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讓仿佛是一種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實際生活里尋一個具體的例證,卻也不容易。類似謙讓的事情近來似乎很難得發(fā)生一次。就我個人的經(jīng)驗說,在一般宴會里,客人入席之際,我們最容易看見類似謙讓的事情。
一群客人擠在客廳里,誰也不肯先坐,誰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漸漸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讓,人聲鼎沸。自以為有占首座或次座資格的人,無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過他們表現(xiàn)謙讓的美德的機會。有的說:“我們敘齒,你年長!”有的說:“我常來,你是稀客!”有的說:“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實固然是為讓座,但是當時的聲浪和唾沫星子卻都表示像在爭座。主人擺一張笑臉,偶然插一兩句嘴,作鷺鷥笑。這場紛擾,要直到大家的興致均已低落,該說的話差不多都已說完,然后急轉(zhuǎn)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該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無苦惱之相,而往往是顯得躊躇滿志、顧盼自雄。
每次遇到這樣謙讓的場合,我便首先想起《聊齋》上的一個故事:一伙人在熱烈地讓座,有一位扯著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雙方勢均力敵,突然間拉著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縮,胳臂肘尖正撞在后面站著的一位駝背朋友的兩只特別凸出的大門牙上,咔嚓一聲,雙牙落地!我每憶起這個樂極生悲的故事,為明哲保身起見,在讓座時我總躲得遠遠的。等風波過后,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頭暈;末座亦無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口。我不謙讓。
讓座之風之所以如此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個,客人卻有十四位,那便沒有讓座之事了。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guān)宏旨,凡是半徑都是一般長,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圓桌)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假如明文規(guī)定,凡坐過首席若干次者,在銓敘上特別有利,我想讓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從不曾看見,在長途汽車車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沒有木制的長柵欄,而還能夠保留一點謙讓之風!因此我發(fā)現(xiàn)了一般人處世的一條道理,那便是:無需讓的時候,則無妨謙讓一番,于人無利,于己無損;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在應該不讓的時候,則必定謙讓,于己有利,于人無損。
小時候讀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實在難能可貴,自愧弗如。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皮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不過我們要承認,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謙讓作為一種儀式,并不是壞事。謙讓的儀式行久了之后,也許對于人心有潛移默化之功,使人在爭權(quán)奪利、奮不顧身之際,不知不覺地也舉行起謙讓的儀式??上覀?nèi)祟惖奈拿魇飞卸蹋瑵撘颇形茨茏啻笮?,露出原始人的猙獰面目的時候要比雍雍穆穆地舉行謙讓儀式的時候多些。我每次從長途汽車的售票處殺進殺出時,心里就想先王以禮治天下,實在有理。
(選自《雅舍小品》,有刪節(jié))
提煉
梁實秋的散文《謙讓》是一篇典型的運用因果分析的說理散文。文章通過分析社會生活中常見的“謙讓”行為,探討其背后的動機、邏輯及實際效果,以幽默犀利的筆觸揭示現(xiàn)象與本質(zhì)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
1.對比因果關(guān)系凸顯本質(zhì)。文中首先以“讓座”為例,指出傳統(tǒng)禮數(shù)中的謙讓往往流于形式,這種“讓”并非發(fā)自內(nèi)心的美德,而是一種社會規(guī)則下的表演。接著,作者進一步分析公共場合的讓座行為,認為真正有價值的謙讓應基于實際需求,而非虛禮客套。這種因果關(guān)系的對比,凸顯了“形式謙讓”與“實質(zhì)謙讓”的本質(zhì)差異。
2.因果倒置反推出結(jié)論。在“讓梨”典故的解讀中,梁實秋運用因果倒置的論證手法,表面上肯定孔融讓梨的美德,實則質(zhì)疑其合理性。這種反推式的分析,揭示過分強調(diào)謙讓可能違背人性本真,形成因果悖論。
3.建構(gòu)因果鏈條使情理交融。文章最終建構(gòu)起完整的因果鏈條:真正的謙讓應源于同理心(因),導向社會和諧(果);虛偽的謙讓則源于功利計算(因),導致形式主義泛濫(果)。這種雙線并行的因果論證,既保留了傳統(tǒng)美德的核心價值,又批判了異化的社會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梁實秋散文“情理交融”的典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