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的旋轉”是“圖形與幾何”板塊中重要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時教師既要關注新舊知識的聯系,又要用原有知識促進新知識的形成。因此,筆者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中更加注重想象操作與數學思維的結合,通過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深化學生對圖形運動的拓展延伸,為學生后續(xù)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縱橫聯系,分析核心內容
縱觀人教版教材,小學階段關于圖形運動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
圖形的運動(一):在二年級下冊,主要內容是認識平移、旋轉及軸對稱現象。
圖形的運動(二):在四年級下冊,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進一步認識平移和軸對稱。
圖形的運動(三):在五年級下冊,主要讓學生從定量的角度去分析和學習圖形的旋轉。
橫向對比人教版、北師大版、蘇教版三個版本的小學數學教材,筆者發(fā)現:雖然選擇的素材不相同,但都是以“明確三要素一感知旋轉特征—會用旋轉畫圖”的路徑進行教學;三個版本的教材都借助實物讓學生通過畫圖突破難點,理解旋轉運動的本質是“點的運動”。
二、學情調研,把握學習起點
為了更好地研究學生、讀懂學生,更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做到順學而導,筆者對學校五年級3個班的學生進行了前測。
前測題1:寫一寫,如圖1,請描述線段 A B 是怎么旋轉的?
前測題2:畫一畫,如圖2,請在方格紙上畫出線段 繞點 B 順時針旋轉90后的圖形。
前測題3:畫一畫,如圖3,請在方格紙上畫出三角形 A B C 繞點 B 順時針旋轉 后的圖形。
筆者對前測結果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后發(fā)現:學生對旋轉過程的語言描述不完整,能用三要素合理描述圖形旋轉的學生僅占 15.7% ;學生畫線段旋轉的正確率較高,但學生面對旋轉制圖普遍存在困難?;趯W情分析,筆者提出兩點優(yōu)化建議:一是教師要重視數學語言表征旋轉的過程與結果,通過“三要素”的對比感悟,引導學生把元認知不規(guī)范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以提升學生的幾何思維水平;二是引導學生打通點、線、面三者旋轉過程的一致性,讓學生理解旋轉的本質就是點的運動。
三、重組思考,統(tǒng)整學習內容
1.學材調整
首先,將鐘面改換成線段。鐘面的中心點只有一個,不易形成對比。指針通常只沿順時針一個方向旋轉,學生感悟到的旋轉含義不夠深刻。教師可以將線段作為主要學材,以有效突破“旋轉三要素\"及畫圖的教學難點。
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增加線段與三角形上點的旋轉來突破教學難點,促進學生對旋轉本質的理解。
2.內容整合
教師可以對圖形的旋轉進行整體思考,將旋轉特征融入線段旋轉與三角形旋轉的教學過程中。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平面圖形的旋轉化歸為線段的旋轉,線段的旋轉化歸為點的旋轉,進而化解畫平面圖形旋轉的難點。
3.整體關聯
教師要聚焦圖形旋轉運動的本質,重視溝通三種運動方式的一致性;要增加三種運動方式的對比聯系與應用,完善圖形運動知識的結構,深化對圖形運動的拓展延伸。
四、整體架構,促結構化學習
教學內容的結構化是實現整體教學的關鍵,設計結構化的材料是內容結構化的重中之重。筆者從縱向結構化和橫向結構化兩大策略出發(fā)進行素材的創(chuàng)編:縱向設計了一組從局部到整體、從一維線段旋轉到二維三角形旋轉的進階性學材;橫向設計了軸對稱運動、平移運動和旋轉運動進行比較的關聯性學材,讓學生有關聯地學,打通點、線、面三者旋轉過程的一致性,理解旋轉的本質就是點的運動,進而實現整體性地學。
整節(jié)課教師利用三組材料設計了三個活動,實現了兩次轉化,即將面轉化為線、線轉化為點。
活動1:如圖4,畫出線段 旋轉
后的圖形,并想象線段上點的運動。
活動2:如圖5,想象半成品三角形 A B C 繞點 B 順時針旋轉 后的圖形。
活動3:如圖6,畫出三角形 A B C 及點 E 繞點 B 逆時針旋轉 后的圖形。
1.縱向結構化,實現進階性學習
(1)從整體到局部
教師通過動態(tài)演示三角形旋轉的過程,喚醒學生對旋轉現象的認知,將研究復雜的圖案轉化為研究一個三角形的旋轉,再聚焦到三角形的一條邊開始研究。從整體到局部,滲透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
師:仔細觀察,如圖7,圖案是怎么形成的?
生1:它是三角形一直旋轉得到的。
師:旋轉是圖形的一種重要的運動方式。如果三角形的一條邊,線段AB旋轉了一下,會得到怎樣的圖形呢?全班同學想象到的是不是相同的圖形?
生2:不是,有的旋轉的角度大一些,有的旋轉的角度小一些。
生3:旋轉角度不同,旋轉后的圖形也會不同。
師:是不是只要旋轉角度相同,旋轉后的圖形就會一樣?
教師出示活動1要求:請畫出線段 旋轉
后的圖形。
師:如圖8,這幾幅同學的作品都是旋轉90嗎?為什么結果不一樣?
生4:方向不一樣,有的是向下旋轉的,有的是向上旋轉的。
生5:有些是順時針旋轉的,有些是逆時針旋轉的。
師:與鐘表上時針旋轉方向一樣的叫順時針方向,與時針旋轉方向相反的叫逆時針方向??磥硇D方向是影響旋轉的一個重要因素。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旋轉角度、順時針、逆時針、旋轉方向。
師:這兩位同學的作品都是順時針旋轉 ,為什么旋轉結果還是不同?
生6: ① 是繞A點旋轉的, ③ 是繞 B 點旋轉的。
師:圖形旋轉時繞的點叫作旋轉中心。(板書:旋轉中心)
師:是不是有了旋轉中心、旋轉方向和旋轉角度就能準確描述旋轉了呢?
教師板書:線段 繞點 B 順時針旋轉
0
生7:確定了旋轉中心、旋轉方向和旋轉角度,只有一幅圖符合情況
師:所以在數學上我們就把旋轉中心、旋轉方向和旋轉角度稱為旋轉三要素。(板書:旋轉三要素)
(2)從局部到整體
為了幫助學生突破畫圖的難點,在已經確定一條關鍵線段旋轉后位置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利用三角形的兩條邊進行旋轉,從線段的旋轉自然過渡到三角形的旋轉,讓學生通過想象探討將面的旋轉轉化為找關鍵線段的旋轉。
師:根據線段 A B 旋轉后的位置,請你們想象三角形 A B C 繞點 B 順時針旋轉 后的位置。
一名學生邊操作邊表達。
生8:線段BC旋轉到這個位置,再連接 ,就能找到三角形旋轉后的位置。
師:看來畫整個三角形旋轉后的圖形,只要確定兩條關鍵線段的位置即可。
(3)從一次到多次
在學生經過想象操作、語言描述和繪制圖形,可以確定三角形旋轉一次的位置后,教師引導學生想象:三角形繼續(xù)多次繞點 B 逆時針旋轉 會形成怎樣的圖形?如果旋轉的角度小一點,形成的圖形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如圖9,教師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間,逐步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間觀念。
2.橫向結構化,實現關聯性學習
為了溝通三種運動方式的一致性,筆者設計了將同一個三角形的軸對稱運動、平移運動和旋轉運動進行比較,實現學生有關聯地學,讓學生在對比中完善圖形運動知識的結構,深化對圖形運動的拓展延伸。
師:以這個三角形為例,如果它做軸對稱運動,會得到怎樣的圖形呢?平移運動呢?旋轉運動呢?
學生一邊用手演示圖形的運動,教師一邊用課件展示。
師:如圖10,這三種運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9:三角形的形狀、大小都不變,運動后的位置不一樣。
3.溝通一致性,實現整體性學習
(1)“線\"轉化為“點\"的旋轉
教師引導學生先研究線段中一個點的旋轉,再研究線段上所有點的旋轉,讓學生理解旋轉的本質就是點的運動。
師:線段上有一個點 E ,想象一下,在線段旋轉的過程中,點 E 會怎樣旋轉?
學生一邊用手比畫 E 點的運動軌跡,一邊表述。
生10:點 E 會繞點 B 順時針旋轉 。
師:如果線段上有個點 F ,想象一下,點 F 會怎么旋轉?
師:那線段上所有的點呢?線段上所有的點在旋轉的過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1:它們都會繞點 B 順時針旋轉 ,而且它們到點 B 的距離不變。
師:現在讓你們畫線段""繞點 B 順時針旋轉"
"后的圖形,你們會 怎么畫?
生12:找到點 A 旋轉后的位置",然后連接"
"。
師:看來找到關鍵點,將線轉化為點,就能找到線段旋轉后的位置。
(2)“面\"轉化為“點\"的旋轉
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到三角形面上的點的旋轉規(guī)律,加深對旋轉的本質的理解,讓學生打通點、線、面三者旋轉過程的一致性,實現整體性地學。
師:三角形上的點 E ,它會怎樣旋轉?
生13:點 E 也會跟著三角形繞點 B 按逆時針方向旋轉"
師:怎么看出點 E 旋轉了""2
生14:連接點 E 和點 B ,就可以 看出點 E 會旋轉""到點"
"。
師:如果三角形 A B C 上有一點F ,想象一下,三角形 A B C 旋轉時,它會怎么旋轉?三角形上任意一點呢?它們的旋轉過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5:這個三角形繞點 B 逆時針旋轉后,不管哪個點都是繞點 B 逆時針旋轉""。
師:旋轉時圖形里的每條邊、每個點都在繞不變的旋轉中心按照相同的旋轉方向,旋轉相同的角度。將面轉化為線,把線轉化為點就能畫出旋轉后的圖形(如圖11)。
在教學“圖形的旋轉\"時,教師既要溝通平移和軸對稱在運動方式上的一致性,又要逐步引導學生構建對旋轉的認知及旋轉本質的理解。筆者從整體視角設計任務與問題,從旋轉的圖形引入,以線段的旋轉為切入點,將線的旋轉化歸為點的旋轉;借助找關鍵線段,將面的旋轉化歸為點的旋轉,化解畫平面圖形旋轉圖的難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滲透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回歸知識本質,能讓學生實現學習遷移,聚焦培養(yǎng)其核心素養(yǎng),促成其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