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單上“甲狀腺結節(jié)”的診斷結果,會讓很多人寢食難安。小學老師王芳(化名)在體檢中發(fā)現(xiàn)自己有6毫米的甲狀腺結節(jié)后,跑了省內3家三甲醫(yī)院,卻得到了不同的建議:立即手術、定期觀察、穿刺檢查。這讓王芳非常困惑。她的就醫(yī)困境,也折射出甲狀腺癌治療領域正在發(fā)生的理念革新。
王芳最終決定定期檢查,暫時不接受手術。3年過去,那個小結節(jié)仿佛被按下了暫停鍵。王芳生活如舊,照常教書、帶娃、跳廣場舞,沒有出現(xiàn)任何不適。這也說明,癌癥不全是“索命鬼”,甲狀腺癌很多都是“懶癌”。
甲狀腺癌是全球發(fā)病率增長最快的癌癥之一,據(jù)統(tǒng)計,我國城市女性的甲狀腺癌發(fā)病率已居惡性腫瘤第四位。然而,甲狀腺癌似乎是個“慢性子”。與發(fā)病率飆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甲狀腺癌的死亡率長期穩(wěn)定在極低水平。這種“高發(fā)病、低致死”的現(xiàn)象,讓醫(yī)學界重新審視傳統(tǒng)的“一刀切”治癌模式。2022年版《甲狀腺癌診療指南》明確提出,部分低危甲狀腺癌可通過主動監(jiān)測替代手術。
其實,我國甲狀腺癌發(fā)病率的增長與超聲篩查的普及密切相關。2020年,全球新增甲狀腺癌58.6萬例,我國患者占比超過40%,多數(shù)新增病例為直徑不到1厘米的微小乳頭狀癌。這類腫瘤進展緩慢,10年生存率超過99%。日本某醫(yī)院曾對3222例低危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患者進行20年的隨訪,發(fā)現(xiàn)其中僅有12.2%的患者因腫瘤進展選擇手術,且沒有死于甲狀腺癌的病例。
傳統(tǒng)觀念認為“發(fā)現(xiàn)即手術”,但患者失去甲狀腺,就會造成永久性甲減,可能引發(fā)喉返神經(jīng)損傷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10%)。同時,韓國一項研究顯示,甲狀腺癌手術量增長3倍的同時,死亡率未顯著下降,這也提示部分手術可能并非必要。
甲狀腺癌家族的“四兄弟”性格迥異,可謂性格決定命運,治療方式的選擇首先取決于甲狀腺癌的類型。
“佛系大哥”乳頭狀癌
乳頭狀癌約占所有甲狀腺癌的90%,是當之無愧的“大哥”。乳頭狀癌是生長緩慢的“慢性子”,惡性程度低,術后5年生存率高達98%。直徑不到1厘米的微小乳頭狀癌更是典型的“紙老虎”。
“低調二哥”濾泡狀癌
濾泡狀癌較為少見,約占甲狀腺癌總數(shù)的5%。有通過血行轉移至肺或骨的可能性,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為85%~95%。
“叛逆三弟”髓樣癌
髓樣癌約占甲狀腺癌總數(shù)的4%。大部分髓樣癌與基因突變相關,需警惕家族史?;颊?年生存率為65%~85%。
“暴烈小弟”未分化癌
未分化癌數(shù)量最少,約占甲狀腺癌總數(shù)的1%。雖然罕見,但這種類型的甲狀腺癌惡性程度很高,進展極快,術后預后極差,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僅為6~12個月。
年齡方面:甲狀腺癌對兒童和青少年的侵襲性更高,即使微小癌也要手術治療。7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合并癥較多,手術要謹慎,建議先行觀察。
性別方面:在相同分期下,男性甲狀腺癌患者的淋巴結轉移風險,比女性高2~3倍。
基因方面:如果基因檢測發(fā)現(xiàn)BRAF V600E+TERT啟動子突變,提示腫瘤易復發(fā),需要積極干預。
此外,有童年輻射史的患者,患甲狀腺癌的風險顯著增加,需要終身監(jiān)測。
符合以下條件的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患者,可考慮觀察策略。
腫瘤直徑≤1厘米,無甲狀腺外侵犯。
位于甲狀腺中下部,遠離氣管和神經(jīng),未突破包膜。
無淋巴結或遠處轉移(超聲評估準確率>90%)。
病理亞型為非侵襲型,如經(jīng)典型PTC或濾泡亞型。
患者年齡≥45歲,無家族史或高?;蜃儺?。
絕對手術指征有以下幾點:
腫瘤直徑超過2厘米。
侵犯甲狀腺外組織,如氣管、食管、喉返神經(jīng)。
確診淋巴結轉移,是否轉移可通過超聲或穿刺檢查證實。
基因檢測結果顯示為高危型。
病理提示侵襲性亞型,如高細胞型、實性型。
未分化癌或髓樣癌一旦確診,有手術機會者均需手術。
此外,相對手術指征有:腫瘤直徑不到2厘米但靠近甲狀腺后包膜;患者心理壓力大,無法接受帶癌生存,影響生活質量;合并其他疾病,如嚴重甲亢、氣管壓迫癥狀等。
患者選擇觀察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要建立起嚴密的“防護網(wǎng)”。
首先,每6~12個月做超聲檢查監(jiān)測,評估腫瘤的大小、血流及淋巴結狀態(tài);化驗檢查促甲狀腺激素水平,使之維持在正常范圍,避免刺激腫瘤生長;警惕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等警報。
其次,患者在生活中要避免高碘飲食,不吃海帶、紫菜等,嚴格戒煙限酒。控制體重,讓體質量指數(shù)(BMI)保持在18.5~24。
再次,患者如處在特殊時期,更要加強監(jiān)測,如女性患者妊娠期間,每3個月要進行一次超聲檢查。
腫瘤最大直徑增加3毫米以上或體積增大50%以上時;新發(fā)可疑淋巴結轉移時;腫瘤位置變化威脅鄰近器官(如貼近氣管、食管等)時;出現(xiàn)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等壓迫癥狀時;患者心理壓力超出承受范圍,強烈要求手術時,建議啟動手術治療。
Q:觀察期間腫瘤會轉移嗎?
A:低危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轉移率極低(<1%),但患者要嚴格遵循隨訪計劃。研究發(fā)現(xiàn),低危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進展緩慢,平均監(jiān)測5年,新發(fā)淋巴結轉移的比例不到1%。
Q:觀察后再手術,效果會變差嗎?
A:不會。研究表明,觀察后手術患者的淋巴結轉移率與早期手術組無顯著差異,5年無復發(fā)生存率均超過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