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生是《白鹿原》中極富個性與靈性的角色,作者通過其“圣人”“神人”和“凡人”等多重形象,深入探討了儒家文化理想的命運。他不僅是白鹿原上的精神領袖,更是傳統農耕文明與儒家理想的化身。在時代變遷中,朱先生的命運反映了儒學從興盛到衰落的過程,引發(fā)人們對現代儒學命運走向的思考。
一、朱先生人物形象分析
(一)圣人形象
朱先生在《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設定是“圣人”,是可以媲美孔子的存在。自然,作為“圣人”的朱先生是仁義禮智兼?zhèn)涞?。扒掉神像體現了朱先生不語怪力亂神的“智”與超脫時代的眼光;承辦白鹿書院,不論貧富貴賤,皆教之,體現的是有教無類的“仁”;編纂縣志與修《鄉(xiāng)約》,不論得失,忠于歷史也忠于現實,是朱先生個人理想在現實社會中的體現,也是“禮”的體現;而朱先生為鹿兆海守靈的情節(jié)則體現了他的“義”。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跪倒在靈臺兩側裝著碎麥草的口袋上,默默地為他的學子守靈?!睆倪@里可以看出來朱先生對“義”的理解甚至超越了儒家傳統禮教的限制。
但朱先生并非是孔子的復刻版,從朱先生對生活的選擇便可看出,他是有點道心的。面對做官的邀請,他拒絕了,也不讓兒子在村里借他的光,而是讓其做本分的農民。自己不出仕,也不愿讓兒子招搖,朱先生看似在白鹿原安居樂業(yè),實則是在隱居。他在白鹿原是從半避世走向完全避世的,這與孔子經世致用的思想相去甚遠,反而與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更為接近。在社會動蕩的年代,朱先生雖有一顆拳拳愛國之心,但是時局的混亂以及朱先生以畢生所學練就的一雙慧眼使他能夠意識到,不參與黨派之爭才是正確的。這是朱先生與孔子的明顯不同,正是這樣的人物設計,才使得朱先生的形象塑造更加自然生動,擁有了自己獨特的個性特征。而他的命運就昭示著脫離了封建社會后,失去了制度基礎的現代儒學的命運,暗含了作者自己對儒學的理解以及對當代儒學的思考與希冀。
(二)神人形象
在《白鹿原》中,除作為圣人的典型形象外,朱先生身上所展現出的神性特質尤為引人注目。這種神性不僅體現在他能夠通過穿著泥屐來預示天氣變化,還表現在他對農作物收成的精準預測(如“今年成豆”)、對未來事件的洞察力(如“見雪即見開交”的預言),以及運用掐指占卜等傳統方式進行決策的能力上。此外,朱先生對于自己身后事——特別是墓地選址與建造過程的獨特見解和安排,也被視為具有某種超自然力量或先見之明的表現。
朱先生的神人形象,歸根結底,是一種智者的典范。他不僅集中體現了儒家哲學的理想境界,更成為啟發(fā)民眾智慧、引領社會風氣的重要人物。在文本構建中,作者精心塑造了這樣一位角色,旨在通過其言行舉止展現其在文化傳承與發(fā)展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以朱先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堅定的擁躉者和執(zhí)行者,憑借自身深厚的學識底蘊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地方上乃至更廣泛的社會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們利用富含仁義精神的經典教義指導人們如何處理人際關系、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當時鄉(xiāng)村社會的價值觀念與行為規(guī)范。但在清末民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這段歷史中,他們對現實的干預卻變得寸步難行。這種現象反映了傳統文化資源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面臨的挑戰(zhàn),同時也提示我們需重新審視并調整傳統智慧的應用方式,使之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需求。
(三)凡人形象
朱先生關中大儒的光輝太過耀眼,以至于讓人容易忽略他也是個凡人的事實。對于他的凡人形象,可以從他與白嘉軒的大姐朱白氏的愛情方面進行分析。在朱先生彌留之際,他躺在妻子的懷中忍不住叫了一聲媽。從這一情節(jié)中我們也能感受到朱先生的平凡與脆弱。朱先生作為書中智慧的化身,飽讀詩書,深通義理,在那個各方征戰(zhàn)、動蕩不安的年代,面對中國內憂外患而民眾卻仍未開化的局面,內心的焦急、無奈與孤獨無處訴說,最后化為臨終前對老伴喊的一聲媽。
除此之外,朱先生作為凡人的形象有一點十分矛盾。朱先生對朱白氏一見鐘情,主要源于她那雙既剛毅又柔和、清澈明亮的眼睛。與當時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女性形象不同,朱白氏的眼眸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女性的主要職責被限定于傳宗接代與相夫教子,但朱先生對朱白氏一見鐘情的理由并非其生殖能力或被規(guī)訓的女性氣質,而是她靈動的雙眸,這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顯得尤為難得和與眾不同。
在與朱白氏的戀愛中,朱先生展現出了超脫時代的擇偶觀,看上去好像脫離了儒家的三綱五常,但在鎮(zhèn)壓田小娥這一情節(jié)上,他卻表現得好像一直都是裝在套子里的人,仿佛前文中對朱白氏一見鐘情是被人穿了魂。當白嘉軒要將田小娥燒成灰末兒時,朱先生不失冷靜地幫他完善這個舉措:“把那灰末不要拋撒,當心弄臟了河海。把她的灰末裝到瓷缸里封嚴封死,就埋在她的窯里,再給上面造一座塔。叫她永遠不得出世?!边@里的矛盾點不僅有朱先生對三綱五常的態(tài)度前后不一,還有對于鬼神的信仰前后不一。書中塑造的田小娥形象雖有過錯,但整體看來只是一個被時代毒害了的普通女性,她身上明顯帶有作者給予的同情。在面對她時,白嘉軒不讓其與黑娃成親入祠堂,是朱先生默許的;鬼魂作亂時,白嘉軒說要處置其尸骨,朱先生還要變本加厲。這就讓人不得不懷疑,朱先生是否真正脫離了傳統儒學三綱五常的窠臼?在筆者看來,是沒有的,至少是不完全的。面對時代,朱先生也只是一個凡人。
二、朱先生形象的文化內涵分析
(一)白鹿精魂
在《白鹿原》中,作者勾勒了一個富含神秘色彩的神話框架——白鹿傳說。此傳說并非僅是一個簡單的象征符號,而是深刻揭示了中國數千年來農耕文明所蘊含的歷史與文化特質。自古以來,中國作為一個以農業(yè)為基礎的社會形態(tài),歷經漫長的歷史進程,人民在廣袤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勉不輟地耕耘著。正是這種特定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環(huán)境條件,孕育了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而這一情感又經儒家思想的熏陶得以進一步強化,進而形成了一種類似于陶淵明筆下桃花源式的理想境界,白鹿精魂就是這一理想境界的核心。
在小說的敘事脈絡中,朱先生所堅守的傳統儒家文化理想與上述愿景實現了深度融合與統一。他不僅代表了個體層面對于理想化儒學生活的不懈追求,更成為整個中華民族長期以來所秉持的價值觀念與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換言之,朱先生畢生致力于實現的目標,正是那個時代無數儒士共同憧憬的夢想。
陳忠實先生將這份深沉的情感與宏大的愿景巧妙地凝聚于白鹿這一審美意象之中。白鹿在此不僅僅是自然界中一種美麗生物的形象表征,它更是承載了人們內心深處那份純真善良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朱先生可被視為白鹿之精魂,因為他是引領白鹿原上所有村民向更高精神境界邁進的靈魂人物。即便最終離世,他的精神依然長存于這片土地之上,化作傳說中的美麗白鹿,繼續(xù)守護著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捍衛(wèi)著白鹿原上的儒學領地。
(二)傳統儒家理想
朱先生還象征著傳統儒家理想。書中有許多地方鮮明地表現了朱先生所堅守的傳統儒家理想。比如,朱先生舉辦白鹿書院,教授儒家經典,無論貧富皆可入學,實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又如,抗戰(zhàn)爆發(fā)后,朱先生領著七位老先生要求參軍抗日的情節(jié),體現了儒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擔當,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朱先生通過具體行動,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具象化。他既是白鹿原的精神領袖,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既有“為天地立心”的宏大理想,又有“為生民立命”的務實行動,在動蕩時代堅守儒者風骨。
三、《白鹿原》中儒學的命運走向
朱先生既然被作者賦予了儒家傳統文化理想的藝術內涵,那么他的命運就不可避免地與儒學的命運相關聯。在作品中,我們也不難發(fā)現,朱先生雖然游離于各大黨派之外,但社會地位極高,不論是張總督、巡撫方升,還是劉軍長,都對他十分尊敬,可到后來鞏縣長卻連修縣志的錢都不給他撥,這一社會地位上的轉變暗示了儒家文化走向衰落的命運。例如,書中朱先生一句話勸退20萬清軍的“神跡”,除朱先生自身的智慧之外,儒學在社會文化中的統治地位也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在封建科舉考試制度下,朱先生是巡撫方升賞識的人才,依托這層關系,朱先生的才智得以展示。但隨著社會浪潮的不斷向前推進,封建制度瓦解,失去了制度土壤的儒學,統治地位動搖,儒家文化建構下的權力背景隨之煙消云散。這也就是后來鞏縣長對待朱先生的態(tài)度不像之前幾位當權者那樣尊敬的重要原因。
由于中國幾千年來統治者對儒家思想的“改造”,儒家思想中不斷被注入當權者的主觀判斷以佐其統治,儒家思想與政治制度越纏越緊,以至于最后完全依附于政治制度而存在,成為政治的附庸。這也就是新文化運動時期國內眾多仁人志士要求“打倒孔家店”的原因。在《白鹿原》中,由于農協、國民革命等反封建運動的一次次沖撞,朱先生所代表的傳統儒學慢慢垮臺,新文化新思想開始出現,這一點從白靈要求上新式學堂以及接受新思想的鹿兆鵬、鹿兆海兩兄弟和依舊堅持上白鹿書院的白孝文、白孝武兩兄弟命運的截然不同中可以得見。這些情節(jié)的設計體現了作者對于儒學在新時代無所適從的現象的深度思考——在當代中國社會文化領域中,儒學如何能夠成為一種理論解釋工具,而不僅僅是一種價值認同或文化信仰。
作品中隱喻朱先生死后變成了一只白鹿。朱先生變成白鹿走了,是真的“在原坡上消失了”,還是去往別處了?那么又將去向哪里呢?這一系列的問題引人深思。在作品中象征著傳統農耕理想的“白鹿”與象征著傳統儒家文化理想的朱先生在此刻合為一體,這一隱喻不僅象征了以朱先生為代表的傳統儒學在失去制度基礎后的垮臺,標志著以傳統儒學為主流文化的時代的落幕,更引導著人們思考儒學在新制度體系下涅槃重生的可能性以及現代儒學的命運走向。
四、結語
朱先生這一角色,作為《白鹿原》中儒家文化理想的化身,其人物形象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為讀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作者陳忠實通過塑造朱先生的“圣人”“神人”“凡人”等多重形象,不僅展現了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扎與堅守,也映射出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轉型期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zhàn)。朱先生的故事,是個人命運的悲歌,更是傳統儒學精神在新時代背景下的一次深刻反思。
在朱先生身上,我們看到了儒家理想主義的光輝。然而正是這份純粹的理想主義,在遭遇現實政治的侵蝕和社會變革的沖擊時,顯得尤為脆弱。朱先生的命運,象征著傳統儒學在失去其賴以生存的封建制度基礎后逐漸邊緣化的過程。他的死亡,不僅是個人生命的終結,更是傳統農耕文明和儒家文化理想在現代性面前的逐漸退場?!栋茁乖吠ㄟ^朱先生這一藝術形象,揭示了傳統儒學在特定歷史時期的興衰歷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傳統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寶貴契機。
(曲阜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 "李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