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4(a)-0164-05
Abstract:Withthedeepeningoftheconceptofacommunitywithashared futureand thecontinuous promotionofthe Beltand RoadInitiative,China'srelationswithSoutheastAsiancoutrieshavebecomecloserandcloser,andculturalcommunicationhasusheredinabroaderspaceandopportuities.TheasistanceofdomesticuniversitiesinpromotingtediseminationofChineseulturen SoutheastAsiahasbecomeanimportantaspectofenhancingtheinfluenceofChineseculture intheregion,andplaysaniportant roleinbuildingulturalechangeplatfors,cuivatingculturaldiseminators,andricingulturaldiseminationfs.Hoeve intheactualrocsofluraldsseativersitfacallngsofluraldfrecsndentitsoupd inovativecommunicationmethods.Toadressthsechallnges,wecanbreakdownculturalarrersbyestablishingcommuication pathsbasedonculturalcharacteritics,establishcommunicationpathsbasedonexpandingmultipleresourcs tobreakresourcelimitations,andestablishinovativecommunicationmetodsbasedonnewmediatechologytoehancetheefectivenessofdomesticuniversitiesipromotingthediseminationofChinesecultureinSoutheastAsia.Tishassignificantvalueinenhancingtheinteational imag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ural dissemination.
Key words: Domestic universities; Chinese culture; SoutheastAsia;Dissemination;Route;Innovate
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更加主動地傳播中華文化。這有利于更加充分、鮮明地展示中國故事、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不斷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和影響力。東南亞地區(qū)作為“一帶一路\"共建的重要節(jié)點,與中國是利益相容、命運與共的好伙伴,加強與其文化交流與互動,是促進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方面。高校作為知識傳承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其在推動中華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探索高校助力中華文化傳播的有效路徑,可以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提供有力支持,進一步鞏固雙方友好關系,促進共同發(fā)展。未來,隨著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系的進一步深化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華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機遇。
1國內高校在中華文化東南亞傳播中發(fā)揮的作用
1.1建設中華文化東南亞傳播交流陣地
目前,中華文化在東南亞地區(qū)的傳播主要依托華人社區(qū)、華人社團、華人學校這三個陣地。在國內,中華文化傳播主要依托政府、文化傳播組織。近年來,國內高校作為中華文化在東南亞傳播的新陣地,其在中華文化東南亞傳播方面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尤其是我國南部省份,如云南、廣西等地高校,作為匯聚多元文化和思想的高地,為中華文化與東南亞地區(qū)的文化交流對話提供了陣地,更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促進了中華文化的交融與互鑒,對于中華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豐富了中華文化在東南亞傳播的理論意義。國內高校作為學術交流的主要陣地,通過定期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和交流論壇等方式,不僅為學者提供了學術交流的平臺,更在無形中推動了中華文化在學術界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二是拓展了文化互動交流內容。國內高校留學生教育基地的建設,有利于進一步促進不同國籍學生的交流溝通,促進文化融合發(fā)展。也使學生,尤其是東南亞學生不僅在學術上受益于中華文化的熏陶,更在日常生活中親身體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此外,國內高校積極參與或組織各類文化交流活動,如文化節(jié)、藝術展覽、文藝演出等,更是為發(fā)展建設中華文化東南亞傳播交流陣地奠定了重要基礎。
1.2培養(yǎng)中華文化東南亞傳播者
人是文化的傳播媒介,文化隨人的移動而播衍中華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不能僅依托近代以來定居于東南亞地區(qū)的華人、華僑在語言文字、傳統(tǒng)習俗方面的傳播,還應充分挖掘作為新時代交流媒介的青年人的潛力。國內高校在文化傳播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的引導,培養(yǎng)他們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和文化傳播的實踐者
一是培養(yǎng)了文化傳播推動者。國內高校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需求和黨中央政策,開設了豐富多樣的中華文化課程,為廣大學生提供了系統(tǒng)學習中華文化的機會。這些課程不僅涵蓋了中華文化的歷史、哲學、藝術等多個領域,還注重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通過學習,學生能夠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其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為他們成為中華文化在東南亞傳播的推動者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是培養(yǎng)了文化傳播實踐者。國內高校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包括講座、展覽、演出等,為學生進行中華文化東南亞傳播提供了思路,激發(fā)了學生文化傳播的興趣和熱愛之情,為學生自主進行文化傳播打下了思想基礎;國內高校建立的國際交流合作中心,為學生充分參與中華文化東南亞傳播提供了實踐機會。同時,東南亞學生回國后,也會成為中華文化的有效傳播者。
1.3豐富中華文化東南亞傳播形式
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在東南亞傳播的形式主要有中國古典小說的傳播和譯介、中華傳統(tǒng)戲曲的流播、華文報章在當?shù)氐目?、華文學校在當?shù)氐膭?chuàng)辦、中國宗教及宗教典籍的流傳等,這些傳統(tǒng)的傳播形式受到新媒體的沖擊,文化傳播效果大打折扣。而國內高校作為新時代中華文化在東南亞傳播的重要媒介,能夠深入挖掘中華文化的新內涵和新價值,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全面、更深人地理解中華文化,同時也能為中華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提供新的思路和視角。例如,近年來,多所高校的研究者通過對古代文學、藝術、哲學等領域的深人研究,發(fā)現(xiàn)了許多以前未被充分認識的中華文化瑰寶,這些新發(fā)現(xiàn)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中華文化的理解,也為中華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靈感
此外,高校還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和文化產業(yè)等方式,將中華文化元素與現(xiàn)代元素巧妙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文化產品。這些文化產品不僅深受國內觀眾的喜愛,也在東南亞地區(qū)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贊譽。例如,一些高校的藝術專業(yè)學生和教師,以中華文化為主題,創(chuàng)作出了一系列富有創(chuàng)意和美感的藝術作品,包括繪畫、雕塑、攝影等,這些作品在東南亞地區(qū)的藝術展覽中屢獲大獎,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
2 國內高校助力中華文化東南亞傳播存在的問題
2.1 文化差異與認同挑戰(zhàn)
東南亞各國擁有各自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習俗,這些文化與中華文化之間的差異時常會造成誤解甚至沖突,從而影響文化傳播的深度和廣度。首先,這種文化差異體現(xiàn)在語言上。雖然漢語在東南亞華人社區(qū)中廣泛使用,但大多數(shù)東南亞國家的主要語言并非漢語。中華文化在東南亞地區(qū)的傳播,其中漢語的傳播是重要方面。吳應輝認為,漢語國際傳播應重視對象國的漢語需求,這就要求國內高校在對外傳播中華文化時,必須考慮語言的障礙,需要借助當?shù)卣Z言或英語作為溝通的橋梁。
其次,價值觀的差異也是一大挑戰(zhàn)。中華文化強調集體主義和家庭觀念,而東南亞文化則更加注重個人主義和相對自由。這種價值觀的差異可能會導致留學生對中華文化某些方面的誤解或排斥。縱觀近代中華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歷史,很多國家政府為了維護當?shù)孛褡宓闹黧w地位和核心權益,都曾強制或和緩地推行過不同程度的限制華人的文化傳播、同化華人的政策[5]。
最后,東南亞國家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也與中國存在顯著不同。比如,在泰國,佛教文化占據(jù)主導地位,而在印度尼西亞伊斯蘭教則是主要宗教。這些宗教差異對我國高校在當?shù)貍鞑ブ腥A文化的方式和內容都提出了特殊要求。
2.2 資源支持挑戰(zhàn)
高校在推動中華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過程中,資源是重要支撐方面。但在實際發(fā)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當前國內高校對于中華文化的東南亞傳播,已有意識地結合當?shù)卣吆吞厣褡逦幕?,但是在具體支持政策上還存在理解不透徹、應用不到位的問題。第二,受限于資金的短缺,國內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的理論探索、人才交流方面都不能有效開展,培養(yǎng)具有國際化視野人才的效果不佳。第三,國內高校普遍聯(lián)合東南亞地區(qū)高校開展文化交流活動,但是由于和當?shù)卣狈τ行Ы涣鳒贤?,這種活動在開展過程中存在不穩(wěn)定性和效果不確定性的特點。第四,近代大批華人移居東南亞,使中國與東南亞地區(qū)各國在物質和精神文化方面的交流達到了空前的程度,華僑華人也因此成為東南亞國家和中國之間開展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而國內高校在中華文化東南亞傳播過程中缺少文化溝通的媒介,對于如何溝通華人組織并與華人組織合作沒有形成長效機制和有效平臺。
2.3 交流方式創(chuàng)新挑戰(zhàn)
國內不少高校力圖打造結合地區(qū)和學校特色的中華文化東南亞地區(qū)交流的特有方式。創(chuàng)新不僅關乎文化傳播的深度和廣度,更直接影響高校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在交流合作方面,國內部分高校已與東南亞地區(qū)建立穩(wěn)固的交流合作關系,推動理論課程同步學習、實踐課程提高交流等,但在課程設置方面,忽略了實踐和空間的限制,過于依賴傳統(tǒng)交流方式,效果會大打折扣。
在東南亞留學生的培養(yǎng)方面,國內高校普遍創(chuàng)新了培養(yǎng)模式,吸引東南亞地區(qū)留學生來中國學習,但是在學生培養(yǎng)過程中仍然存在交流壁壘。由于語言及文化的限制,東南亞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缺乏交流互動,日常文化溝通不夠,對于中華文化了解不足,因此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容易降低東南亞留學生參與中華文化傳播的熱情。在本土學生中華文化傳播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國內更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文化傳播停留在口頭和理論上,對于新時代文化傳播方式的投入和培養(yǎng)不夠。
此外,部分高校試圖利用自己在文化溝通方面的優(yōu)勢,通過東南亞當?shù)厝A文媒體,進行中華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但現(xiàn)實是大多數(shù)傳統(tǒng)華文媒體難以適應新媒介技術的顛覆性變革,無法在傳統(tǒng)失序與秩序重建中破繭重生。
3高校助力中華文化東南亞傳播的路徑
3.1基于文化特色的傳播路徑打破文化壁壘
東南亞地區(qū)處于東西方經(jīng)濟溝通的“國際十字路口\"地帶,文化具有鮮明的多樣性、豐富性和包容性。尊重每個民族的文化特性和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是東南亞各國文化的一個顯著而普遍的特征8因此在新媒體時代,國內高校要想將中華文化在東南亞地區(qū)進行順暢傳播,應當懷著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將中華文化與東南亞當?shù)匚幕M行融合傳播,吸收當?shù)匚幕?、融合當?shù)匚幕?、傳播中華文化,其中破除文化認同壁壘十分必要。國內高校應從調研、尋找切入點、合作,這一路徑入手,打破文化壁壘,找到中華文化在東南亞傳播的切入點和合理路徑。
首先,國內高校應深入研究東南亞地區(qū)各國的語言習慣、文化背景、社會習俗及宗教理念。通過調研的方式,高校可以更加精準地定位文化傳播的內容和方式,避免觸犯當?shù)氐奈幕伞Mㄟ^設立專門機構,匯聚專注于中華文化東南亞傳播領域的專家,系統(tǒng)分析中華文化傳播的歷程、現(xiàn)狀及未來趨勢,便于國內高校為文化傳播提供理論指導和科學依據(jù)。
其次,國內高校應進一步尋找中華文化與東南亞文化的共同點和交匯點,尋找中華文化東南亞傳播的切人點。比如,亞洲國家重視家庭觀念,從這一方面挖掘相似之處,由此搭建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雙方文化的深度融合。
最后,國內高校應依托東南亞地區(qū)當?shù)馗咝_M行充分合作和交流,形成中國一東南亞教育合作共同體,建立起融合東南亞文化特色和宗教特色的傳播路徑和傳播方式。師資建設方面,引進東南亞地區(qū)具備中華文化底蘊的外籍教師,積極與國內老師進行交流合作,提升國內老師的國際化水平和教學能力,同時中外教師共同合作,找到打破文化壁壘的切入點。理論研究方面,國內高校應與東南亞地區(qū)高校進行深度的學術研究和合作,深化對東南亞地區(qū)中華文化傳播規(guī)律的理解,如華南師范大學基于“一帶一路\"倡議設立的“東南亞人才中心”,不僅培養(yǎng)了中華文化東南亞傳播的專家學者,也推動了文化傳播方式向更加系統(tǒng)、科學的方式轉變。課程設置方面可以立足東南亞地區(qū)宗教特色開設課程,建立中華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交叉學科,提升國內學生對東南亞地區(qū)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注意對東南亞文化的尊重和包容,為培養(yǎng)中華文化傳播的優(yōu)秀學生打下良好基礎。
3.2基于拓展多方資源的傳播路徑打破資源限制
國內高校進行中華文化東南亞傳播僅依靠自身資源進行探索,容易出現(xiàn)后續(xù)力量不足的問題。為了克服這些挑戰(zhàn),應立足高校所在地區(qū),鏈接東南亞的辦學目標,主動出擊,溝通海內外相關渠道主動獲取資源,不斷拓展對外交流與合作的空間
首先,國內高校應充分利用自身理論基礎雄厚的優(yōu)勢,積極爭取當?shù)卣谡呱系闹С趾蛶椭?。比如,廈門大學聯(lián)合云南省委宣傳部門,舉辦“華夏文明與跨文化傳播\"學術會議,建立研究基地,充分發(fā)揮云南的地緣優(yōu)勢和民族特色,結合廈門大學的理論基礎研究,共同推動不同文化的交流合作。國內高校應積極吸取此項經(jīng)驗,了解國家最新政策,依托官方權威性特點,探索發(fā)展新模式,建立中華文化東南亞傳播研究所,加速推動中華文化向東南亞傳播的進程。
其次,國內高校應充分利用自身學術成果轉化優(yōu)勢,積極爭取企業(yè)在資金上的支持和幫助。通過與企業(yè)合作,可以獲得企業(yè)的資金贊助,將文化融合產品打人東南亞市場,實現(xiàn)研究成果的利益轉化,并額外提供文化咨詢服務,實現(xiàn)雙贏。此外,加強與企業(yè)人才交流合作,將人才輸送到有國際文化交流的企業(yè)中去,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提升中華文化素養(yǎng)和國際視野,在增強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的同時,也有助于激發(fā)學生進行文化傳播的熱情。
再次,國內高校應積極依托“一帶一路\"倡議,積極爭取東南亞地區(qū)政府在平臺建設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國內高校應積極溝通東南亞地區(qū)政府,建立長期交流合作平臺,依托平臺共同開展文化交流藝術活動、人才聯(lián)合培養(yǎng)活動、高校人才交流互動活動等,就雙方文化及教育發(fā)展等進行深度交流,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最后,國內高校應積極依托東南亞地區(qū)華人組織,積極爭取東南亞地區(qū)華人企業(yè)在人才上的支持和幫助。東南亞華僑華人占全球華僑華人總數(shù)的70% 以上。通過溝通合作,可以促進人才流動,比如國內高校可以結合華人組織建設海外實訓基地,推動與相關文化創(chuàng)新活動,進行人才深度溝通和交流,從而探索更多的文化傳播資源和平臺,建設中國—東南亞文化國際交流平臺。
3.3基于新媒體技術的傳播路徑創(chuàng)新交流方式
利用新媒體技術積極提升國內高校中華文化東南亞傳播是非常有必要的。新媒體技術不僅方便了學生之間的跨國交流,也在交流過程中加深了他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首先,拓展了文化交流的空間。新媒體時代,社交媒體成為中華文化東南亞傳播的重要媒介,各高校應充分拓展社交媒體上兩國人民的交流空間。但中國人廣泛使用的社交媒體和東南亞各國使用的社交媒體是兩套系統(tǒng),形成了傳播的壁壘。因此,國內高校應在聯(lián)合東南亞地區(qū)高校開展文化交流活動的基礎上,探索建立線上跨國文化交流平臺。線上文化交流,可以拓展傳統(tǒng)文化活動的空間,給予學生更多的創(chuàng)作空間和自由度,使得東南亞地區(qū)高校師生可以更加便捷地體驗中華文化,比如隨時隨地聆聽中華傳統(tǒng)樂器的聲音、線上學習中華傳統(tǒng)美食的制作、共同研讀中華傳統(tǒng)文化書籍等,這樣不僅提升了溝通效率,同時增加了溝通頻次。
其次,創(chuàng)新留學生培養(yǎng)模式。國內高校應該與東南亞地區(qū)簽署聯(lián)合培養(yǎng)合作協(xié)議,吸引致力于傳播中華文化的東南亞地區(qū)留學生,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模式,推動他們以職業(yè)發(fā)展為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中文 + 職業(yè) .+ 興趣\"的培養(yǎng)模式,打開國內高校進行中華文化東南亞傳播的新窗口。
最后,激勵本土學生提升新媒體創(chuàng)新力。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以教師隊伍的專業(yè)化指導為基礎,提升學生的新媒體創(chuàng)新能力,以新媒體創(chuàng)新驅動中華文化東南亞傳播。更需要教師作為教育傳播媒介,發(fā)現(xiàn)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激勵學生創(chuàng)新、幫助學生將創(chuàng)新成果落到實處。一方面,國內學??梢詫iT設立文化傳播實訓平臺,引進先進融媒體設備、數(shù)字媒體技術和后期制作技術等,結合文化傳播鼓勵學生參與文化傳播項目。另一方面,國內高校應實施激勵政策,積極鼓勵東南亞留學生參與新媒體與中華文化傳播方面的大賽,不斷提升自己的新媒體應用技術,激發(fā)融合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造激情。
4結束語
東南亞地區(qū)是“一帶一路”共建的重要節(jié)點地區(qū),與中國關系密切,文化發(fā)展一脈相承。國內高校進行東南亞地區(qū)文化傳播的研究,具有建設文化交流陣地、培養(yǎng)文化傳播者和豐富文化傳播形式的重要作用。但在傳播過程中存在文化差異和認同挑戰(zhàn)、資源支持挑戰(zhàn)和交流方式創(chuàng)新挑戰(zhàn)等。對于文化差異和認同挑戰(zhàn),可以通過建立基于文化特色的傳播路徑來化解不同地區(qū)的文化壁壘;對于資源支持挑戰(zhàn),可以建立基于拓展多方資源的傳播路徑來整合資源,形成文化傳播的合力;對于交流方式創(chuàng)新的挑戰(zhàn),可以通過建立基于新媒體技術的傳播路徑來創(chuàng)新交流方式,提升交流效率??偠灾聲r代中華文化東南亞傳播,是充滿挑戰(zhàn)與機遇的,國內高校應針對東南亞地區(qū)文化發(fā)展特點和國內高校文化傳播特點,創(chuàng)新發(fā)展推動中華文化在東南亞傳播的可持續(xù)性。
參考文獻
[1]楊兆宇.講好中國法治故事,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新時代中國對東盟法治傳播策略的轉型與重構[J].公關世界,2022(3):69-71.
[2]高炳亮.東南亞華僑華人與中華文化傳播:歷史、現(xiàn)狀與目標[J].理論與評論,2022(2):76-85.
[3]陳瓊蓮.近代閩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以“文化推手\"邱煒募為例[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21,39(5):38-43.
[4]吳應輝,楊吉春.泰國漢語快速傳播模式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8(4):125-132,4.
[5]蘇瑩瑩.中國文化近代在東南亞的傳播:傳承、異變與包容共生[J].國際漢學,2021(2):46-51,201-202,208.
[6]楊保筠.加強文化交流,促進中國:東南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J].亞非研究,2017(2):3-18,298.
[7]吳梅紅,施天,陳想.文化自覺與傳播同構:文化譯轉視域下東南亞華文媒體實踐研究[J].中國編輯,2024(7):56-62,68.
[8]阮秋芳.試論東盟國家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共生包容性發(fā)展[J].瓊州學院學報,2013,20(6):15.
[9]莊國土.東南亞華僑華人數(shù)量的新估算[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62-69.
[10]張經(jīng)武.中國文學東南亞傳播的挑戰(zhàn)、機遇與路徑[J].社會科學文摘,2021(11):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