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討基于身份認同的朋克搖滾服裝圖案設計。通過明確朋克搖滾、身份認同的概念含義,深入剖析朋克樂迷通過行為特征和服裝圖案形成身份認同的方式,探索針對朋克搖滾風格服裝的圖案設計方法?;谏矸菡J同,探討朋克群體的身份認同構(gòu)建及服裝圖案特征,分析其設計方法與路徑,進一步完成朋克搖滾服裝設計作品。該方法可為后續(xù)朋克搖滾服裝圖案設計提供新的視角。
關(guān)鍵詞:朋克搖滾;身份認同;設計應用;符號學;搖滾樂
中圖分類號:TP94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5)04-0064-04
Abstract:To explore the graphic design of punk rock clothing based on identity theory.This study clarifies the concepts of punk rock and identity theory,and analyzes how punk fans form their identities through behavioral traits and clothing graphics. It further explores graphic design methods specific to punk rock style clothing.Based on identity theory,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punk group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clothing patterns,analyzes the design methods and approaches,and further develops punk rock clothing design works.This approa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future graphic design in punk rock clothing.
Keywords:Punk rock; Identity recognition; Design applications; Semiotics;Rock music
搖滾樂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西方社會,《大英百科全書》將其定義為“一種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音樂形式,隨后發(fā)展為更具包容性和國際性的風格[1]”。隨著搖滾樂的全球傳播與演變,在20世紀70年代的英國,朋克搖滾作為搖滾樂的一個重要分支應運而生。近年來,隨著綜藝節(jié)目《樂隊的夏天》的爆火,朋克搖滾文化(以下簡稱“朋克文化”)在中國以顛覆性的姿態(tài)重新回歸大眾視野。相較于西方的反體制和社會抗議,中國的朋克文化更多體現(xiàn)為青年對個性和自我表達的追求。這種文化形式在本土化過程中,通過與街頭文化、獨立音樂的融合,逐漸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式朋克”。
在此背景下,面向朋克亞文化群體的朋克風格服裝市場展現(xiàn)出巨大的消費潛力和商業(yè)價值。作為朋克文化的重要外在視覺載體,朋克風格服裝不僅承載著反傳統(tǒng)的情感與精神訴求,更是朋克群體表達和彰顯身份的重要方式。然而,目前僅有個別學者對朋克服飾展開專門研究,姜在輝[2]從傳播儀式觀的角度將搖滾樂迷的現(xiàn)場裝扮認作一種裝扮儀式的符號化傳播,以此塑造樂迷的情感認同;張茜[3]通過對痛仰迷群專屬亞文化符號的研究,認為迷群亞文化風格的塑造與群體身份認同息息相關(guān)。這些研究多集中于符號學意義和傳播學視角的分析,較少深入探討其作為身份認同工具存在的內(nèi)在價值及其表現(xiàn)方式。
因此,本文試圖以身份認同理論為框架,探索朋克亞文化群體的行為特征,并分析朋克文化服裝的圖案特征與身份認同之間的關(guān)系,以進一步理解,并闡述在身份認同構(gòu)建過程中朋克風格服裝圖案設計的方法與路徑,為相關(guān)服裝設計實踐提供新的思路。
朋克文化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英國,其音樂風格以簡單、直接且富有攻擊性為特點,快速的節(jié)奏、簡潔的和弦以及反主流的歌詞,體現(xiàn)了強烈的反叛精神及對社會和政治體制的直接反抗。代表性樂隊如性手槍(Sex Pistols)和沖撞樂隊(The Clash)等,通過粗獷的音樂和尖銳的歌詞,將對社會不公的憤怒和體制的質(zhì)疑直接傳達給聽眾。例如,性手槍樂隊的歌曲《上帝保佑女王》便以激進的歌詞諷刺英國君主制度,象征著朋克文化的反叛立場,成為朋克文化挑戰(zhàn)權(quán)威的經(jīng)典作品。
在服飾方面,朋克文化的視覺風格同樣充滿反叛意味。朋克服飾非體系化、風格化的特征使其形成了獨特的潮流,深受年輕一代的追捧。經(jīng)典元素如撕破的牛仔褲、皮夾克、金屬鉚釘、圖案鮮明的T恤和夸張的發(fā)型等,已超越了簡單的時尚選擇,成為對社會體制和文化規(guī)則的大膽反擊。朋克服飾常常帶有DIY的特質(zhì),如手工縫制、涂鴉和改造等,使穿著者能夠?qū)€體的反叛態(tài)度具象化。在國際時尚界,設計師維維安·韋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將朋克元素引入高端服飾設計中,既保留了朋克文化的叛逆精神,又在更廣泛的文化背景下賦予其新的文化內(nèi)涵,成為時尚界的一股重要力量,如圖1。
時至今日,朋克文化依然是對抗主流社會和文化權(quán)威的重要象征。作為一種亞文化,朋克超越了音樂的界限,深入影響著時尚、藝術(shù)和社會運動,以其獨特的反叛態(tài)度塑造了鮮明的審美潮流,成為了現(xiàn)代社會不可忽視的文化力量。
(一)從理論到實踐:身份認同理論的形成及應用
目前,學術(shù)界的身份認同研究主要聚焦于個人認同與群體認同。弗洛伊德將“認同”定義為個人在情感和心理上趨同于他人或群體的過程。埃里克森首次提出“身份認同”概念,將其細分為通過經(jīng)歷和反思形成的內(nèi)在個人認同以及將自我視為群體一部分的群體認同。斯圖亞特·霍爾則認為身份與環(huán)境變化密切相關(guān),并隨之動態(tài)發(fā)展,影響著自我的認同與決策。
身份認同理論指出,個體通過將自己歸類于某一社會群體來構(gòu)建自我概念。自我分類理論進一步提出,個體在特定社會情境中通過符號(如朋克服裝中的經(jīng)典圖案)強化自我認同和群體歸屬。身份認同的概念經(jīng)歷了3個演變階段:以“個體為中心”的自我認知、以“社會為中心”的群體認知和在后現(xiàn)代去中心化的背景下,形成交織的整體認知[3]。在數(shù)字化時代,身份認同在產(chǎn)品設計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當產(chǎn)品契合用戶需求時,用戶會調(diào)整對自身身份的認同,并明確在社會中的角色[4]。同時,大眾媒介的高效、多樣與即時傳播,使得身份認同的構(gòu)建和驅(qū)動機制更加動態(tài)化。
(二)從口號到服飾:朋克搖滾樂迷的行為特征
朋克樂迷的行為特征是其獨特文化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他們的日常生活、音樂現(xiàn)場和社交互動中。在音樂現(xiàn)場,朋克樂迷最為典型的肢體動作如金屬禮、跳水、pogo等,是表達對音樂和群體共鳴的重要方式,如表1。
在服飾特征方面,朋克裝扮主張個性和反傳統(tǒng),拒絕被規(guī)范的審美標準。常見的服飾元素如鉚釘、皮革、破洞牛仔褲和涂鴉等,都是朋克文化的重要標志,這些元素通過DIY或設計師的重新詮釋,形成了獨特的視覺符號。如表2。
(三)從獨立到融合:朋克搖滾樂迷的行為融通
在朋克文化中,行為表達方式不僅各種獨立存在,還通過相互轉(zhuǎn)化與融合,形成了一個復雜而有機的文化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通過語言、文字、行為、服飾等多種形式,使朋克樂迷得以在文化群體內(nèi)外構(gòu)建自己的身份認同。
具體而言,手勢行為如金屬禮或pogo,其作為身體的即時表達,能通過符號化的過程被轉(zhuǎn)化為服裝圖案,成為可視化的文化符號。這種符號化延續(xù)了行為的原初意義,并使其在更廣泛的社會情境中得以傳播和再現(xiàn),從而進一步強化了群體認同。同樣,口號行為也通過印花、刺繡等形式融入服裝設計中,成為視覺上直觀且有力的身份象征。這些帶有象征意義的服裝使得穿著者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持續(xù)表達其文化歸屬感,并通過這些符號與其他群體成員形成情感上的聯(lián)結(jié)。
此外,這些象征符號在數(shù)字時代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樂迷通過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布照片和視頻,擴大了朋克文化的影響范圍,并使得這種文化表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以強化和再生產(chǎn)。通過行為的交互與融通,朋克樂迷在從身體表達到視覺符號再到數(shù)字傳播的多層次互動中,實現(xiàn)了身份認同的多維構(gòu)建與鞏固,增強了群體的凝聚力,并使朋克文化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保持其獨特性和持續(xù)影響力。
近年來,隨著我國搖滾樂迷群體的迅速壯大,朋克搖滾作為其中的重要分支,展現(xiàn)出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強烈的身份認同需求。圖案以其強烈的視覺吸引力和感染力,成為朋克搖滾服裝設計中最直觀的表達方式和核心要素,并在強化穿著者對朋克文化的歸屬感與自我認同中扮演著關(guān)鍵角色。目前,現(xiàn)代潮牌不斷借鑒朋克元素,將經(jīng)典樂隊形象、反叛符號和夸張標語融入設計,滿足了樂迷對文化歸屬和自我表達的需求。通過視覺符號的運用,樂迷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服飾表達對朋克文化的情感聯(lián)結(jié)與身份認同。
以街頭潮牌Fear Of God為例,創(chuàng)始人Jerry Lorenzo在2016年第二季系列中,將自己收藏的Metallica樂隊T恤重新印制了品牌的標志性Logo,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融合街頭文化與亞文化符號的圖案,成功捕捉了搖滾樂迷所熱衷的標志性元素,滿足了樂迷對身份認同和歸屬感的需求,為品牌帶來了顯著的商業(yè)成功。研究表明,朋克樂迷的服裝圖案設計主要體現(xiàn)在標桿人物形象的呈現(xiàn)、反叛符號的拼貼表達,以及標語口號的夸張?zhí)幚砩希@些元素豐富了朋克搖滾服裝的設計語言,并深刻影響了消費者的身份認同與社群歸屬感。
(一)標桿人物的形象呈現(xiàn)
在搖滾樂的發(fā)展歷程中,曾涌現(xiàn)出眾多朋克搖滾標桿人物,即以其象征性和代表性體現(xiàn)朋克精神、情感與價值理念,并深刻影響樂迷文化認同的關(guān)鍵人物。對于朋克樂迷而言,其對標桿人物的崇拜超越了簡單的偶像化,是深刻的精神共鳴與價值認同的體現(xiàn)。樂迷們常常通過穿著印有經(jīng)典搖滾樂隊人物形象、名字或名言的服裝,來表達對這些標桿人物的認同及自身的文化歸屬。
卡通影片《Beavis and Butt-head》與多支搖滾樂隊合作推出的卡通系列T恤,將標桿人物的形象和特點以卡通化的方式呈現(xiàn)在服裝上,如圖2。這些T恤自問世起便成為中古商店的熱銷款式。樂迷對印有標桿人物形象的追捧成為樂迷表達自我認同的媒介,通過對標桿人物的持續(xù)追隨和視覺化表達,樂迷得以將自身歸入與標桿人物形象一致的群體中,強化自身作為搖滾文化一部分的身份,深化了與亞文化群體的情感連接與認同感,最終以此形成對個體和集體的身份認同。
(二)反叛符號的拼貼表達
文化作為一個抽象的整體,是由各種基本的文化符號構(gòu)成的[5]。朋克服裝中的反叛符號,如安全別針、破洞牛仔和涂鴉圖案,作為反叛精神的視覺象征,使穿著者利用符號化的服飾傳達對主流文化的批判態(tài)度與個性表達,同時體現(xiàn)對自我身份的認同與宣示。借助具有反叛精神的視覺符號,穿著者強化了自我的身份認同,并在拼貼、重構(gòu)的過程中延續(xù)朋克文化的核心價值。
如圖3,朋克樂迷的穿搭以黑色為主,皮革、金屬鏈條和鉚釘?shù)仍氐慕M合,進一步強化了視覺沖擊力。圖左側(cè)的皮革短裙與高筒靴、圖右側(cè)的多層次服飾拼接與金屬配件等具有強烈朋克意味的視覺符號通過拼貼與重組,與朋克文化產(chǎn)生深度聯(lián)結(jié),在視覺層面強化了自我身份認同,成為穿著者宣示文化歸屬的重要工具,深化了對群體身份的認同感。
(三)標語口號的夸張?zhí)幚?/p>
在現(xiàn)代搖滾風格服裝中,標語口號通常經(jīng)過設計手法夸張?zhí)幚?,并結(jié)合圖形元素成為服飾中極具沖擊力的圖案。身份認同理論指出,個體的認同感不僅源于自我認知,視覺符號、語言和標語等文化元素也可以與群體產(chǎn)生重要連結(jié)。經(jīng)過設計手法處理后的標語口號符合朋克樂迷的審美追求,同時能在心理和情感層面上形成個人對群體的感情依附,并幫助穿著者表達身份立場,深化對群體的認同感。
在朋克文化中,標語口號不僅是表達個人信念和態(tài)度的工具,更是構(gòu)建群體身份認同的重要手段。朋克樂迷通過穿著帶有這些標語口號的服飾品,幫助他們在多樣化的社會背景中找到共同的文化和情感歸屬,從而在心理上與其他樂迷形成一個“想象的共同體”,進一步鞏固他們對朋克文化的集體認同,如圖4。
在朋克文化中,身份認同是構(gòu)建亞文化群體邊界和內(nèi)部凝聚力的關(guān)鍵因素,也是設計轉(zhuǎn)化和實踐的重要驅(qū)動力。本章通過3個方面探討基于身份認同的設計轉(zhuǎn)化與實踐:首先,標桿人物的形象設計如何通過邊緣化手法承載敘事性與批判性,塑造群體認同的核心符號;其次,對抗性圖像拼貼如何打破傳統(tǒng)規(guī)范,滿足樂迷對個性表達的需求并強化群體的身份認同;最后,叛逆標語設計如何通過視覺沖擊和符號互動鞏固樂迷的集體認同感。通過設計轉(zhuǎn)化與實踐,揭示朋克文化中的身份認同機制如何在視覺傳達中得到延續(xù)和深化,為朋克樂迷提供文化歸屬的視覺表達。
(一)邊緣化:標桿人物的形象設計
在朋克文化的語境中,標桿人物形象不僅是視覺設計的象征,更是構(gòu)建群體身份認同的核心符號。邊緣化設計指通過挑戰(zhàn)傳統(tǒng)規(guī)范和采用非主流方法,表達邊緣群體和異質(zhì)文化的聲音。將其作為標桿人物的形象設計形式,可以承載朋克文化強烈的敘事性和批判性的精神內(nèi)核,并通過特定的視覺或文化符號強化朋克樂迷這一邊緣群體的集體身份認同感,構(gòu)建出一種挑戰(zhàn)主流文化的群體身份。
以涅槃樂隊主唱柯特·科本的經(jīng)典形象為例,其以舊貨混搭的不修邊幅感來對抗當時日益空洞的搖滾樂,受到樂迷的廣泛認同與追隨。通過將柯本的形象與手繪涂鴉、品牌元素等視覺符號結(jié)合,將其轉(zhuǎn)化為具有朋克特征的身穿品牌Logo無袖背心的骷髏樂手形象,如圖5。邊緣化設計后的形象延續(xù)了標桿人物的叛逆?zhèn)€性,并將其轉(zhuǎn)化為身份認同的象征符號,使樂迷在視覺和情感層面強化了對朋克文化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
綜上所述,標桿人物的邊緣化形象設計通過重構(gòu)視覺符號,將朋克核心的叛逆精神與樂迷對標桿人物的情感認同在個體與群體間發(fā)生強關(guān)聯(lián),打造受到朋克樂迷廣泛認同的視覺符號,深化了朋克樂迷的集體身份認同感,達到趨向性的群體身份認同。
(二)對抗性:圖像元素的拼貼組合
在朋克風格服裝設計中,對抗性元素的拼貼組合是表達叛逆精神和文化態(tài)度的核心手法。這種打破傳統(tǒng)美學規(guī)范的不規(guī)則方式,可以承載朋克文化對主流社會的批判性敘事,同時能滿足朋克樂迷對個性表達的自我認同需求,并在元素拼貼組合的持續(xù)挖掘、設計和轉(zhuǎn)化中強化對群體的身份認同感。
如圖6,設計中選擇了朋克文化中標志性的吶喊嘴唇作為主視覺圖案,并以黑色為基調(diào),輔以低明度的紅色和暖灰色,傳達出獨特的感官體驗。通過巧妙的空間布局和符號元素的運用,如眼睛、骨架、揮手等,進一步強化了朋克文化的符號表達。這些圖像元素的拼貼組合彰顯了朋克的對抗性精神,并在視覺層面塑造了穿著者的自我身份認同,使其通過服裝表達出對群體歸屬的認同。
在身份認同的框架下,設計師通過將樂隊Logo、政治標語、反權(quán)威符號等具有強烈象征意義的圖像整合與轉(zhuǎn)化,體現(xiàn)了穿著者的個性化風格,強化了朋克樂迷的邊界感與內(nèi)部認同。[6]服裝上的符號作為穿著者與群體進行情感和心理連接的媒介,使個體在視覺和文化層面上與特定的亞文化群體產(chǎn)生認同和歸屬,進而形成一種與主流社會相區(qū)別的身份認同。
(三)叛逆性:挑戰(zhàn)權(quán)威的醒目標語設計
朋克文化中的標語口號以其醒目、叛逆的特質(zhì)著稱,通常直白、尖銳,可以傳遞朋克文化對抗權(quán)威、質(zhì)疑傳統(tǒng)的核心理念,更成為身份認同的重要符號。在設計實踐中,設計師需要特別注重標語的視覺沖擊力和符號的互動性,以確保能夠直觀地傳達信息、強化穿著者的身份認同。例如,“No Future”這一標語,起初被朋克樂迷用來表達對社會現(xiàn)狀的深切不滿和對未來的絕望與抗爭,完美體現(xiàn)了朋克精神中的反叛與無畏精神。
如圖7,將“PLAY IT LOUD”這一標語重新設計,融入朋克特有的斑駁肌理,并采用了醒目的紅色和受電擊的骷髏形象增強視覺張力。標語與圖像的組合使穿著者能夠在視覺和情感上與朋克文化深度聯(lián)結(jié),將其帶入朋克現(xiàn)場肆意沖撞的熱烈互動中,進一步鞏固對朋克文化群體的歸屬感。
因此,通過標語口號的再設計,可以深度挖掘個體與群體身份認同的交互機制,使穿著者在視覺和精神層面與朋克文化產(chǎn)生共鳴,使其成為表達自我認同、鞏固群體認同的重要工具,進一步深化穿著者對朋克文化的群體認同和歸屬感。
在全球化的推動下,青年群體通過現(xiàn)代大眾傳播媒介,形成了以欲望為核心、個體為中心的消費意識形態(tài)[7]。以此為背景,本研究摒棄了傳統(tǒng)的復制和表面化借鑒的方式,通過深入分析朋克的文化特征、樂迷的行為特征等,提煉出對其身份認同具有深刻意義的關(guān)鍵象征元素,并將這些元素有機融入服裝圖案設計中。此方法旨在滿足樂迷物質(zhì)層面的審美需求和精神層面的認同需求,同時為后續(xù)朋克搖滾服裝產(chǎn)品的圖案設計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與具體可操作的路徑,為未來的設計實踐提供了更具洞察力和文化敏感性的參考框架。
參考文獻
[1]楊斯典 . 搖滾風格在服裝設計中的研究與應用[D]. 天津:天津科技大學 . 2017.
[2]姜在輝 . 傳播儀式觀視角下的中國搖滾樂研究[D]. 蘭州:蘭州大學 . 2022.
[3]張茜 . 搖滾青年亞文化迷群身份認同研究[D]. 天津:天津師范大學 . 2022.
[4]王冬冬,胡偉峰 . 基于身份認同的互聯(lián)網(wǎng)產(chǎn)品品牌基因設計策略研究[J]. 設計,2023,36(07):86-90.
[5]錢佳偉,鞏淼森 . 面向文化認同的敘事體驗設計策略[J]. 設計,2021,34(09):86-89.
[6]薛鴻宇,胡迅 . 身份認同視域下,街舞人群服裝圖形設計[J]. 服裝設計師,2024(07):128-135.
[7]王雪兒 . 論非主流文化元素對個性化產(chǎn)品設計價值的變遷研究[J]. 設計,2016(1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