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在歐美眾多歌劇院頻繁亮相的中國女高音歌唱家,于冠群近幾年致力于以獨唱音樂會的形式回饋國內聽眾。自2022 年11 月在上海的演出引發(fā)轟動效應后,2023 年12 月和2024 年3 月,她先后在長沙和深圳成功舉辦獨唱音樂會。2024 年6 月22 日晚, 武漢聽眾也終于迎來這位備受關注的歌唱家。
經過前幾場音樂會的打磨,于冠群基本確定了包括莫扎特、李斯特、威爾第、德彪西、理查·施特勞斯、薩蒂在內的歐洲作曲家,以及陸在易、周易、劉青在內的中國作曲家的作品作為音樂會的保留曲目。在此基礎上,本場武漢音樂會又增加了她曾于2020 年在美國洛杉磯演出過的趙季平創(chuàng)作的《關雎》,與武漢關聯(lián)的《黃鶴樓》,以及兩首國內聽眾較少關注的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馬克思(Joseph/Marx,1882—1964)的歌曲。作為一名活躍的歌劇演員,于冠群卻選擇法、德、意和漢語等多種類型的藝術歌曲作為主要曲目,并在風格、技術和情感等方面做到精準把控,她對自身藝術邊界的拓展及個性化的追求,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法蘭西風味的細膩呈現(xiàn)
法語藝術歌曲往往以精巧的結構、細膩的情感表現(xiàn),以及豐富的新奇音響見長。這對演唱者的聲音控制、風格把握、情感理解和對法語語音的準確咬字有著精準的要求。
于冠群選擇德彪西的兩首早期法語歌曲《星夜》和《曼陀林》作為音樂會開場,給觀眾帶來浪漫新奇的情感體驗。在鋼琴色彩化朦朧詩意的和聲背景下,《星夜》中流轉的多彩旋律被她鮮亮又含蓄的聲音演繹得平穩(wěn)、自然。即便在表現(xiàn)“逝去的愛情”時的高潮處,她的高音和長音也不過分張揚和突出,而是用柔和、絲滑的聲線細膩地表現(xiàn)愛情已逝的憂傷情感。在歌曲的三段呈現(xiàn)中,于冠群展現(xiàn)出對聲音力度的精準把控力。尤其在略顯暗淡色彩的第二段,她運用輕柔的弱音控制和更緩的速度進行呈現(xiàn),增強了歌曲的內在情感張力。第三段則重回原速,在曲末又將力度降到最弱,令人充滿暢想。《曼陀林》的風格相對熱烈, 盡管歌曲篇幅短小,卻在音色、力度和節(jié)拍等方面快速切換,給演唱者提出較大挑戰(zhàn)。于冠群在這首歌曲的表演中展現(xiàn)出對音色的多元化處理方式, 以應對歌曲零碎化、敏捷、活潑的旋律線條。如在首段呈現(xiàn)“森林中唱著小夜曲的情郎和傾聽的姑娘”時,她的音色透明、抒情,而第二段介紹角色姓名時,她的聲音又切換得靈動、活潑。最后在第三段則重回抒情,力度呈現(xiàn)大幅度漸弱,留下意猶未盡之感。韋福根的鋼琴伴奏游刃有余地襯托人聲,其中大量的色彩和聲,斷音、連音的對比呈現(xiàn),踏板的緩急考究,以及多層次的力度處理。
同樣有著法蘭西精致的還有埃里克·薩蒂的兩首歌曲《銅像》和《帝國名伶》。相較于德彪西兩首歌曲中浪漫的愛情表達,這位“怪才”作曲家的作品中則混雜了許多“現(xiàn)實”的內容,展現(xiàn)出法式歌曲的俏皮和荒誕一面。在詼諧跳動的節(jié)奏和輕松明快的風格下, 于冠群對法語語音的咬字清晰準確,尤其是對其中較難的鼻化音元音的處理,配合高共鳴發(fā)聲位置,連貫流動。同時,她在舞臺上運用生動的肢體語言, 形象展現(xiàn)青蛙雕像的內心煩惱,以及帝國名伶的高傲姿態(tài), 讓她的演唱充滿趣味性,一度將音樂會的氣氛推至高潮。
于冠群的嗓音屬于豐厚并有穿透力的類型,卻也能在演繹法語藝術歌曲時展現(xiàn)靈動多變的跑動、強弱力度上的細膩對比, 總體呈現(xiàn)簡約、自然、流暢的風格,加上她對法語語音的精準咬字,生動展現(xiàn)出具有浪漫與抒情氣質的純正法蘭西風味。
二、漢語歌曲的韻味與情懷
音樂會上半場與法式風格相隨的,是四首中國古詩詞歌曲和一首當代藝術歌曲。中國古詩詞歌曲講究依詞譜曲,每句詩詞的情致韻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對應的旋律走向。這要求演唱者對詩詞中的意境有深入的理解,并將這種理解滲透在對歌曲旋律、換氣、力度層次、咬字等方面的詮釋當中。
盡管《越人歌》《釵頭鳳》《關雎》《黃鶴樓》四首古詩詞歌曲表現(xiàn)的具體對象不同, 卻都圍繞一個“情” 字展開。于冠群在處理這種糾葛的情感內涵時, 讓人不禁能聯(lián)想到她演唱威爾第歌劇時的深情。如在展現(xiàn)古越國女子“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的喜悅和激動之情時, 于冠群的聲音抒情、圓潤,而展現(xiàn)“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的無奈和哀怨時, 則又在音色和力度上處理的憂郁、暗淡,呈現(xiàn)出強烈的對比。又如在展現(xiàn)《釵頭鳳》末尾的三聲悲嘆“錯! 錯! 錯! ”“莫! 莫! 莫! ”時,于冠群的氣息似斷非斷,聲音共鳴位置穩(wěn)定,將詩人陸游的無奈和悲憤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時,《關雎》中的痛徹心扉、《黃鶴樓》中的自由飄逸和思鄉(xiāng)愁緒,詩歌中的虛實意境也被于冠群頗有層次感地清晰展現(xiàn)。另外,她的漢語咬字似乎很強調連貫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漢語自身的頓挫感,而強化了歌曲本身的歌唱性特點。
于冠群以《我愛這土地》作為音樂會上半場的收尾,應該是考慮到這首歌曲雅俗共賞和廣泛的傳唱度,也許還有她游子歸國的感慨和情懷。這首歌曲兼具抒情性與戲劇性,這讓于冠群頗具戲劇張力的聲音和漂亮的高音技巧得以充分施展。在歌曲前半部分的抒情段落中,相較其他歌唱家的平穩(wěn)抒情,于冠群的色調處理更有厚度,也更為濃郁。而在高潮段落,她的吸氣更深,使得聲音具有更強的穿透力。她通過這種音色上的轉換傳遞著歌詞中的深沉情感。同時,她入情的舞臺表演,傾力展現(xiàn)歌曲中蘊含的苦難和憧憬,深情又悲壯,強烈地感染著在座觀眾。
三、德式歌曲的深刻詮釋
音樂會下半場以約瑟夫·馬克思的兩首德語歌曲《夜曲》和《皮埃羅·丹迪》開場。德式藝術歌曲往往以深刻的哲理和艱深的風格著稱,這要求演唱者對人生、愛情和世界的深度體驗和思考。德語中的輔音較多,往往會對歌曲的連貫性和歌唱性造成一定影響。于冠群利用氣息的支撐優(yōu)勢減少了歌曲的換氣點,最大程度地保持德語語音的流暢度。同時,她遵循自己的一貫風格,對兩首歌曲幾個段落的情緒起伏對比也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以凸顯歌曲中對青春易逝和丑角內心孤獨、失落之情的戲劇性的內心表現(xiàn)。
李斯特的聲樂套曲《彼特拉克十四行詩三首》是音樂會下半場的重頭曲目。這位匈牙利籍作曲家慣于在作品中表現(xiàn)對人生、愛情、死亡等哲理命題的思索,由此也展現(xiàn)出很強的德式色彩。這部作品也不例外。在表現(xiàn)“害怕、盼望、燃燒、凍結”的復雜情緒時,于冠群展現(xiàn)出穩(wěn)定的氣息流動、高位置的共鳴技巧和高亢的音色。當然,她更看重的是歌曲中那熾熱的愛戀和對愛情的贊美之情,以及對逝去時光的深情祝福。鋼琴家韋福根對套曲第二首的獨奏符合李斯特式的浪漫色調,不禁讓人感懷青春易逝,于冠群的短暫離場則更加重了這種“失落感”。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則是他們對套曲第三首的“宗教式”展現(xiàn)。于冠群在中低音區(qū)的音質清澈溫潤,以此揭露歌曲中深刻的愛情哲學和生命哲學。
四、意式歌劇的情感張力
將威爾第和莫扎特的意大利語歌劇唱段放在音樂會最后,一定是于冠群刻意為之。因為《愛情乘著玫瑰色的翅膀》和《哦瘋狂,哦暴怒……俄瑞斯特》這兩個唱段是她躋身國際一線女高音行列的試金石。也像是刻意為之,在表演這兩首作品前,音樂會特意安排了一首威爾第創(chuàng)作的法語練聲曲《遺棄》,似乎于冠群要為最后的兩首壓軸作品“開嗓”。這首小品在國內表演和關注的較少,初聽之下,于冠群的表演不僅注重練聲曲體裁本身的強烈技巧性, 展現(xiàn)出她對聲音跑動技術的良好把控, 很好地兼顧了威爾第那典型的流暢和濃郁的情感風格, 也表現(xiàn)出對過去美好時光的無限感慨, 與音樂會其他幾首曲目的主題形成很好的關聯(lián)和對照。
在兩首歌劇唱段的演唱中,于冠群將高難度的花腔段落處理得自如嫻熟,并注重意大利語咬字與韻律的統(tǒng)一,以展現(xiàn)其中強烈的情感張力。尤其她對《愛情乘著玫瑰色的翅膀》結尾的降D 高音的獨特音色處理,并未有那種刺耳的尖銳感,卻也使音樂中的戲劇張力得以充分彰顯。在《哦瘋狂,哦暴怒……俄瑞斯特》中,她強化了厚重的中音區(qū)與清亮穿透力強的高音區(qū)之間的強烈對比,以及強弱力度之間的層次感,以強化角色的情感沖突、矛盾性和悲劇性。由上,她塑造的萊奧諾拉和埃萊克特拉形象似乎有著更為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通過聲音層次的區(qū)分、強弱力度的把控、舞臺動作的戲劇化表現(xiàn),于冠群對兩個在愛情、道德、命運之間掙扎的復雜女性形象進行了生動刻畫,達成聲樂技術與情感表達之間合宜的平衡。
五、找尋自己的聲音
獨唱音樂會也許是最能檢驗歌唱家演唱水準的形式。演唱者幾乎不依賴于任何舞臺布景或其他元素,必須直面觀眾坦誠展現(xiàn)自己的聲樂技巧和對音樂的獨特理解。于冠群武漢獨唱音樂會之所以成功,首先是因為她通過這一方式將自己聲樂技術的全面性和情感理解的個性很好地展現(xiàn)了出來。她的嗓音可塑性強,跨度很大,既可在中低音區(qū)細膩表現(xiàn)柔美情感,也可在高音區(qū)表達戲劇性張力和大氣十足的激情。她的聲線既豐厚有寬度,竟也擅長跑動和靈巧的表現(xiàn)。她吸氣很深, 并能持續(xù)穩(wěn)定,尤其對弱音的控制十分細膩,在力度的把控上注重層次感。諸此種種,是她能夠凌駕于聲樂技術之上,更專注于對歌曲深度情感表達的關鍵。在多年的舞臺實踐中,她似乎已找到屬于自己的聲音表現(xiàn)路線和獨特氣質,形成個性標簽。入情、打動人是這場音樂會給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盡管許多歌唱家在獨唱音樂會中都會選擇多種風格的歌曲,但對于冠群而言,這場音樂會多元的曲目安排意味著她對自身的大膽突破,也是她試圖通過精準演繹探索聲樂藝術多元可能性的嘗試。實際上,國外媒體近些年對她的歌劇表演已有極高評價,并賦予她“莫扎特女高音”的稱號。但她不滿足于已有的標簽,而是不囿于自己的舒適區(qū),不斷找尋自己更大的可能,這體現(xiàn)出一位歌唱家不懈的藝術追求。并且,她基于自己近些年在不同國家的游歷和舞臺經驗, 賦予了這些歌曲個性化的表演,在各種語言的咬字、各類風格的把控、跨文化詮釋的突破等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嘗試,也為同行樹立了典范。另外, 盡管音樂會的選曲風格類型多元,但我們仍可發(fā)現(xiàn)對于冠群而言, 愛情與生命哲學,以及對情感糾葛和逝去時光的感懷是她歌唱的永恒焦點。她深諳自己聲音條件的天賦和優(yōu)勢,能夠在抒情和張力之間自如穿越,并以入情入景的舞臺表演打動觀眾。
對于成功的歌唱家而言,也許最重要的事情便是能夠準確判斷自己的聲音特點,以找到適宜的歌曲風格和演唱路線,如此才能更大程度地展現(xiàn)自己的個人風格特色。于冠群的聲音清澈溫潤,又富戲劇張力,最適合演繹莫扎特、威爾第歌劇中那些有著復雜心理狀態(tài)的、情感濃郁的角色。經過十多年的歌劇舞臺實踐,她深知自己的聲音優(yōu)勢并堅持貫徹,也許是她能夠在歐美各大歌劇院迅速躥紅的立足根本。但正值“黃金時期”的她卻不滿足于僅在歌劇舞臺上綻放光彩,而試圖通過獨唱音樂會的形式挑戰(zhàn)自己對多種風格藝術歌曲的跨文化詮釋和個性化理解,展現(xiàn)出一位歌唱家勇于不懈追求和探索的活力。這種素養(yǎng)和精氣神是值得同行學習和思考的。找到并堅持自己的聲音路線,并在此基礎上大膽涉足新領域, 充分挖掘自己的聲音優(yōu)勢和潛力,應是一位優(yōu)秀歌唱家具備的素質和精神,也應是一位優(yōu)秀藝術家的使命。
[本文為2024 年度湖北省高校優(yōu)秀中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計劃項目“長江文化特色音樂評論創(chuàng)新團隊”階段性成果]
袁利軍 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
任編輯 榮英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