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適應新聞傳播學類專業(yè)核心課程《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教學環(huán)境的變化,滿足課程思政的要求,案例教學法通過具體案例將學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從待解決的問題出發(fā),利用案例還原、互動討論以及理論學習來解決問題。案例教學可以營造更加真實的場景以實現(xiàn)案例還原,從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相關問題的討論。深入挖掘案例的思政元素,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應用理論知識于實際情境中,有效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關鍵詞】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案例教學;現(xiàn)實情境;課程思政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重慶師范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立德樹人的《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課程思政案例庫建設”(項目編號:202220SZ)階段性成果。
作為傳媒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在專業(yè)知識體系建構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傳播技術的更新迭代以及傳播環(huán)境的改變,該課程的教學實踐環(huán)境也面臨巨大的變化,進行教學改革十分必要?!缎侣剛鞑惱砼c法規(guī)》教材通常由新聞傳播倫理和新聞傳播法規(guī)兩部分組成,內容龐雜,理論繁多。要想將繁復的倫理原則和法律知識融會貫通于教學之中,并滿足課程思政的要求,讓學生能夠輕松掌握相關內容,案例教學法就是一種重要的方法。
案例教學(case-based teaching)是指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圍繞選定的一個或多個問題,以事實為素材而編寫成的對某一實際情境的客觀描述。它具有真實性、啟發(fā)性、互動性和完整性等特點。[1]合適的案例可以讓教學有的放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更重要的是,教師可將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案例之中,起到課程思政和教學改革的作用。因此,《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課程作為傳媒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運用案例教學手段也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針對新聞傳播倫理道德和法律法規(guī)問題的思辨能力與批判精神,深化思政教育與新聞傳播專業(yè)教學的融合,強化新聞傳播專業(yè)學生的思政素養(yǎng)與職業(yè)道德。將案例教學法運用于《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課程,可以更有效地實現(xiàn)課程思政目標。那么,案例教學如何在《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課程中實現(xiàn)思政目標呢?本文試討論之。
一、理論基礎:案例教學的思政作用與要求
案例教學可以運用在不同的學科之中,它的優(yōu)勢在于開放性和互動性,其核心是通過具體案例將學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感受真實的氛圍,從而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案例教學中,教師通過精心策劃和引導,從待解決的案例中提出的問題出發(fā),利用篩選的案例,形象、生動、多樣地闡述和說明,最終解決問題,從而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有機整合起來?!缎侣剛鞑惱砼c法規(guī)》課程中的倫理道德、法律法規(guī)問題往往復雜多變且抽象,利用真實、典型的案例來進行教學,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并在實踐中習得不同情境下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為未來從事新聞傳播行業(yè)相關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課堂教學過程本身就是育人最主要的過程,也是教書育人最重要的途徑,重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領作用。[2]課程思政要求教育者在傳授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一門社會學科,《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課程思政可以將以下相關內容作為核心:第一,《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課程思政的重要基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入案例以深入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要求,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的新聞倫理道德價值理念。第二,《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是法治精神。法治精神強調的是依法辦事、尊重法律權威、保障公民權益等法治理念。在授課中,教師通過案例教學讓學生建立法治意識,引導其在以后的新聞工作中正確行使新聞傳播權利。第三,強調人文關懷。在《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案例的講解中引導學生關注人類共同問題和社會發(fā)展變化,培養(yǎng)其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案例教學在《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課程中具有天然的課程思政功能。在該課程的教學中通過引入精選案例,將抽象的社會道德倫理及法律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有機結合,讓學生在生動的真實情境中理解學習,在主動的實踐和互動中獲得新知識,有助于培養(yǎng)具有高尚品德、法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新聞傳播人才。
二、實施路徑:案例選擇與設計策略
那么,如何在課程教學中進行案例的選擇和設計以更好地實施課程思政呢?在《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課程中,案例的選取要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內容,確定案例選擇的標準,確保案例在倫理、法規(guī)方面的代表性、真實性和教育性。同時,在案例的選取和課程教學中,需結合課程思政要求,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fā)性和實踐性的案例教學活動。
首先,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具有思政元素的案例。在《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課程的案例選擇中,根據(jù)教材章節(jié)內容選取那些既符合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要求,又蘊含深刻思政內涵的案例。如涉及“新聞失實”部分內容的案例選取,既要考慮其在新聞倫理與法規(guī)方面的失實行為,同時要考慮所涉及的思政內涵。因此,在選取案例時,可以選擇那些違背了新聞真實客觀的基本原則,損害媒體責任、公共利益等方面的案例,如西方媒體大肆宣揚的“新疆棉花事件”,這種案例能夠引發(fā)學生對新聞傳播倫理和社會責任的深入思考。
其次,強調案例的思政元素和內涵。在分析案例時,要突出其思政價值,引導學生從思政角度理解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梢詫Ρ炔煌咐奶幚矸绞郊捌渖鐣绊?,如同類型的案例“Google退出中國”與“美國要求字節(jié)跳動剝離對TikTok的控制權”。Google之所以退出中國市場,是因為他們不能很好地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guī),表示他們的理念與中國政府要求不符,所以主動放棄了中國市場。而TikTok在美業(yè)務在沒有任何違規(guī)經(jīng)營的情況下,被美國政府強行要求與母公司字節(jié)跳動進行剝離。這種出于政治私利的行為不僅是強盜邏輯,而且會嚴重損害公民言論自由權利。
再次,結合政治、社會、經(jīng)濟等時事熱點進行案例分析。時事熱點往往蘊含豐富的思政意義,將其與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課程案例相結合,通過挖掘其中的思政內容,讓學生關注社會現(xiàn)實,可以提高思政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此,在選取案例時,可以從當前的社會熱點事件中篩選出和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緊密相關的事件。例如2024年初的“秦朗丟了寒假作業(yè)”事件。在這起事件中,自媒體女主播“Thurman貓一杯”自導自演,為了吸粉引流,捏造事實,弄虛作假。同時,一些主流媒體的新媒體賬號不僅沒有質疑、調查事情真相,反而積極投入這場流量的狂歡之中。這起鬧劇是對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生態(tài)下“娛樂至死”的深刻警示,媒體更要重拾對新聞的嚴肅態(tài)度,強調公共利益與媒體責任等。
《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課程教學中選取的案例應該將社會責任與公共利益、道德底線與職業(yè)操守、法治精神與法律意識等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師通過案例分析,結合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的相關理論,對熱點事件中的問題進行深入解讀,分析事件中的行為是否符合倫理與法規(guī)要求,以及可能產(chǎn)生的社會影響。同時,教師也可在課程教學中運用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在案例討論時,由學生主導話題的選擇和走向,使其更能全面地參與對話,充分理解每一位參與討論的學生的觀點與認識,[3]并引導學生對案例分析進行反思,思考自己在面對類似事件時應如何處理。同時,總結案例帶來的啟示,以便在未來的新聞傳播實踐中更好地應用倫理與法規(guī)知識。
三、經(jīng)驗總結:案例教學營造現(xiàn)實情境實現(xiàn)課程思政
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成效在學生。[4]在《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課程的案例教學實踐中,教師需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利用數(shù)字媒體作為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關于案例的詳細文字、圖片或視頻資料,以更好地還原案例發(fā)生的場景,然后讓學生講述對案例的理解,討論案例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主動參與教與學的過程。最后,教師通過對學生講述的點評,深入分析案例的思政內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實現(xiàn)課程思政的教學目的。具體而言,需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首先,選擇真實案例是營造思政情境的關鍵。一方面,案例具有高度的現(xiàn)實性和針對性,通過教師分析講述,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新聞傳播行業(yè)的現(xiàn)狀,以及涉及的道德或法律法規(guī)問題,掌握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另一方面,真實案例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lián)系。如美國要求字節(jié)跳動剝離TikTok事件,美國向來宣稱崇尚新聞自由,TikTok也充分地保證了美國公民的言論自由。而當某些國際事件中TikTok上出現(xiàn)了不利于美國政府的聲音時,美方就要字節(jié)跳動將其剝離。如此,美國“新聞自由”的虛偽性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這種真實案例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的理論知識的理解、記憶,建立理論與實踐的連接。此外,真實案例往往涉及倫理、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問題,具有警示和教育意義,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提高他們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道德水平。
其次,案例教學可以模擬真實的新聞傳播環(huán)境,鼓勵學生進行案例討論和角色扮演,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深化對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的理解,進而增強他們的思政意識和道德責任感。如筆者在課堂上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是TikTok的周受資,你該如何應對字節(jié)跳動在美國的這場危機?學生積極查閱各種資料,深入探討TikTok在美國遇到的倫理沖突和法律問題。在分析和討論中,學生們發(fā)現(xiàn)美國對于言論自由的雙標,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資本主義國家在這起事件中的無賴嘴臉。顯然,案例討論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和交流的平臺,學生圍繞案例中的倫理和法規(guī)問題展開辯論,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運用所學的倫理與法規(guī)知識,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解決方案。事實上,角色扮演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角色在新聞傳播中的立場和決策過程,增強對現(xiàn)實情境的理解。而針對這種新聞事件場景的討論,又激發(fā)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使他們在討論中深化對思政內容的理解。這種角色扮演和針對問題的討論,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思政內容的感知和認同,使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新聞工作者應遵守的職業(yè)道德準則和肩負的社會責任,使他們在面對復雜的新聞傳播實踐問題時能夠迅速找到解決方案,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通過選擇真實案例、模擬真實新聞環(huán)境、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和角色扮演等方式的現(xiàn)實場景營造,讓《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課程的課堂表現(xiàn)形式更加豐富,也讓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到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之中,提高了學習效率。更重要的是,這種案例場景的搭建,可以使思政內容融入案例當中,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課程思政。
四、結論與展望
案例教學在《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課程思政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效能。這種教學模式通過構建“理論—實踐—價值”三位一體的教學閉環(huán),精選具有時代張力與現(xiàn)實映射的典型案例,將熱點事件轉化為動態(tài)教學素材,在情境還原與角色代入中搭建沉浸式思辨空間。
在案例研討過程中,學生通過多維度倫理審視、全媒體效果預判、法規(guī)適用性分析的三重思維訓練,不僅系統(tǒng)掌握專業(yè)規(guī)范與法治框架,更在價值沖突模擬中深化對社會責任的認知。這種基于建構主義的學習范式,促使學生在觀點碰撞中完成職業(yè)身份的雙重建構——既作為專業(yè)傳播者的技術理性培育,更作為社會守望者的價值立場確證。
實踐表明,案例研討產(chǎn)生的認知張力能有效激活學生道德敏感性,使其在“專業(yè)—倫理—法律”三重約束下,逐步內化真實、公正、客觀的媒介準則。這種從知識習得走向價值認同的教學革新,不僅實現(xiàn)專業(yè)知識與思政元素的同頻共振,更在媒介化社會的傳播實踐中,為學生筑牢職業(yè)使命感和媒介素養(yǎng)的雙向根基,彰顯新聞傳播人才培育的倫理自覺與價值擔當。
未來,案例教學在《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課程思政教育中仍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具體來說,需要做到以下方面:首先,進一步提升教師思政理論素養(yǎng),在課程中更加深入地融合思政元素。在未來的《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案例教學中,只有提升教師思政素養(yǎng),教師才能進一步挖掘和提煉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將其與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知識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更好地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優(yōu)化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其次,持續(xù)更新與豐富新聞傳播案例庫。隨著新聞傳播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和數(shù)字化技術的提升,以及社會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新的倫理與法規(guī)問題將不斷涌現(xiàn),如AI、元宇宙等對新聞傳播業(yè)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不斷更新和豐富案例庫,確保案例的時效性和針對性,以更好地滿足教學需求。
注釋:
[1]張家軍,靳玉樂.論案例教學的本質與特點[J].中國教育學刊,2004(01):51-53+65.
[2]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01):43-46.
[3]王玲玲.從建構主義視角看新聞倫理與法規(guī)課程的案例教學[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5(05):120-123.
[4]李瑾.《新聞倫理與法規(guī)》課程思政實踐路徑探析[J].新聞世界,2022(07):79-82.
(作者:李靜蘭,重慶工商大學法學與社會學學院助教;李勇,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講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