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前段時間參加了一堂互動戲劇課《零錯誤小孩》,與一個叫對對的女孩沉浸式互動。對對因為從不出錯,被稱為“零錯誤小孩”??稍谝淮萎嫯嫳荣悤r,她不小心打翻墨汁弄臟畫紙,暈了過去。戲劇老師讓孩子們想辦法幫助她恢復過來?!耙苍S你可以在弄臟的地方畫一個黑色的蘋果?!睂K于睜開眼睛,對孩子們說:“謝謝你們的鼓勵,我試試看!”
一個“墨點”是錯誤,卻也成為創(chuàng)造力的支點——孩子們一起在“墨點”上作畫,并創(chuàng)作了“錯誤小詩”。在大家的幫助下,對對獲得了最佳創(chuàng)意獎。雖然對對失去了“零錯誤”的光環(huán),但也打破了“零錯誤”的枷鎖。孩子們也懂得了:害怕犯錯只會停留在原地,勇敢嘗試則會一直向前。
作為家長的我,內心的感觸是:大人總是不希望孩子犯錯,但自己又是否能做到呢?如何悅納錯誤,這背后離不開逆商的培養(yǎng)。
逆商,也叫挫折商、逆境商,由美國職業(yè)培訓師保羅·史托茲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他也是逆商測評和相關工具的開發(fā)者,長期為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知名高校以及寶潔、微軟等企業(yè)提供咨詢服務。他首次提出“逆商”的《逆商》一書,被翻譯成17種語言,廣泛應用于教育和企業(yè)管理領域。
為什么面對逆境,有人能夠取得成功,而有人卻陷入失敗呢?保羅·史托茲在書中給出答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迎接挑戰(zhàn)、克服困難的能力不同,即逆商不同?!彼瑫r指出:相較于情商、智商,逆商更側重于衡量一個人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和擺脫困境、超越困難的能力,它既是一種測量工具,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生活好比登山,保羅·史托茲在書中將登山者劃分為三種:放棄者、扎營者、攀登者。放棄者(10%):選擇在山峰面前退出;扎營者(80%):選擇在登峰過程中停下,躲避可能的逆境;攀登者(10%):選擇終生努力攀登,不斷自我成長。成為攀登者,就是“逆商”的心法和內核。
兒童心理學家埃米·沃納(Emmy E. Werner)于20世紀50年代對夏威夷考艾島上的201名兒童持續(xù)跟進32年,這群孩子都生長在這座貧窮的小島上,遭遇人生成長的“超級路障”:有的在底層掙扎、有的經(jīng)歷巨大的家庭變故、還有的長期遭遇各種虐待。沃納發(fā)現(xiàn),他們中有三分之二(129人)或是10歲時就出現(xiàn)心智異常,或是成年以后犯過罪。但還有約三分之一(72人)長大后家庭幸福,事業(yè)有成。
通過進一步研究,沃納找到后者群體的共同特質:高逆商。他們清楚自己所處的不幸,并勇敢面對;面對困境盡快適應調整,不自暴自棄;堅信困難只是暫時的,未來由自己掌控。這項研究證明:逆商越高,越能適應逆境,高逆商對人生許多方面能起到積極作用。比如:逆商越高,個體體驗到的消極情緒越少;罹患身心疾病較少,往往更加健康長壽;同時對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也有促進作用。
逆商高的孩子會把錯誤當成一座進階的臺階,逆商低的孩子則將它視作一堵無法翻越的高墻,內心滿是“我不行”的挫敗感,并形成惡性循環(huán)。如果理想化地追求“零錯誤”,拒絕與錯誤 “對話”,也就在無形中放棄了逆商的養(yǎng)成機會。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在1898年做過一個經(jīng)典的迷籠實驗:他設計了一種箱體,將一只餓貓放入其中,箱子外面一塊誘人的魚肉作為獎勵。貓需要通過按壓箱中的杠桿來打開門,以獲取食物。最初,貓只會進行隨機的動作,偶然觸動杠桿而成功開門。隨著實驗的反復進行和不斷嘗試,貓逐漸學會在進入箱子后直接按下杠桿,成功贏得自由和食物。
基于這個實驗,桑代克認為學習實質就是在不斷嘗試錯誤中逐漸形成的“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并提出了三個關于學習的重要定律:準備率(學習過程受到學習者的準備程度的影響)、練習率(強調反復學習對學習的重要性)、效果率(強調學習結果對學習的影響)。
桑代克的學習理論是教育心理學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學習理論,對后來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如華生(1878—1958)和斯金納(1904—1990),他們進一步發(fā)展了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作用的概念。
通過桑代克的貓實驗,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學習是一個逐步積累和優(yōu)化的過程,而錯誤是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鼓勵嘗試、接受錯誤、積極反饋、汲取經(jīng)驗,可以“熟能生巧”,達到精通。
美國考皮爾公司前總裁F·比倫提出的“比倫定律”認為:任何工作都是在改正錯誤中學會進步的,錯誤越多越能進步,因為失敗也是一種機會,能從中學到經(jīng)驗。正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創(chuàng)始人愛迪生所言:“通向成功的路就是把你失敗的次數(shù)增加一倍?!?/p>
父母和孩子都是第一次角色扮演,應該是一場雙向奔赴,追求完美的路上,不妨放慢一點腳步,等一等在錯誤中歷練的靈魂。
現(xiàn)在大家都特別愛說松弛感,松弛感從何而來?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1896—1971)認為:當孩子做錯事時,要給孩子提供一個“抱持性環(huán)境”,也就是說,要給孩子建造一個充滿愛的、支持性的、包容性的環(huán)境。
某天我打開冰箱拿水果,手一滑,一盒桂圓掉了下來,散了一地,女兒看見了,急忙蹲下來幫我撿。那一刻,我很想對女兒說一句對不起。試想,如果是女兒把水果散了一地,我會怎么做?女兒犯錯我總是第一時間出來指責,而我犯錯的時候,女兒只是跟我站在一起,共同改正。
有研究發(fā)現(xiàn):良好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個體高逆商呈正相關。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情緒與表現(xiàn)能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和正確引領,抗挫能力普遍較強。開明睿智的父母,就是孩子從容應對逆境的最大底氣。父母最容易犯的錯,就是不允許孩子犯錯,但其實出錯就是一種嘗試,錯誤就是成長路上最好的禮物。
在育兒道路上,我們要避免孩子出現(xiàn)習得性無助。這是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于1967年提出的心理學概念,是指個體在經(jīng)歷多次消極體驗之后,再面臨同樣或類似情境時所產(chǎn)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tài)與行為表現(xiàn)。
在孩子漫長的學習生涯中,每一次錯誤都有積極的意義。如果孩子養(yǎng)成“遇到問題想辦法解決”的思維模式,善于縮小逆境“地圖”,在面對錯誤時就不會過分內耗、沉浸糾結于負面情緒和習得性無助中,而是致力于如何解決問題,做一個“輸?shù)闷稹钡娜?,這樣人生會變得很豁達。
幫助孩子建立一套錯題集,和孩子說:“你的錯題集越厚,我越高興,這都是你的學習成果,幫助你檢驗學習中的漏洞?!焙⒆釉谶@樣的悅納和支持下,可以更積極地面對錯誤。事實證明,這種復習方式更為高效,也更能提升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我們的人生也該貫穿這樣的哲理:不在同一個坑反復摔倒,就是成功。
(責編: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