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材料一:
孟嘗君寄客于齊王,三年而不見用,故客反謂孟嘗君曰:“君之寄臣也,三年而不見用。不知臣之罪也,君之過也?”孟嘗君曰:“寡人聞之,縷因針而入,不因針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親。夫子之材必薄矣,尚何怨乎寡人哉?”客曰:“不然!臣聞周氏之嚳、韓氏之盧,天下疾狗也。見兔而指屬,則無失兔矣;望見而放狗也,則累世不能得兔矣。狗非不能,屬之者罪也。”孟嘗君曰:“不然!昔華舟、杞梁戰(zhàn)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阤。君子誠能刑于內則物應于外矣夫土壤且可為忠況有食谷之君乎?”客曰:“不然!臣見鷦鷯巢于葦苕,著之以發(fā),建之,女工不能為也,可謂完堅矣。大風至,則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且夫狐者,人之所攻也;鼠者,人之所熏也。臣未嘗見稷狐見攻、社鼠見熏也,何則?所托者然也?!庇谑敲蠂L君復屬之齊王,齊王使為相。
莊周貧者,往貸粟于魏文侯。文侯曰:“待吾邑粟之來而獻之?!敝茉唬骸澳私裾咧苤畞?,見道傍牛蹄中有鮒魚焉,大息謂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須我為汝南見楚王,決江、淮以溉汝?!V魚曰:‘今吾命在盆甕之中耳,乃為我見楚王,決江、淮以溉我,汝則求我枯魚之肆矣。’今周以貧故來貸粟,而曰‘須我邑粟來也而賜臣’,即來,亦求臣傭肆矣?!蔽暮钣谑悄税l(fā)粟百鐘,送之莊周之室。
(節(jié)選自《說苑·善說》)
材料二:
孫卿曰:“夫談說之術,齊莊以立之,端誠以處之,堅強以持之,譬稱以諭之,分別以明之,歡欣憤滿以送之;寶之,珍之,貴之,神之。如是,則說常無不行矣?!狈蚴侵^能貴其所貴。
(節(jié)選自《說苑·善說》)
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君子誠能A刑于內B則物C應于外矣D夫土壤E且可F為忠G況有H食谷之君乎?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因,意為借助、依靠,與《過秦論》“因河為池”中的“因”意思相同。
B.材,才干,與李白《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材”意思相同。
C.貸,文中指借入,與成語“責無旁貸”“嚴懲不貸”中的“貸”意思相同。
D.求,尋找,與《齊桓晉文之事》“猶緣木而求魚也”中的“求”意思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門客沒有受到齊王重用,把責任歸結于孟嘗君。孟嘗君指出一味地埋怨別人沒有用,須從自身找原因。
B.經過幾番辯論,門客憑借“善說”的能力占據了上風,得到孟嘗君的又一次推薦,并被齊王任命為相。
C.對魏文侯的許諾,莊子闡發(fā)了“遠水解不了近渴”的道理,其“談說”的技巧與《五石之瓠》頗為相似。
D.孫卿認為,“談說”過程有多方面的講究,其最終目的是要使聽者認為談說者本人品德可貴,值得信任。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大風至,則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見道傍牛蹄中有鮒魚焉,大息謂周曰:“我尚可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二中,孫卿主張的談說之術包括“堅強以持之,譬稱以諭之”,簡要概括材料一中的門客是怎樣體現(xiàn)這兩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材料一:
先君嘗言: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孔子稱其仁,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亂,使桓公死不得葬,曰:“管仲蓋有以致此也哉!”
管仲身有三歸,桓公內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議為非,此固庶爭奪之禍所從起也。然桓公之老也,管仲與桓公為身后之許,知諸子之必爭,乃屬世子于宋公。夫父子之間,至使他人與焉,智者盍至此乎?
《傳》曰:“管仲病且死,桓公問誰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唬骸籽篮稳纾俊瘜υ唬骸皻⒆右赃m君,非人情,不可?!唬骸_方何如?’曰:‘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唬骸柏Q刁何如?’曰:‘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苤偎?,桓公不用其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禍作。”夫世未嘗無小人也,有君子以間之,則小人不能奮其智?!墩Z》曰:“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無以御之,何益于事?
內既不能治身,外復不能用人,舉易世之憂而屬之宋襄公,使禍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於乎殆哉!
(節(jié)選自蘇轍《管仲》)
材料二:
嘗讀《周官》《司馬法》,得軍旅什伍之數(shù),其后讀管夷吾書,又得《管子》所以變周之制。蓋王者之兵,出于不得已而非以求勝敵也故其為法要以不可敗而已。至于桓文,非決勝無以定霸,故其法在必勝。繁而曲者,所以為不可敗也;簡而直者,所以為必勝也。
若夫管仲之制其兵,可謂截然而易曉矣。三分其國,以為三軍,萬人為一軍,三軍三萬人。疏暢洞達,雖有智者無所施其巧。
三代之制,至于列國猶有存者。及至管仲相桓公,南伐楚,北伐孤竹,九合諸侯,威震天下,而其軍壘陣法,不少概見者,何哉?蓋管仲欲以歲月服天下,故變古司馬法而為是簡略速勝之兵,是以莫得而見其法也。
(節(jié)選自蘇軾《管仲論》)
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出于不得A已B而C非D以求勝E敵也F故其為法G要H以不可敗而已。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伯,同“霸”,文中的齊桓公與《燭之武退秦師》中的晉侯、秦伯都是“春秋五霸”。
B.倍,指背棄,與《鴻門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意思相同。
C.殆,指危險,與《項脊軒志》中“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的“殆”意思不相同。
D.制,指統(tǒng)領,統(tǒng)率,與《過秦論》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制”意思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管仲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贏得了孔子的稱許,但管仲未能及時制止五公子爭奪君位,致使齊桓公死不得葬,孔子認為這不是智者的做法。
B.在管仲臨終時,齊桓公就繼任的人選征詢他的意見,管仲認為易牙等三人都有悖人情,不可任用,但齊桓公后來沒有聽從。
C.蘇轍認為,世間并非沒有小人,君王防范小人得勢的最好辦法是重用君子,讓小人無法逞其奸計,舜帝和商湯就是這樣做的。
D.“什伍”是周朝軍隊的建制,這種編制方式較為繁瑣,管仲沒有采用這種方式,而采取了“三軍”制,使軍隊運作非常流暢。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夫父子之間,至使他人與焉,智者盍至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變古司馬法而為是簡略速勝之兵,是以莫得而見其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蘇洵在《管仲論》中用“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來評價管仲,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