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半島北端連接歐洲大陸的通道,叫作彼列科普地峽,不但狹窄而且山地和港灣交錯,易守難攻??死锩讈啺雿u東南角向東再伸出一個小小的刻赤半島(英語:Kerch),地形狹長,而刻赤海峽是連接黑海和亞速海的唯一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歷來突破地峽及海峽進入半島廣闊的腹地,克里米亞半島就很難防守了。1942年蘇軍為解塞瓦斯托波爾之圍,在刻赤海峽損失了3個集團軍共計20萬人的軍力。
克里米亞半島上有一座著名的海港要塞城市塞瓦斯托波爾(英語:Savastopol),去過這里的游客不多,相關游記更少。并不是這座城市風景和氣候不夠好,而是因為它極為特殊的歷史和現(xiàn)代政治環(huán)境。從1784年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時代建城起,塞瓦斯托波爾就一直是沙俄、蘇聯(lián)黑海艦隊最主要的基地。到了冷戰(zhàn)時期,它仍然是一座封閉的城市,就連蘇聯(lián)公民都要有特別許可才能訪問。
作為普通外國游客能夠去塞瓦斯托波爾一睹軍港風采,只有從1996年烏克蘭對國內外游客開放到2014年(克里米亞公投)這短短十來年。我很幸運,在2012年夏天能去克里米亞半島旅行,看到了塞瓦斯托波爾最好又最為平靜的面貌。
塞瓦斯托波爾是一座非常漂亮的港口小城,背山臨海,由于兩百多年來作為軍港的特殊地位,即便在經濟困難或者政局動蕩的時代,這里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建設也高于國家的平均水準。正是因為軍港的地理位置太過重要,1941—1942年,德軍圍攻這座城市250天。
位于克里米亞半島西南角的塞瓦斯托波爾是一處天然要塞和深水良港。1941年6月22日德國納粹閃擊蘇聯(lián),最初的作戰(zhàn)計劃沒有想打進克里米亞半島,覺得只要把彼列科普地峽的半島出口堵死就行了??墒请S著德軍不斷深入烏克蘭腹地,蘇聯(lián)空軍卻可以從克里米亞半島出發(fā),跨越黑海海面轟炸德軍戰(zhàn)線背后的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這個納粹石油的最重要來源地。
于是為了保衛(wèi)油田并徹底擊垮蘇聯(lián)黑海艦隊,德軍統(tǒng)帥部決定出兵奪取克里米亞半島,尤其是半島西南尖端的黑海艦隊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爾。德軍第11集團軍在指揮官曼施坦因的率領下,到了1941年11月中旬已經占領除塞瓦斯托波爾以外的整個克里米亞半島。
此時堅守在塞瓦斯托波爾的蘇軍主力僅僅是黑海艦隊抽調冗余水兵組成的幾個海軍陸戰(zhàn)旅,總數(shù)不到4萬人,士兵沒有受過陸戰(zhàn)訓練,而且缺乏重型陸戰(zhàn)武器和彈藥。但是蘇軍在防守上也有幾個優(yōu)勢。一是軍港周圍都是山地,而且戰(zhàn)前就構筑了配備大炮和機槍的永備工事。第二是恰在此時,蘇軍棄守了更靠西的黑海港口要塞敖德薩市,原來防守敖德薩要塞的獨立濱海集團軍3萬多人在司令員彼得羅夫指揮下,由黑海艦隊運輸,恰在此時撤到塞瓦斯托波爾,大大加強了防守力量。于是以黑海艦隊司令員奧克佳布里斯基為首,獨立濱海集團軍司令彼得羅夫為副組成要塞防衛(wèi)司令部,統(tǒng)一指揮防御作戰(zhàn)。
德軍那邊,獨立作戰(zhàn)的曼施坦因占領克里米亞半島立足未穩(wěn),還沒來得及調集可以對付堅固堡壘工事的重型武器,人數(shù)上也只是稍占優(yōu)勢。盡管如此,曼施坦因想要嘗試以快打慢從而攻占要塞。而蘇軍邊防守邊整理部隊,打得極為頑強,11月德軍第一次圍攻以失敗告終。
進入1942年5月,在德國空軍的支援下,曼施坦因準備重新圍攻。此前蘇軍在彼得羅夫指揮下,利用戰(zhàn)斗間隙構筑了三道堅固的防線,縱深達16公里。黑海艦隊也為守軍從海上運來援兵和武器,并撤出居民。但是德軍的空中優(yōu)勢使蘇軍利用水面艦艇補給要塞的行動變得極為危險,到6月時只能用潛艇在夜晚進出軍港。
為了轟炸蘇軍要塞外圍的炮臺,德軍從整個歐洲占領區(qū)搜羅來各種大口徑攻城重炮:其中包括三門600毫米口徑的自行迫擊炮,其中兩門分別叫作“托爾”和“奧丁”,第三門沒有特別起名;一門安裝在列車上機動的800毫米口徑軌道加農炮,代號“古斯塔夫”。二戰(zhàn)中最大的海軍艦炮是日本大和級戰(zhàn)列艦裝備的18英寸主炮,口徑也才460毫米。
德軍再次攻城時匯集的總兵力約20萬人,兵力和大炮對守軍都占有2比1的優(yōu)勢,德軍經過5天火力準備,于6月7日發(fā)起進攻,大規(guī)模轟炸蘇軍外圍炮臺,其中蘇軍“高爾基一號”“高爾基二號”“西伯利亞”炮臺在6月中旬分別被超大口徑攻城炮擊毀。到6月下旬德軍逐漸接近了軍港外圍最后一道要塞線,7月要塞的兩位最高指揮員,奧克佳布里斯基和彼得羅夫奉命在最后時刻飛離包圍圈,9日守軍投降,歷時8個多月的塞瓦斯托波爾戰(zhàn)役結束。
在最后一個月的陣地爭奪戰(zhàn)中,德國第11集團軍損失了3.5萬人。蘇軍的犧牲更大,除了少量撤出的人員以外,10萬守軍幾乎全軍覆沒,如果加上之前蘇聯(lián)前來解圍的集團軍(在刻赤半島想要攻進克里米亞半島的蘇軍),犧牲人數(shù)還要再加上20萬。塞瓦斯托波爾后來被蘇聯(lián)政府授予“英雄城市”稱號,總共只有13座城市和要塞被授予過這一稱號。
2012年夏天我去塞瓦斯托波爾時,見到的是重建后的城市。市中心有一條東西向的塞瓦斯托波爾灣,長達7公里。城市坐落在擁抱南港灣的長條形山岬上,高出海面很多,可以俯瞰腳下的軍港全景。當年二戰(zhàn)攻堅戰(zhàn)最激烈的各個炮臺都在距離城中心10—15公里的山上,所以游客只能在城里看見軍港、紀念碑和博物館,但真正戰(zhàn)斗最激烈的地方一般游客是看不到的。
從山頂下山走向市中心,一路都可以在右手邊居高臨下俯瞰腳下的軍港。走到一半距離的時候,馬路右面有一座新古典風格的建筑,這是黑海艦隊軍事歷史博物館,當年的黑海艦隊司令部就在這里。博物館外陳列了古代到現(xiàn)代的各種大炮、導彈,內部是歷史上圍城戰(zhàn)的遺物、紀念品,以及黑海艦隊著名軍艦模型等。
走到城市最北端的海邊,在城市盡頭面臨港灣的地方,有一座大公園,水邊的半圓形瞭望臺非常美,而在水中近岸的位置有一座“沉船紀念碑(Monument to the sunken ships)”,碑頂是一只黑色的銅鷹,紀念圍城戰(zhàn)期間在港內沉沒的所有蘇聯(lián)戰(zhàn)艦和它們英勇的水手。
蘇聯(lián)國家的紀念碑和軍事博物館大都沒有英文標識,比如塞瓦斯托波爾港的這組大型紀念碑,我一開始摸不著頭腦,后來發(fā)現(xiàn)碑座上刻的字有圖拉、斯摩棱斯克等城市名字,才推斷出來應該是塞瓦斯托波爾英勇衛(wèi)士紀念碑。
如今國際形勢仍然動蕩不安,或許短時間仍然無法再次訪問克里米亞半島。那就讓我們?yōu)楹推狡矶\,不要讓這樣美麗的城市再次毀于戰(zhàn)火。
(責編: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