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材
近日,一則“博導‘沒苦硬吃’,全程戴隔音耳塞送外賣”的消息,引發(fā)關注。事情的起因是,為了解“無聲騎手”的真實工作狀態(tài),浙大博士生導師袁哲申請了騎手資格,戴上隔音耳塞,規(guī)定自己在整個送餐過程中不說一句話,以體驗“無聲騎手”的工作狀態(tài)。在實踐中,袁哲真切感受到了溝通障礙帶來的不便,也感受到了“無聲騎手”們工作的專心和認真。
作為博士生導師,袁哲選擇這種“沒苦硬吃”的調(diào)研方法,看似有股子“笨拙”勁兒,卻展現(xiàn)了學術研究該有的執(zhí)著。正是因為有了這股子“笨拙”勁兒和執(zhí)著精神,學者的學術研究才能夠更好地貼近社會現(xiàn)實,發(fā)現(xiàn)問題、開出藥方,真正學以致用。
袁哲探索如何運用數(shù)字化手段幫扶弱勢群體的科研實踐也點燃了學生們的熱情。他的博士生竹曉楠說:“這是我第一次如此直觀和具體地了解到社會上某一個弱勢群體的工作模式和生活現(xiàn)狀?!?/p>
(摘編自《新京報》2024年12月24日)
素材解讀
1.向下扎根,讓學術更接地氣。在一般人印象中,學術研究似乎總是與象牙塔聯(lián)系在一起。學術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植根于實踐的學術成果才會有更高的價值,為袁哲這種“接地氣”的學術研究點贊!
2.從言到行,讓善意化為行動。浙大博導袁哲的行為不僅是一次學術研究嘗試,更是一次人文關懷。以己之微光照亮需要幫助的人,科學研究的意義也正在于此。
適用話題
學術研究 扎根實際 親力親為 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