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AI的迅猛發(fā)展正深刻而全面地滲入教育的世界,推動著教育的系統(tǒng)性重構:教育目標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yǎng)本位”,課程體系則逐步打破學科壁壘向綜合化、實踐化演變,AI工具的應用正推動著教學場景的虛實融合與教學方式的變革,作為核心的教師角色重構已成必然。很顯然,當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漸彰顯其優(yōu)秀的類人智能水平并逐漸滲透進入教育生活中時,我們的教師有必要立刻做出響應,并迅速調適我們的角色。
一、從學習組織者走向生活創(chuàng)造者
回望漫長的教育歷史,教師的角色一直在演變,從農業(yè)時代的“經驗傳遞者”發(fā)展為工業(yè)時代的“學習組織者”。猶如置身精密設計的工廠一般,教師們當前仍然扮演著標準化的“學習組織者”角色,他們按部就班地依照課標與考試的規(guī)范,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如同熟練的裝配工人一樣,努力將知識模塊嵌入學生頭腦,確保學生在標準化測試的洪流中不偏離航向。
如今,當我們站在AI重構世界的交匯點時,我們赫然發(fā)現,知識權威正在不斷解構。當AI能夠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診斷、分析,并開始適應教學時,教師組織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的意義何在?AI借助強大的算法,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常人需要花上幾十個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才能完成的工作,它能夠寫代碼,能破解奧數難題,能撰寫學術論文。面對如此強大的人工智能,學生們也同樣質疑:我們當下學習的意義何在?我們曾經以為的那種“當下生活只是為未來鋪路”的命題還成立嗎?教室還是孩子們儲存未來資本的保險箱嗎?孩子們埋頭苦學、拼命做題的付出,還能換來明日生活的幸福嗎?
洶涌而來的AI迫使我們必須重新探尋學校教育的意義,重新定位教師的角色。在工業(yè)化生產中被異化的學校教育,需要重新回歸生命的視域,定義教育的價值?;诖?,教師的身份也應從學習組織者進階為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課堂上、教室里、學校中,都是師生們締造美好教育生活的場域。老師帶著孩子們觸摸晨露、感受季風,引導孩子們在校園進行豐富有趣的實踐探索,指導孩子們捕捉、展示與解讀生活中的每個瞬間,這種生命在場的體悟無比珍貴。
二、從教學主導者走向學習合作者
長久以來,教學論視域中的教師,一直被視為教學的主導者角色,是知識傳遞的舵手、真理啟蒙的先知。此等觀念,在過往的時代,或許尚可尋得立足之地。彼時,教育之旨在于承繼既有之知識,而教師,作為已然涉獵此等知識的先學者,自然被賦予了主導之權。不過,此種主導角色其實是建立在知識傳承的單一維度之上的。
數字時代早已徹底顛覆了知識獲取的層級結構,我們的學生可以與教師同時接觸到相同的信息源,甚至在某些領域,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可能超過教師。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迭代發(fā)展,知識更新的速度是指數級的,因此,教師知識優(yōu)越感瞬間土崩瓦解。當前世界的一切,無論是對于孩子還是對于教師,都是新鮮的。此時此刻,教師與學生都共同面對著未知的世界,所以,我們教師也應卸下“全知者”的重擔,從“專業(yè)教導者”轉換為與孩子們共同成長的“學習合作者”。
“學習合作者”的角色要求教師首先要重構認知姿態(tài)。教師可以大膽地承認自己認知的局限,與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困惑與修正過程,“懸置”權威,與孩子一起學習生成式AI等新興知識,甚至還可以實施“翻轉指導”,邀請孩子們擔任特定領域的“微型專家”,畢竟孩子們在某些領域確實研究得比教師還深入。其次,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大膽地設計“未完成情境”,留出空白由師生共同探索和設計,幫助自己和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數字素養(yǎng)。教師也可以與學生一起撰寫日志,再現成長軌跡。
三、從文本傳聲筒走向多模態(tài)交互者
在教育的世界中,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這本無可厚非。然而,這些專業(yè)化的知識在教學實踐中往往被簡化為抽象的文字符號和固化的教科書內容,而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則不自覺地淪為“文本傳聲筒”。正如巴赫金所言,這種情況下的教育成為“單聲部獨白”,而非充滿活力的“復調對話”。
事實上,真正的教育絕不僅僅是文本的復述,而是一種多模態(tài)的交互,需要身、情、意的參與。教學場域中的老師和學生,都是有情感的人,而互動過程中,所有的動作、表情都會傳遞著豐富的信息,不僅僅是文本的意義,更多的還有蘊含其中的情緒、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等。因此,教育作為人類最基本的意義建構活動,必然超越純粹的認知層面,涵蓋身體、情感與意志等等。當技術將知識獲取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時,教育的核心價值不再在于信息傳遞,而在于意義的共同建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更加主張智能時代的教師應該努力成為“多模態(tài)交互者”。
未來,我們的教師應該更加重視發(fā)展“身體的覺知與表達能力”,培養(yǎng)對自身身體狀態(tài)的敏感性,理解自己的姿態(tài)、表情、聲音如何傳遞信息并影響課堂氛圍。同時,教師也要不斷培養(yǎng)自己的情感智能,學習如何識別、理解并適當回應學生情感狀態(tài)。尤其是在AI時代,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AI來創(chuàng)造多感官學習環(huán)境,整合藝術、音樂、戲劇等表現形式到學科教學中,設計需要身體參與的體驗式學習活動,利用技術捕捉、分析并反思課堂中的多模態(tài)交互狀況。
四、從行為管控者走向心理引導者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智人之上》這本書中探討了人工智能技術將如何重塑人類社會的秩序。赫拉利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過:“為了讓人們對這樣的未來做好準備,政府也需要改變他們教育小孩子的方式。21世紀教育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增加心理的靈活性。在過去,是教育塑造人的身份,就像石頭房子一樣,有深厚的基礎和堅固的墻壁?,F在我們則需要建立像帳篷一樣的人類身份,你可以輕松地折疊和移動。這可以幫助人們應對生活在如此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所產生的情緒問題?!睆暮绽脑捳Z中,不難看出,傳統(tǒng)的教育框架中,教師都習慣于用管控行為的模式來塑造學生。教室里,孩子們應該怎么坐?應該怎么舉手回答問題?出門的時候,應該如何排隊?如何遵守秩序?這種行為控制模式滲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從指定固定的坐姿,到規(guī)范化的發(fā)言方式;從要求整齊劃一的隊列,到嚴格執(zhí)行的紀律條規(guī)。教師通過詳盡的規(guī)則體系,精確地控制學生的外顯行為,并將遵守這些規(guī)則視為優(yōu)秀學生的標志。這種教育模式使教室成為一個高度結構化的空間,學生的自主性與創(chuàng)造力往往在這種精確管控中被削弱。
AI的出現與飛速發(fā)展驚醒了這一代教育人,規(guī)訓教育已經到了不得不變革的時候了。面向未來,我們的教師應該努力從行為控制者轉變?yōu)閷W生心理靈活性的培育者。心理靈活性指的是在面對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和挑戰(zhàn)時,能夠靈活調整思維方式、情緒反應和行為策略的能力。這種能力將成為未來社會中人類最為寶貴的素質之一,這遠比特定行為規(guī)范的遵守更具價值。
作為心理靈活性的培育者,教師應該創(chuàng)造更加開放的環(huán)境,構建彈性的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推行動態(tài)評價,打破學生心理的慣性沖動。教師可以嘗試班級物理空間布局創(chuàng)新,并設計和開發(fā)“多模態(tài)學習場景”,不斷賦予學生創(chuàng)造的活力。
五、從樸素奉獻者走向容錯實踐者
從古至今,我們的教師一直被塑造成一種“樸素奉獻者”角色。這種單一維度的角色定位雖然彰顯了教育工作的崇高性,卻也在無形中掩蓋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復雜性,限制了教育實踐的豐富可能。但更令人擔憂的是,“樸素奉獻者”的角色設定,容易讓教師認為自己有責任、有權力去“塑造”學生,從而使其符合某種理想化的標準。這種由“樸素奉獻者”帶來的職業(yè)責任感可能演變?yōu)閷W生行為、思想甚至情感的過度干預和控制。教師極有可能會以“為了學生好”的名義,限制學生的自主選擇、壓制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從而實現其預設的教育目標。
AI時代來臨,未來所需要培養(yǎng)的孩子應該更加具有創(chuàng)造力。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不是培養(yǎng)出來的,我們可能要想的是怎么不遏制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給予他們更多的容錯空間。因此,曾經被奉為道德楷模的“樸素奉獻者”可能就需要適當做出調整。未來的優(yōu)秀教師可能是這樣,不是你教得越多越好,也不是你管得越多越好,更不是你糾正學生的錯誤越多越好,而是你能夠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創(chuàng)造寬松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鼓勵他們大膽嘗試、勇于探索,并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倡導教師應該成為“容錯實踐者”。
作為“容錯實踐者”的教師,在未來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在教室里設計“錯誤友好型”學習空間。我們的教師要習慣做到“三不”:不立即糾正、不立即評分、不立即歸因,而延緩的時間里將孕育更多的可能性。
隨著AI的發(fā)展,師生關系也從“師-生”的二元轉向為“師-生-機”的三元,唯有積極重塑教師的角色,植根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以及身心一體化發(fā)展,才能夠在新型的教育互動中,回應教育本真的呼喚。
(左璜系華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部教授;武敏玉系華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部碩士生)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