傅游.科技名詞規(guī)范化表達的要求及意義一以工程爆破論文為例[J].編輯學報,2020,32(05):513-517.
(作者單位:國家開放大學出版社)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