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智時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對圖書出版行業(yè)產生了深遠影響。嶺南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樣人文特色,在融媒創(chuàng)新出版方面展現出豐富的資源和巨大潛力。本文深入探討數智時代下嶺南文化圖書出版的創(chuàng)新路徑,包括數字化圖書出版、跨媒體融合出版、文創(chuàng)產品深度開發(fā)以及社交媒體營銷等方面,旨在為相關出版單位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借鑒,推動嶺南文化傳承與發(fā)展。
關鍵詞:數智時代 嶺南文化 創(chuàng)新出版 “圖書+”
數字化與智能化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動著各行各業(yè)的深刻變革。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媒體融合發(fā)展,從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媒體融合發(fā)展的重要論述,到2022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fā)的《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fā)展的實施意見》,都明確指出了加快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fā)展、構建數字時代新型出版?zhèn)鞑ンw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1]2024年12月,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fā)布的《2023—2024中國出版業(yè)發(fā)展報告》明確指出,數智化出版思路要向“出版物+其他文化服務”的二元型新業(yè)態(tài)轉型。[2]
嶺南文化,以其“山海交匯、中西交融”的復合特征,展現出獨特的魅力。然而在數智時代,嶺南文化的出版?zhèn)鞑ヒ裁媾R著諸多挑戰(zhàn),如方言障礙、場景割裂和技術應用短板等。面對這些挑戰(zhàn),廣東地區(qū)的出版機構探索將數智技術深度融入嶺南文化的出版?zhèn)鞑ブ小底只瘓D書出版、跨媒體融合出版、文創(chuàng)產品深度開發(fā)以及社交媒體營銷等新型出版模式的出現,為嶺南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嶺南文化的核心特質與研究成果
嶺南文化根植于嶺南,以南嶺為天然地理屏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區(qū)域性文化體系。這一文化體系不僅覆蓋了廣東、廣西、海南及港澳地區(qū),更以其“山海交匯、中西交融”的復合特征,以其兼容性、務實性、世俗性、創(chuàng)新性等特點,在中華文化寶庫中獨樹一幟,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傳承發(fā)揚。
近年來,嶺南文化的研究在跨學科平臺建設、學術交流、成果出版及研究方向拓展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果,為嶺南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學術支撐。例如香港中文大學嶺南文化研究計劃,通過研討會、專題講座、國際學術會議等形式,推動了嶺南文化在歷史、藝術、宗教等多學科領域的研究;2024年7月,反映嶺南文化最全面的工具書《嶺南文化辭典》出版,分19卷展現古代嶺南文化開放、包容發(fā)展的輝煌,新時代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fā)展的新風貌,對豐富嶺南人民群眾的文化,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yǎng),服務廣東文化強省建設、大灣區(qū)文化建設以及國家文化建設起到推動作用。
二、數智時代嶺南文化出版面臨的挑戰(zhàn)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嶺南文化的數字出版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也面臨著方言差異、場景割裂以及技術應用短板等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不僅影響了嶺南文化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也制約了其在數字出版市場中的競爭力和發(fā)展?jié)摿Α?/p>
1.方言差異:限制傳播廣度與深度
嶺南文化以其獨特的方言體系而著稱,如粵語、潮汕話、客家話等,這些方言不僅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獨特魅力的體現。然而,在數字出版過程中,方言差異成為一大難題。由于方言的差異性,嶺南文化的數字內容在傳播過程中難以跨越地域界線,限制了其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對于非嶺南地區(qū)的讀者,甚至同地區(qū)不同族群的讀者來說,由于常用方言不通,可能難以理解和接受嶺南文化的數字內容,從而影響了嶺南文化的普及和傳播效果。
2.場景割裂:傳統(tǒng)民俗與新興媒介的不適配
嶺南文化擁有豐富的傳統(tǒng)民俗資源,這些民俗活動是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然而,在數智時代,短視頻、直播等新興媒介成為主流傳播方式,傳統(tǒng)民俗卻難以與這些新興媒介相適配。一方面,傳統(tǒng)民俗的活動形式和內容往往較為固定,難以直接轉化為適合新興媒介傳播的數字化內容;另一方面,新興媒介的傳播特點和受眾習慣與傳統(tǒng)民俗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傳統(tǒng)民俗在數字化傳播過程中出現場景割裂現象。這種不適配不僅影響了嶺南文化的傳播效果,也削弱了其在新興媒介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3.技術應用短板:新型載體開發(fā)不足
在數字出版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嶺南文化的數字出版卻面臨著技術應用短板的問題。一方面,一些文化出版機構仍然停留在電子書等數字出版初級階段,缺乏對新型載體如元宇宙展廳、數字藏品等的開發(fā)和應用;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些機構嘗試開發(fā)新型載體,但由于技術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限制,其開發(fā)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這種技術應用短板不僅限制了嶺南文化數字內容的呈現形式和互動體驗,也影響了其在數字出版市場中的競爭力和發(fā)展?jié)摿Α?/p>
三、數智出版賦能嶺南文化出版的實踐探索
廣東地區(qū)作為嶺南文化的發(fā)源地,其在嶺南文化融媒創(chuàng)新出版領域的實踐探索尤為引人注目。廣東人民出版社、廣州出版社以及廣東新世紀出版社等出版機構,憑借數智出版,為嶺南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下將從數字化圖書出版、跨媒體融合出版、文創(chuàng)產品深度開發(fā)以及社交媒體營銷四個方面,詳細探討嶺南文化融媒創(chuàng)新出版的實踐探索。
(一)數字化圖書出版
數字化圖書出版是嶺南文化融媒創(chuàng)新出版的突出形式之一,它借助現代數字化技術,將嶺南文化的深厚底蘊以全新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數字化已成為時代的主流趨勢。數字化圖書出版不僅順應了這一趨勢,更為嶺南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通過數字化處理,嶺南文化的經典著作、歷史文獻等得以以電子書、在線期刊等數字產品形式呈現,極大地方便了讀者的閱讀和學習。這種新型的出版方式不僅拓寬了嶺南文化的傳播渠道,還增強了其影響力和傳播效率。
廣東地區(qū)的出版機構在數字化圖書出版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和探索。以廣東人民出版社為例,該社推出的《嶺南文庫》數字化工程,就是將嶺南文化的經典著作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數字化處理,推出了一系列電子書和在線期刊。這些數字產品不僅保留了原著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內涵,還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了廣泛傳播和推廣,使得更多讀者能夠隨時隨地領略嶺南文化的魅力。
另外,數智平臺作為強大的虛擬智能助手,正在為用戶提供各種服務和幫助。對于粵語類圖書而言,可充分利用有聲閱讀平臺打破地域限制,擴大傳播范圍。例如,訊飛電紙書閱讀器支持11種方言、4種外語和2種趣味童聲技術,能夠為不同地域、不同年齡的用戶提供更具個性化的閱讀體驗。[3]
數字化圖書出版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嶺南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一方面,數字化圖書的便捷性和可及性使得更多讀者能夠接觸到嶺南文化,了解其獨特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另一方面,數字化圖書的廣泛傳播也增強了嶺南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使得更多海外讀者能夠了解和欣賞到這一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二)跨媒體融合出版
跨媒體融合出版是嶺南文化融媒創(chuàng)新出版的另一種重要形式。它通過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進行有機融合,打造出更具互動性和體驗感的圖書產品。地域文化圖書往往具有民間性濃厚、口頭文字性強的特點,尤其是后者,作品多以口頭傳承的方式流傳下來,保留了原始的文化形態(tài)。為了將這份“原始”傳承為“現代”,我們需要巧妙地加入數智元素。
1.“圖書+音頻”:化“短板”為“特色”
在嶺南文化傳播過程中,方言一直是一道難以跨越的界限。廣東新世紀出版社積極探索“圖書+音頻”的融合出版模式,將嶺南文化的方言戲曲、民間故事等內容以音頻形式呈現給讀者?!皥D書+音頻”模式是一種將圖書內容與音頻資源相結合的出版方式。在這種模式下,圖書不僅保留了傳統(tǒng)的文字閱讀功能,還通過附帶的二維碼或音頻文件,為讀者提供了便捷的音頻收聽體驗。
在嶺南文化圖書出版過程中,廣東新世紀出版社充分利用了音頻形式來呈現方言內容。例如,“童說嶺南”系列圖書,邀請了粵語講古代表性傳承人彭嘉志為書中每一個嶺南故事錄制音頻,讓讀者在聆聽故事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粵語的韻味和魅力。此外,“繪聲繪色看方言”嶺南方言童謠系列,在廣州、潮州和其他客家地區(qū)挑選了咬字清晰的孩子來錄制童謠,讓讀者在歡快的童謠聲中領略不同方言的獨特風采。而“粵韻古詩詞”系列,則邀請了廣東樂壇著名作曲家陳輝權為古詩詞譜曲并錄制童聲音頻,使得古詩詞在粵語的演繹下更加生動有趣,便于讀者跟讀、跟唱。
2024年出版的“童行永慶坊”繪本系列,更是廣東新世紀出版社與師大文化合作的一次創(chuàng)新嘗試。該系列繪本不僅內容豐富、畫面精美,還加入了點讀功能。點讀筆中既包含了普通話點讀,也加入了粵語點讀功能,滿足了不同語言背景的讀者需求。這種點讀方式不僅讓閱讀變得更加便捷有趣,也讓嶺南文化的傳播更加廣泛深入。
2.“圖書+視頻”:助力紙質圖書宣傳
在數字化時代,視頻以其動態(tài)的畫面和聲音,成為一種極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傳播方式?!皥D書+視頻”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融合出版模式,它將圖書內容與視頻形式相結合,通過視頻來宣傳、解讀圖書,提高圖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自2018年起,筆者為《粵韻唐詩》《粵韻宋詞》這兩本紙質圖書錄制了“今日講呢啲”視頻宣傳片,共計兩輯30條。這些短視頻精心提取了書中嶺南地區(qū)的人文歷史、方言特色等亮點內容,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在網絡平臺發(fā)布這些視頻成功吸引了大量觀眾的關注。截至2025年3月,該主題視頻的點擊量已經超過了100萬次。這一龐大的觀看量直接帶動了《粵韻唐詩》《粵韻宋詞》紙質圖書的銷售,發(fā)行量超過了5萬冊。更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地區(qū)的出版社也注意到了這些視頻的熱度,購買了這兩本書的版權,出版了中文繁體版,進一步擴大了嶺南文化的影響力。
3.“圖書+文旅”:為文化發(fā)展注入活力
在探索嶺南文化傳播的新路徑中,“圖書+文旅”的融合出版模式嶄露頭角,為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皥D書+文旅”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出版營銷模式,它將圖書內容與旅游線路、文化景點等緊密結合,通過文旅活動帶動圖書的銷售,同時借助圖書的文化內涵豐富旅游體驗,實現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
廣州出版社在此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以《神游南越國》《廣州老字號》《一座山讀懂一座城》等圖書產品為基礎,編輯團隊從2024年起推出了“圖書+文旅”系列活動。邀請圖書主筆王大欣擔任導游,帶領讀者進行東山口“City Walk”、廣州塔“Tower Walk”等沉浸式本土文旅活動,這些活動充分利用了地方出版社的資源優(yōu)勢,贏得了讀者的廣泛贊譽。此外,自2020年起,廣東新世紀出版社每年暑假都會為“童說嶺南——聽彭嘉志講古仔”系列叢書設計“粵語講古認識嶺南”親子研學活動。圖書作者、粵語講古非遺傳承人彭嘉志化身講解員,帶領家庭一邊游覽城市一邊講述嶺南故事。4年來,廣東新世紀出版社在多地舉辦了超過30場研學活動,不僅推動了地方文旅產業(yè)的發(fā)展,也促進了圖書的銷售。
“圖書+文旅”模式不僅拓展了嶺南文化的傳播渠道,還為旅游產業(yè)帶來了新的增長點。目前,廣東新世紀出版社正積極研發(fā)“AI小講古家”“AI小詩仙”等項目,旨在利用數智技術賦能“AI導游”,深度挖掘“圖書+文旅”的潛力。
(三)文創(chuàng)產品深度開發(fā)
地域文化圖書因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地域特色,最容易開發(fā)出獨具特色的文創(chuàng)產品,迅速成為“人無我有”的集觀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的特色商品?!皥D書+文創(chuàng)”理念,強調的是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靈感源自圖書內容,并更深層次地植根于當地獨特的歷史底蘊、地理風貌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多元文化元素之中。這類文創(chuàng)產品不僅成為民眾日常穿戴、使用的物品,更成為鮮活文化的生動展現,讓文化得以直觀且形象地呈現與傳播,為文化的弘揚與傳承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式。
近八年來,筆者在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方面不斷進行探索和嘗試。2017—2018年連續(xù)兩年的中秋節(jié)前夕,筆者與中國大酒店合作,共同推出了“賞粵中秋禮盒”。禮盒內含兩款精心制作的月餅和《粵韻唐詩》定制版,將傳統(tǒng)文化與美食完美結合。這款禮盒在半個月內就銷售了1萬套,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熱烈歡迎。2019年5月,筆者又與廣州網紅品牌“花尾渡”攜手,推出了“睇龍船柴火粽禮盒”。高品質的粽子搭配《廣府童謠氹氹轉》一書,讓讀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廣府文化的獨特魅力。這款禮盒在一個月內就銷售了5000個,實現了文化與商業(yè)的雙贏。廣州的永慶坊作為熱門的旅游打卡點,其文化內涵和商業(yè)價值不言而喻。2023年12月,“童行永慶坊”繪本在付印期間,筆者與地處西關的洲際酒店集團合作推出VOCO酒店“2024年童行永慶坊臺歷”文創(chuàng)產品。這款臺歷不僅設計精美、內容豐富,還融入了永慶坊的文化元素,成為圖書衍生的文創(chuàng)精品。酒店包銷了“圖書+臺歷”組合3000套,臺歷也在市場上單獨銷售,兩者都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2025年再度推出升級版——“童行永慶坊有聲臺歷”,利用數智技術加入了有聲元素,讓讀者在欣賞臺歷的同時,也能聽到永慶坊的故事和聲音,給讀者帶來了更加驚艷的使用體驗。
(四)社交媒體營銷
社交媒體營銷已成為嶺南文化融媒創(chuàng)新出版的重要手段。通過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進行推廣和營銷,可以進一步擴大嶺南文化的影響力和提升知名度。廣東地區(qū)的出版機構積極響應這一趨勢,大部分出版社均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開設了官方賬號。這些賬號定期發(fā)布嶺南文化的相關信息和動態(tài),如書籍介紹、文化講座、歷史故事等,與讀者進行互動和交流。同時,出版機構還通過舉辦線上問答、話題討論、贈送禮品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吸引年輕讀者關注和積極參與。
四、總結
通過數字化圖書出版、跨媒體融合出版、文創(chuàng)產品深度開發(fā)和社交媒體營銷等創(chuàng)新路徑,嶺南文化出版在傳承與弘揚嶺南文化、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推動文化產業(yè)繁榮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未來,廣東出版人應繼續(xù)探索和實踐更多的創(chuàng)新路徑,為嶺南文化出版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fā)《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fā)展的實施意見》[EB/OL].(2022-04-24).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4/content_5686923.htm.
[2]2023—2024中國出版業(yè)發(fā)展報告[R].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24.
[3]程輝,劉松弢,李武.驅動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技術創(chuàng)新:AI2.0時代有聲出版產業(yè)鏈建設現狀、挑戰(zhàn)及對策[J].出版發(fā)行研究,2024(6):46-53.
(作者單位系廣東新世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