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湛江白戲作為湛江優(yōu)秀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為探索湛江白戲的文化認同情況及保護形式的選擇,進而研究湛江白戲在文化認同的關鍵視域下,如何進行傳承與活化,該文通過探究性因子分析研究各項統(tǒng)計數(shù)據的水平,并運用多元線性回歸等方法分析影響因素?;跀?shù)據分析結果,從整合湛江白戲自身文化特色、提升市民文化自覺和借力多元渠道宣傳白戲文化三個方面進行建議,提升湛江白戲在本土文化的影響力,強化大眾對湛江白戲的文化認同感,創(chuàng)造良好的傳承環(huán)境。由此深刻領悟文化認同的內生邏輯,推動湛江白戲文化的傳承與活化。
關鍵詞:文化認同;湛江白戲;湛江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形式;傳承與活化
中圖分類號:G1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3(a)-0064-05
Inheritance and Activ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Taking Zhanjiang Bai Opera as an Example
CHEN Manqing, LIU Qianyi, YANG Xi, YAN Jingtong, LIN Xiru, TONG Chunxia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08,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Zhanjiang's excellent culture, Zhanjiang Bai Opera ha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Zhanjiang Bai Opera and the choice of protection form, and then study how to inherit and activate Zhanjiang Bai Opera under the key vis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evel of various statistical data through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uses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and other method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results, suggestions are mad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integrating Zhanjiang Bai Opera's ow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mproving citizens' cultural awareness, and promoting white opera culture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so as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Zhanjiang Bai Opera in local culture, strengthen the public's cultural identity of Zhanjiang Bai Opera, and create a good inheritance environment. From this, we deeply understand the endogenic logic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revitalization of Zhanjiang Bai Opera culture.
Key words: Cultural identity; Zhanjiang Bai Opera; Zhanjiang cultu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form; Inheritance and revitalization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增進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認同感。2003年10月,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上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指出“文化認同是確立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關鍵”[1]。也就是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認同的載體之一,其傳承與活化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
在社會學中,符號及人類對符號的使用的本質是文化的體現(xiàn),將文化符號置于一脈相承的中華文明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喚醒國人的文化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盵2]湛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眾多,涵蓋面廣,文化底蘊豐厚。湛江白戲作為廣東省省級非遺項目,以粵西白話方言為唱腔,運用特定的樂器進行音樂伴奏的杖頭木偶戲,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本文通過調查,了解了湛江市民對湛江白戲的文化認同現(xiàn)狀,并提出傳承與活化湛江白戲相關路徑。
1 戲曲發(fā)展的研究現(xiàn)狀
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程加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活化的研究日益深入,學界研究研究聚焦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前景和當前的發(fā)展困境。
在文化的雙重性作用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同時具有社會、經濟和政治的重要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認同文化符號為前提,筑牢文化身份認同的根基,文化主體通過選擇和體認文化價值作為核心[3]。文化認同視角下的非遺文化的研究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同的建構與演變機制及所面臨的選擇來論述,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xiàn)實價值的再現(xiàn),不斷培育人們的文化認同,進而提出“促進集體文化認同”,促進“民族國家文化認同”的價值理念[4]。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視域下,根據易玲的研究結果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與實施推動了我國非遺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了國家文化軟實力及文化影響力[5]。在戲曲發(fā)展的歷程中,面對生存困境和傳承困境,戲曲類非遺該如何突破迷霧,探尋一條適合該類非遺傳承發(fā)展之路?紀明明認為,“讓戲曲有‘新效’可創(chuàng);創(chuàng)造良好的傳承環(huán)境,讓戲曲有‘新人’可接;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讓戲曲有‘新路’可行,才能真正使戲曲從困窘中突圍”[6]。這既是湛江白戲的傳承與活化的發(fā)展之道,更是中華民族歷史和非遺文化的見證,承載著中國人民的共同記憶和情感寄托。
2 數(shù)據收集
湛江非物質文化遺產數(shù)量多、富有重要意義。為深入了解湛江白戲的現(xiàn)狀、湛江市市民對湛江白戲的文化認同變化及市民對非遺保護行為的認知和變化等,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在湛江市范圍內,隨機發(fā)布問卷,以不記名填報的形式,調查湛江市民對湛江白戲的文化認同及保護形式的選擇情況。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共發(fā)放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322份,問卷有效率達92.0%。
利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26.0版本進行數(shù)據分析。本研究中文化認同和保護形式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數(shù))值分別為0.961和0.952,均高于一般研究所需要的0.9標準,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在結構效度上,根據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文化認同和保護形式量表的KMO值分別為0.929和0.945,均高于因子分析所需的0.9標準,并且文化認同和保護形式量表的公因子累計貢獻率分別為82.808%和75.708%,均大于60%,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
3 影響因素分析
首先,本文對文化認同和保護形式量表中的指標分別進行因子分析,以提煉出形象的維度,并通過各個維度的對比分析,詳細論述湛江白戲的傳承與活化。其次,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多角度分析文化認同的影響因素。
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首先對量表進行初步分析,判斷數(shù)據是否適合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其次利用最大方差法進行正交旋轉,最后根據數(shù)據結果進行分析。
3.1.1 文化認同量表分析
量表的KMO值為0.929,高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所需的0.9標準,并且根據Bartlett球形度檢驗的卡方值為3 132.518(plt;0.05),表明數(shù)據適宜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湛江白戲的文化認同量表的KMO和Bartlett檢驗
本文通過最大方差法對因子的載荷矩陣進行正交旋轉,從文化認同量表的9個題項中抽取出2個公因子,依據抽取的公因子所對應的內容做如下處理,具體結果如表2所示。
Phinney提出的一個測量工具——多族群認同測量(Multigroup Ethnic Identity Measure,簡稱MEIM),包含14個測量民族文化認同水平的題項[7],但文化認同的研究超越了多族群認同的需要,因此本文在資料收集過程中,著重研究Phinney amp; Ong的量表,該量表進行了新修訂,增加了對文化自豪和驕傲的態(tài)度測量[8]。基于成熟量表的研究,根據黃薇、畢重增成熟量表,用6個題項考察文化認同的兩個維度,即情感承諾(commitment)和行為探索(exploration)[9]。本研究的文化認同感問卷也參照該問卷的兩個基礎維度,將維度一命名為“情感承諾”,維度二命名為“行為探索”。
3.1.2 保護形式量表的分析
量表的KMO值為0.945,高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所需的0.9標準,并且根據Bartlett球形度檢驗的卡方值為3 049.470(plt;0.05),表明數(shù)據適宜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湛江白戲的保護形式量表的KMO和Bartlett檢驗
本文通過最大方差法對因子的載荷矩陣進行正交旋轉,從保護形式量表的12個題項中抽取出3個公因子,依據抽取的公因子所對應的內容做如下處理,具體結果如表4所示。
根據姜兆一的研究,保護形式選擇可以概括為5個維度,即制度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旅游性保護、活態(tài)性保護和傳承性保護[10]。根據本研究項目需要和基于前者文化認同包含“行為探索”的研究,本文進行了一定的修改,最后保留三個維度,即旅游性保護、活態(tài)性保護和傳承性保護。由此將維度1命名為“旅游性保護”、維度2命名為“活態(tài)性保護”、維度3命名為“傳承性保護”。
3.2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本研究將情感承諾和行動探索兩個維度整合為一個綜合指標,綜合反映文化認同,并以文化認同作為因變量,構建三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采取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來檢測個人特征(性別、年齡、教育背景、原籍所在地)、文化感知程度(是否有觀看過湛江白戲、湛江白戲歷史文化感知)和保護形式的選擇對文化認同的影響,數(shù)據分析結果見表5。
從模型一的個體特征回歸結果可知,在個人的特征中,年齡對文化認同并不存在顯著差異(pgt;0.05),表明年齡的差異與其文化認同的程度關系不大;原籍所在地對文化認同情況的影響較為特殊,省外戶籍的影響度高于其他二者情況。相較戶籍所在地為湛江的市民,戶籍所在地為廣東省外的市民文化認同程度較高,且高于原籍所在地為廣東省內(非湛江)的市民??梢?,在原籍所在地的影響因素中,吸引處來人口為文化宣傳注入新鮮血液,會促進其對湛江白戲的認同,進而推動湛江白戲的創(chuàng)新,達到傳承與活化的目的。
從模型二中可以看出,加入了代表文化感知程度的兩個因素。由表5可知,在控制原有個人特征變量的情況下,市民觀看白戲的經歷和對湛江白戲歷史文化的認知都會影響其對湛江白戲的文化認同,且存在顯著的差異(plt;0.01)??梢?,增加市民對湛江白戲的文化體驗感將很大程度上促進白戲的宣傳與創(chuàng)新。但在模型二中原籍所在地和教育背景的影響程度在下降,教育背景由0.227降低為0.224,但二者的影響仍然顯著(plt;0.01)。
模型三對全樣本進行回歸分析。原先在模型一和二中產生顯著影響的觀看湛江白戲經歷變得不再顯著(pgt;0.05),但此變量依然影響著旅游性保護、活態(tài)性保護和傳承性保護這三種保護形式的選擇。依據詳細分析中闡明的分析的原理[11],研究表明居民觀看湛江白戲的經歷是通過影響其在旅游性保護、活態(tài)性保護和傳承性保護這三種模式中的選擇傾向,進而作用于文化認同的感知程度。因此,可通過有效培育市民的文化認同程度,優(yōu)化湛江白戲保護形式。
4 路徑優(yōu)化
4.1 提升市民對湛江白戲的文化自覺
提升市民文化自覺,需要深化湛江白戲文化的熏陶,讓其深刻理解湛江白戲文化,從白戲中感知文化內涵,增強自身對湛江白戲的文化認同。只有將湛江的文化內化成當今湛江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內化為新時代精神的一部分,才能推動湛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活化。
4.2 借力多元渠道宣傳湛江白戲文化
湛江位于廣東省西南部,瀕臨南海,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天南重地”獨特的區(qū)域文化。面對湛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現(xiàn)狀,需要認識到湛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fā)展有著極大的發(fā)展空間。優(yōu)化文化環(huán)境是關鍵,需要依托多平臺宣傳,跨界創(chuàng)新和戲曲進鄉(xiāng)村、進校園項目等,對湛江白戲進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激發(fā)人們文化認同的原動力。
5 結束語
在培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起著重要的作用。全球化浪潮與現(xiàn)代化進程的雙重沖擊下,非遺文化的傳承與活化已成為維護民族文化根脈的時代課題。湛江白戲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一,承載著人民的共同記憶和情感寄托,其悠揚的唱腔與質樸的演繹不僅是粵西人民的精神密碼,還以傳承與活化的方式構建著地方文化認同的符號體系,更是湛江本土文化發(fā)展的必然訴求。唯有讓非遺文化在當代生活中找到可持續(xù)的生存空間,才能真正實現(xiàn)“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態(tài)傳承,使非遺文化在現(xiàn)代轉化中再現(xiàn)永恒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朱凌飛,胡仕海.文化認同與主體間性: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普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J].學術探索,2009(3):57-61.
[2] 習近平講故事:中國人有獨特的精神世界[EB/OL].(2019-10-31)[2024-12-25].http://cpc.people.com.cn/n1/2019/1031/ c419242-31429562.html.
[3] 梁兆楨.習近平關于文化認同重要論述的思想內涵及時代價值[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1(5):10-19.
[4] 王媛,胡惠林.文化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存續(xù)發(fā)展的核心機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0):49-55.
[5] 易玲,肖樟琪,許沁怡.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30年:成就、問題、啟示[J].行政管理改革,2021(11):65-73.
[6] 紀明明.戲曲類非遺傳承發(fā)展的現(xiàn)實困境與未來走向[J].理論月刊,2022(3):79-85.
[7] PHINNEY J S. The Multigroup Ethnic Identity Measure: A New Scale for Use with Diverse Groups[J].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1992(7):156-176.
[8] PHINNEY J S,ONG A D.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Ethnic Identity: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7(54):271-281.
[9] 黃薇,畢重增.簡易一般文化認同感問卷的編制[J].心理學進展,2021,11(2): 620-626.
[10]姜兆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形式選擇、傳承效能與保護績效的關系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2:29-58.
[11]李沛良.社會研究的統(tǒng)計應用[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2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