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第一個獲得布克文學獎的北愛爾蘭女作家,安娜·伯恩斯的《送奶工》以其獨特的文風及寫作題材打動了各國讀者與文學評論家。在雙重敘事進程理論的基礎上,以《送奶工》中的謠言為主線,指出在女主受制于謠言的情節(jié)發(fā)展之下,存在著謠言作為反抗和顛覆手段的隱性進程,在謠言的重壓之下完美地利用了謠言,并重述過去、實現(xiàn)反抗。這與安娜·伯恩斯的寫作理念相契合——用寫作這種虛構的方式重述過去、重述歷史,揭開隱藏在歷史中的真實。
[關" 鍵" 詞] 《送奶工》;雙重敘事進程;情節(jié)發(fā)展;隱性進程;安娜·伯恩斯
引言
《送奶工》是北愛爾蘭女作家安娜·伯恩斯的第三部長篇小說,于2018年獲得第五十屆布克長篇小說獎,并相繼贏得奧威爾獎、美國國家書評人協(xié)會獎等諸多殊榮。該小說以第一人稱視角,細膩勾勒了在20世紀70年代北愛爾蘭的動蕩歲月中,一位18歲少女(即敘述者“我”)被年長23歲男子長期性騷擾的遭遇。
當前,國內(nèi)外學術界對《送奶工》的研究視角各異,但對“謠言”與“隱性進程”的探討卻相對匱乏。本文旨在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依托雙重敘事進程理論,以《送奶工》中的謠言為核心線索,揭示謠言不僅是人為制造的言論,更是一種父權制話語,對個體、社會、文化等多維度施加控制。然而,在這謠言的陰霾之下,女主角巧妙地利用謠言作為武器,對父權制話語進行反諷,深刻質(zhì)疑與反思歷史。這股反叛潛流,即隱性進程,為小說增添了更為豐富的層次。
一、雙重敘事進程的概念
(一)情節(jié)發(fā)展
情節(jié)的概念源于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亞里士多德認為情節(jié)是悲劇的核心,是對行動的摹仿,強調(diào)行動而非性格的重要性。這一觀念長期主導學界,導致對人物性格分析的忽視,使非主線細節(jié)被邊緣化,由此可能造成作品誤讀。此外,過分聚焦情節(jié)發(fā)展的單一敘事模式,易引發(fā)作品結構失衡,削弱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與審美價值。申丹教授提出的“雙重敘事進程”理論,強調(diào)情節(jié)下潛藏的隱性敘事暗流,兩者并行不悖,共同推動敘事發(fā)展,突破了傳統(tǒng)敘事學研究范式,為理解作品提供了新的視角。
(二)隱性進程
2012年,申丹在《外國文學評論》上首次提出了“隱性進程”[1]這一概念。申丹認為,在不少作品情節(jié)發(fā)展的背后,還存在一股敘事暗流,即隱性進程。隱性進程與情節(jié)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不同甚或相反的走向,在主題意義、人物塑造和審美價值上均形成對照補充或?qū)α㈩嵏驳年P系。2013年,申丹在《今日詩學》上發(fā)表文章[2],嘗試運用隱性進程理論分析曼斯菲爾德的作品《蒼蠅》,這也是正式在國際上首次提出“隱性進程”的概念并對其進行界定。2014年,申丹的英文專著《短篇敘事小說的風格與修辭:顯性情節(jié)背后的隱性進程》[3]全面闡述了隱性進程理論。在一系列關于隱性進程的文章和專著中,申丹都強調(diào)需要打破自亞里士多德以來專注于情節(jié)批評的傳統(tǒng)束縛才能看到“隱性進程”的存在。
在申丹之前,也有許多理論家對情節(jié)發(fā)展的深層意義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諸多概念。例如,塞德里克·沃茨提出了“隱性情節(jié)(covert plot)”[4],將其定義為情節(jié)發(fā)展中在某一特定時刻發(fā)生的部分。阿米內(nèi)·科廷·莫蒂默則提出了“第二層故事(second story)”[5],認為它是情節(jié)的一個組成部分,需要讀者通過推測來得出。凱利·馬什的“潛在情節(jié)(submerged plot)”[6]則認為潛在情節(jié)為驅(qū)動人物行動的情節(jié)提供了合理的解釋。C.J.艾倫對不同敘事之間隱性的主題聯(lián)系進行了研究,并將其稱為“潛在敘事(submerged narrative)”[7]。
以上概念均受限于情節(jié)中心論,僅在單一敘事模式下研究文本。申丹的雙重敘事進程理論強調(diào)隱性進程與情節(jié)發(fā)展的互動,打破了這一局限。通過考察雙重表意軌道,我們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題、人物塑造和審美價值。
(三)情節(jié)發(fā)展與隱性進程之間的關系
自2015年起,申丹開始由只關注隱性進程、排斥情節(jié)的研究轉(zhuǎn)向探討情節(jié)發(fā)展與隱性進程的交互作用,并發(fā)表一系列論文深入探討了這一問題。2018年,申丹在《文體》上發(fā)表文章,首次明確提出了“雙重敘事進程”的概念[8]。2021年,申丹發(fā)表了專題論文[9],對多位國際知名學者就隱性進程與雙重敘事進程提出的疑問進行了回應,系統(tǒng)地梳理了其理論體系。2023年,申丹出版了英文專著《雙重敘事進程》[10],對雙重敘事進程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闡釋。
申丹將情節(jié)發(fā)展與隱性進程的關系分為相互補充和相互顛覆兩大類。其中,相互補充關系主要有八種:一是兩種沖突并行;二是兩種人物形象并置;三是象征意義的載體與獨立存在的個體并存;四是客觀描寫與反諷描寫并行;五是揭露抨擊與肯定贊揚并存;六是從單一反諷到雙重反諷;七是主題上相互沖突的三種敘事進程并行;八是同一主題方向上三種敘事進程并行。而相互顛覆關系有兩種:一是被社會接受的情節(jié)發(fā)展與被社會排斥的隱性進程;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物關系。在隱性進程與情節(jié)發(fā)展相互顛覆的關系中,情節(jié)發(fā)展處于明處,往往構成一種有意誤導讀者的表面假象,而處于暗處的隱性進程則隱蔽地承載著作者真正意在表達的內(nèi)容。
挖掘雙重敘事的關系對于文本的理解有重大意義。申丹指出,在雙重敘事進程互為補充時,忽略隱性進程會導致對作品主題意義、人物形象和人物關系的片面理解和部分誤解;當雙重敘事進程互相排斥、顛覆時,忽略隱性進程則可能會導致對作品主題意義、人物形象和人物關系的完全誤解。
二、《送奶工》中的雙重敘事進程
(一)顯性敘事進程——謠言對于女性的壓制與邊緣化
《送奶工》是典型的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其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的線性敘事結構。此外,小說也摒棄了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轉(zhuǎn)而采用女性的第一人稱視角來觀察世界,并通過大量的意識流片段、閃回及重復來展現(xiàn)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小說開篇便揭示謠言對于“我”的一系列迫害,如與送奶工的不實傳聞及大姐夫等男性的性騷擾。謠言作為父權制工具,加劇了女性的邊緣化。
1.謠言的表征
謠言研究始于二戰(zhàn)期間的美國,當時謠言肆意蔓延,嚴重影響了軍隊士氣,政府和媒體宣傳部門視其為威脅并竭力控制。最早對謠言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是心理學家G.奧爾波特(Allport)和L.波茲曼(Postman)。1947年,他們?yōu)橹{言下了定義:謠言是一種與當前時事相關、意在讓人信服的主張,通常通過口頭傳播,但缺乏具體證據(jù)來證實其準確性。
《送奶工》中書寫的社會充斥著非正式渠道的信息傳播,表現(xiàn)為小群體中的“流言(gossip)”、特定事件的“謠言”(rumor), 以及世代相傳的“都市傳說”(urban legend)。這三者中,“謠言”的概念相對寬泛。因此,本文將這三種話語定義為謠言的三種表征:都市傳說是文化層面長期積淀下來的謠言;謠言是文化與當時社會歷史情況相結合的產(chǎn)物;流言是文化與社會共同作用于個體層面的謠言。
2.都市傳說——文化中的生存焦慮
《送奶工》中著名的都市傳說關乎“十分鐘區(qū)域”,是“陰暗、神秘的‘瑪麗·賽勒斯特’之地”?!艾旣悺べ惱账固亍笔侵摹肮泶?,因在大西洋上被發(fā)現(xiàn)時無人駕駛、船員失蹤且船體完好無損而成為航海史上最著名的未解之謎之一。十分鐘區(qū)域宛如“鬼域”,雖有教堂、辦公樓、居民樓、公交車站以及有著“營業(yè)中”標牌的商店,卻異常冷清、毫無生氣。女主曾詢問母親十分鐘區(qū)域何以如此神秘可怕,母親只說其歷來便是一個“奇怪陌生、神秘可怕的灰色地帶”,歷史久遠,可追溯至20世紀初。內(nèi)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侵擾,在此文化影響下生活的一代人將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傳授給下一代人時,不可避免地將自己的恐懼、心理狀態(tài)也傳下去,對后代產(chǎn)生影響。都市傳說也成為一種代際傳遞的媒介,將那些不可言說的創(chuàng)傷體驗融合在城市生活的生命體驗之中。十分鐘區(qū)域之可怕,源于人類對未知的恐懼與高壓文化氛圍。
3.謠言——政治與性別的雙重壓迫
在高度壓抑的文化和不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下,謠言成為一種滿足群體信息空缺、釋放被壓抑的欲望的載體?!端湍坦ぁ分械闹{言大多關于兩類話題:一類是政治;一類是性。在小說中,人們所處的社會中的一切日常都是政治的表態(tài),一切的“命名”都成為政治的隱喻和象征。小說中幾乎沒有具體的名字,作為敘事者的“我”在家排行居中,是“中間妹妹”,心儀對象是“準男友”,其他人物也由代號而命名,如“媽”“大姐夫”“最久的朋友”等。不僅名字,各種事物也被貼上政治標簽:“正確的黃油,錯誤的黃油……‘我們的商店’和‘他們的商店’”小說中最為典型的政治謠言是準男友的叛國謠言。作為一名汽車修理工,準男友因得到一個帶有 “海對岸”旗幟的汽車零件而陷入叛國謠言,成為風暴的中心。
此外,在父權制社會中,謠言成為鞏固權力、維護性別秩序的工具。女性被剝奪話語權,面臨謠言時陷入兩難:解釋則失力,沉默則謠言肆虐。小說開篇不久便寫道:“這是一個強調(diào)‘我是男人而你是女人’的國度。這里嚴格規(guī)定著女孩對男孩、女人對男人、女孩對男人可以說什么,以及不可以說什么——至少不可以在正式場合、至少不可以當眾、至少不可以經(jīng)常?!痹谝粋€高度父權的社會之中,男性是主體“我”,而女性是被凝視的客體“你”,女性被掌控、被物化、被幻想。謠言在這里成為一種父權制的話語工具,它不僅剝奪了女性的話語權,還進一步固化了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
因此,《送奶工》中的謠言不僅是信息傳播的媒介,更是政治與性別雙重規(guī)訓的生動寫照。在高度壓抑和不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謠言成為一種鞏固權力結構和維護性別秩序的重要手段。
4.閑言—— 一種規(guī)訓和勸誡的手段
在《送奶工》描繪的極權社會,閑言往往與女性命運緊密相連,映射出性別角色的嚴格界定。戰(zhàn)爭時期,男性多投身于社區(qū)的幫派紛爭,而女性的生活空間被嚴格限定于婚姻生活,閑言成為她們主要的交流方式,也成為一種規(guī)訓工具。例如,當“媽”從閑言中得知送奶工的情況后,便主動向街區(qū)內(nèi)的虔誠女人們求證,女人們通過各自聽聞的謠言與自己的猜測拼湊出送奶工的不同形象,力勸“我”步入正常的婚姻軌道。
生存焦慮與恐懼通過都市傳說嵌入文化。在壓抑的社會氛圍下,性與政治謠言分別滿足了人們對性掌控與政治安全的渴望。閑言則是文化與社會因素交織的產(chǎn)物。這三種謠言形態(tài)均屬于父權制話語體系,掩蓋了真相,邊緣化了女性及少數(shù)群體,鞏固了既有的權力結構。
(二)隱性進程——借以謠言實現(xiàn)的女性反抗
通過三種謠言的表征,人們的生存焦慮、集權主義籠罩下的政治敏感、女性話語權缺失的困境被淋漓盡致地勾勒出來。小說雖聚焦于謠言對女性的迫害,但也呈現(xiàn)了女主角作為“不完美”傳謠者的復雜形象。在面對送奶工對準男友的指控時,女主角一反常態(tài),編織謊言保護準男友,這與她平日沉默受害者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然而,當?shù)弥獪誓杏训恼嫦嗪?,原先的謠言竟成事實,而她為保護他編造的謊言又成了新的謠言,這恰恰是對謠言與真相界限的深刻諷刺。
在《送奶工》中,媒體與政府未能提供真實信息,反而相互推卸責任。政府誤殺無辜民眾后,卻只顧轉(zhuǎn)移民眾的注意力,而生命的消逝被輕視。歷史同樣如此,宏大的事件與愿望掩蓋了鮮活生命,使之成為謠言的注腳。小說通過這一深刻揭示,讓我們反思謠言、真相與權力的關系,以及被邊緣化群體的聲音如何被掩埋與忽視。
小結
《送奶工》表面講述送奶工侵擾“中間妹妹”,企圖引誘其為情婦的故事。但深入文本可以發(fā)現(xiàn),送奶工的直接描寫僅占三分之一,更多篇幅通過“中間妹妹”的內(nèi)心活動描繪都市傳說、謠言與閑談。小說以謠言為主線,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中間妹妹”作為受害者,逐漸喪失自主權,最終坐上送奶工的車。然而,小說還潛藏了一條女性掙扎與抵抗的暗流。女主角非完全被動,在面對謠言時展現(xiàn)了復雜的心理與行為,雖然她有時也無意間成為謠言的傳播者,但這并非出于惡意,而是出于保護他人的本能與無奈。伯恩斯運用雙重敘事策略,豐富了小說的內(nèi)涵,引導讀者跨越表面框架,探索社會現(xiàn)實與歷史書寫的復雜多面。
參考文獻:
[1]申丹. 敘事動力被忽視的另一面:以《蒼蠅》中的隱性進程為例[J]. 外國文學評論, 2012(2): 119-131.
[2]申丹. 情節(jié)發(fā)展背后的隱性進程: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蒼蠅》分析[J]. 今日詩學, 2013(1-2): 147-175.
[3]申丹. 短篇敘事小說的風格與修辭:顯性情節(jié)背后的隱性進程[M]. 紐約: 路特利奇出版社, 2014.
[4]塞德里克·瓦茨. 康拉德的隱性情節(jié)與跨文本敘事[J]. 評論季刊, 1982, 24(3): 53-64.
[5]阿米內(nèi)·科廷. 解讀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幸福》中的第二層故事:欲望的堡壘[J]. 敘述, 1994, 2(1): 41-52.
[6]凱莉·A.馬什. 母親無法言說的愉悅與《勸導》中的隱性情節(jié)[J]. 敘述, 2009, 17(1): 76-94.
[7] C.J.艾倫. 約翰·霍克斯近期三部曲中的隱性敘事:欲望、設計與殘?。跩]. 現(xiàn)代小說研究, 1979, 25(4): 579-92.
[8]申丹. 雙重敘事進程作為雙重作者交流:擴展修辭模型[J]. 文體, 2018, 52: 61-66.
[9]申丹. 辯論與拓展“隱性進程”和雙重動力:回應學者們[J]. 文體, 2021, 55(1): 117-156.
[10]申丹. 雙重敘事進程[M]. 紐約: 路特利奇出版社, 2023.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作者簡介:冉芙蓉(1999—),女,漢族,重慶萬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外國文學、文學理論。