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1.017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Course Paradigm of Ethics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Norm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LI Na
(School ofMarxism,Baotou Teachers College,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030)
AbstractEthics isacorecourse i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majors inuniversities,whichplaysanimportantrole incultivatingteacher ethics among normal universitystudents.Theteaching team integrates theconstructionconceptof new liberalartsandthecertificationconceptofteachereducationmajors,andbasedonthe\"highorder,innovationandchalenge\" goldcourseconstructionstandard,condenses the ethicscourseteaching modeof\"onecore,twodrives,andfive integrations\", whichcloselyfolows 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reofthecouse,adheres tothedualdrveoftheoryandpractice,relies on the hierarchical content system of the integration of basic modules and key modules,the thre-dimensional learning resourcesofhorzontalandverticalintegration,theadvancedleaingmodeofonlineandoflineintegration,theessent andevaluationmechansmofprocesandterminationintegrationandthefivedimensional integrationoftheeducationfield of the integrationofprimary,secondary,tertiary,andtertiary classrooms.Through innovative teachingandpractical exploration,students'moral theorylevel,higher-orderthinkingabilitytoanalyzeandsolvecomplex moralproblems,as well as their sense of moral responsibilityand dedication,have all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wordsethics;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course paradigm
1倫理學課程教學痛點分析
1.1重教材輕資源,抽象理論知識內化難
倫理學內容涉及多學科交叉,且應用領域廣泛,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社會熱點和學科前沿等優(yōu)質資源融入不足,教材體系未能有效轉化為教學體系。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與理論抽象難懂的矛盾成為深化學生理論認知的主要障礙。
1.2重灌輸輕思辨,高階思維能力養(yǎng)成難
社會轉型期是矛盾凸顯的特殊時期,傳統(tǒng)重灌輸輕思辨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批判性思維、道德審辨力、分析力和決策力的發(fā)展。被動學習的淺層性和深度學習的能動性之間的矛盾成為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形成發(fā)展的主要障礙。
1.3重理論輕實踐,課程思政實效提升難
學生學習空間相對封閉,與中小學協(xié)同聯(lián)動不足,缺乏真實情境下的道德實踐體驗,不知而行和先知后行的盲目性導致道德情感升華受阻,知行分離的矛盾成為學生價值塑造的主要障礙。
2倫理學課程改革的理論依據(jù)
2.1具身認知理論
具身認知理論認為,人的概念系統(tǒng)、認知框架基于身體運動、身體感覺以及人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身體體驗。這種“身心統(tǒng)一\"的關系哲學,對于實現(xiàn)“倫理學”向“倫理生活”的回歸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具身認知理論與師范生的道德教育有著天然的內在契合性。
2.2建構主義理論
人的道德認知、道德意志、道德情感是在特定社會文化和個性化的家庭教育背景下,基于經(jīng)驗和道德價值觀念逐步建構而成的。在面臨復雜道德情境時,個人會不自覺地根據(jù)已有的道德觀念和經(jīng)驗進行建構,并作出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而實踐性是倫理學最深層次的本質,其教學改革要特別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經(jīng)驗性,幫助學生通過自身的經(jīng)驗和實踐來自主建構和深化對道德觀念的理解和應用。
3指向師德養(yǎng)成的倫理學課程范式
新文科建設理念為倫理學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了方向引領。同時,還為課程改革提供了具體的方法指導和實踐落點。因此教學團隊以新文科建設為指導,圍繞“定義產(chǎn)出一實現(xiàn)產(chǎn)出一評估產(chǎn)出\"進行逆向設計,形成“一核雙驅五融合\"的倫理學課程育人模式,即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課程思政內核,重構學習內容,整合學習資源,創(chuàng)新學習模式,開拓育人場域,構建學習成果評價閉環(huán)機制。
3.1建構基礎模塊與重點模塊融合的分層內容體系
為有效達成學習目標,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以更好地適應線上線下混合式的學習模式,教學團隊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整合,構建模塊化梯度進階的內容體系。
首先,教學團隊依據(jù)《倫理學》教材體系的內在邏輯,凝練教學專題完成初次解構。隨后,立足教學專題將教學內容二次解構為基礎模塊和重點模塊。專題中易于學生自主理解和記憶的基本理論形成基礎模塊;提煉教學重難點即探究類知識,同時引入學科熱點、學術前沿和道德思辨話題形成拓展類知識,兩者構成重點模塊。
其次,按照不同難度把教學內容進行分層分類整合,形成兩層三類的階梯化內容體系,一方面充分彰顯倫理學教學內容的思想性、科學性和先進性,實現(xiàn)教學內容挑戰(zhàn)度的進階。另一方面,充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化需求,側重激發(fā)學生認知沖突,激活探究意識,培養(yǎng)高階思維。
3.2搭建橫向與縱向融合的立體化學習資源體系
高質量的學習資源是實施多樣化教學策略的重要條件。倫理學課程教學資源的建構與新文科建設理念相契合。新文科建設強調打破學科壁壘進行跨學科交叉融合,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融合,其根本要求是強化價值引領,注重發(fā)揮文史哲修身鑄魂的功能。因此,教學團隊基于倫理學課程特點,依托學習通平臺,通過組建測試題庫、解讀經(jīng)典文本、改編學生作業(yè)、自編案例,以及引入基地校德育工作真實案例等方式,搭建橫向融合、縱向貫通的立體化學習資源體系。
橫向著眼跨領域、跨學科整合學習資源。資源整合中要堅持開放原則,廣泛吸納政治、經(jīng)濟、生態(tài)、科技、文化等多領域的典型案例,融入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醫(yī)學、文學等多學科知識,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間接強化實踐體驗,提升學生的研判和決斷能力。
縱向聚焦經(jīng)典和熱點整合學習資源。一是堅持文化自覺,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講好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故事,突出中國特色的倫理形態(tài)。二是既要汲取中國革命道德文化經(jīng)典的思想精華,又要引入社會道德熱點、倫理兩難情境、優(yōu)秀校友道德事跡、本土德育名師事跡等鮮活的教學素材,引導學生關注真實社會生活,分析解決真實問題,增強道德責任意識。
3.3探索線上與線下融合的進階式學習模式
新時代,科學技術廣泛融入教育領域,并轉化為先進的教育生產(chǎn)力,推動著教與學的新革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成為教育教學的新常態(tài)。教學團隊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遵循\"知一行一意一行\(zhòng)"的邏輯,依托學習通平臺建構優(yōu)質慕課資源,創(chuàng)新“測一導一矯一行一評\"線上線下混合的進階式學習模式。
課前,教師發(fā)布預學任務,學生結合案例資源,觀看國家精品慕課和微課自主完成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并完成案例分析討論和自學檢測。課前線上自主預學,既有助于基礎較弱的學生反復觀看,解決學生學習差異的問題,又可以幫助教師掌握學情,提煉學生觀點誤區(qū)和知識盲點。
課中,學生根據(jù)分配的小組任務進行展講匯報,剖析典型案例,并提出問題和疑點,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教師記錄觀察,總結歸納,答疑解惑,糾正誤區(qū)。突出學生主體作用的翻轉課堂,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針對社會熱點和學科經(jīng)典話題的激烈討論和辯論,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潛能,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后,完成“周行一善”的道德實踐拓展任務,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深化社會道德實踐體驗,升華道德情感,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落實課程思政的育人實效。全部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針對教學重難點進行檢測,以期更好地評價反饋學生學習成果,并作為持續(xù)改進教學的依據(jù)。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有效豐富了學習資源和活動形式,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增強了學生團隊合作溝通的能力。
3.4開拓一二三四課堂融合的思政育人場域
新文科建設的根本要求是強化價值引領,而倫理學研究的核心是哲學上的價值問題,同價值觀聯(lián)系緊密,既為價值觀的合理性提供理論論證,又為實踐價值提供學理指導。因此,倫理學課程天然具有課程思政的屬性。倫理學理論教學與實踐就是一個以身心體驗為核心的知情意行的整合過程。教學團隊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力求搭建以第一理論教學課堂為原點,校內實踐、社會實踐與網(wǎng)絡實踐協(xié)同聯(lián)動的育人場域,使學生在知行統(tǒng)一中實現(xiàn)價值塑造。
第一課堂重在筑基,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審視道德現(xiàn)象,探索道德規(guī)律,提升審辨性思維,增強人文底蘊;第二課堂重在拓展,開闊視野,夯實理論認知;第三課堂重在踐行,深化直接實踐體驗,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第四課堂重在體悟,運用數(shù)字技術手段,增強師范生數(shù)字素養(yǎng),創(chuàng)新實踐體驗,強化反思。四堂融合聯(lián)動延伸思政育人場域,成為學生明理辨思、升華情感的重要載體,推動學生在理實互嵌、知行統(tǒng)一中修身鑄魂、明德弘道,實現(xiàn)課程思政育人實效性的逐級進階。
3.5構建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相融合的考核評價體系
一方面,教學團隊遵循“知一情一意一信一行\(zhòng)"的內在邏輯設計評價任務,包括預學檢測、小組展講和明德講壇,以及課后“周行一善”的實踐拓展活動,旨在提升學生道德認知、高階思辨能力和道德實踐中的共情水平。另一方面,教學團隊立足道德實踐性的深層本質,引入質性評價方法。一是依據(jù)評價任務分解觀察維度,研制課堂觀察量表,定期深入課堂進行整體觀察和抽樣觀察,并進行現(xiàn)場錄制和記錄,以精準掌握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二是研制道德踐行成長檔案,定期跟蹤學生校外道德實踐活動,收集學生在道德實踐活動中的行為表現(xiàn)、情緒情感表達等反饋信息,以期深入強化道德實踐的直接體驗??茖W的評價機制能夠通過不斷肯定學生的付出和進步,及時疏通堵點,表揚亮點,激發(fā)學生學習內驅力,保障學生學習效果的連續(xù)進階。
《教育強國建設規(guī)劃綱要(2024一2035年)》強調,“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師范生師德養(yǎng)成教育要以教育家精神鑄魂,為教育強國建設打造出一批道德高尚、教育情懷深厚的大國良師。
★基金項目:包頭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一般項目“師范生‘四維聯(lián)動'師德養(yǎng)成教育模式研究\"(JSJY2022Y01);包頭師范學院2022年校級一流本科課程項目“《倫理學》線上線下混合一流課程建設成果”;包頭師范學院課程思政專項“構建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和專業(yè)思政協(xié)同育人體系研究\"(BSJG23Z08)。
參考文獻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5-01-20).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2-11/01/c_1129089160.htm.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EB/OL].http://www.m0e.g0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3]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新文科建設年度發(fā)展報告2020[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21.
[4] 邵華.新時期高校倫理學教學的若干思考[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4(6):162-164.
[5] 劉錦玲.“課程思政”融入“倫理學”課程教學探析[J].文化產(chǎn)業(yè),2021(19):74-76.
[6] 李志兵.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師范生師德養(yǎng)成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31-32.
[7]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wǎng),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教育強國建設規(guī)劃綱要(2024-2035年)》[EB/OL].(2025-01-19).https://wwW.gov.cn/gongbao/2025/issue_11846/202502/content_7002799.html.
[8]亞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譯注.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